近年来我发现网上对蒙古族历史有很多误解,例如“喀儿喀是奴隶部落”、“蒙古没有保留部落传统”等等言论不绝于耳。其实蒙古的部落系谱保留的是最为完整,而且随着蒙古各部之间的兼并征伐,在不同时期的蒙古部落的构成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一点数以百计的蒙古各个时期的编年史都对其进行了很完备的很完备的记录,鲜有死角。所以在今天我在这不厌其烦的梳理了一下蒙古各部落的系谱,这个工作量不小,大家都知道正是因为蒙古部落数量庞大,盘根错节,而且大量部落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了新的融合甚至消亡,想以一篇文章说明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以我20余年的对数十本主要蒙古编年史的阅读作为基础,编写了此文,就是希望蒙古人尤其是中国境内的蒙古人不要忘记自己的骨头(yas ugsa),不要辱抹自己的姓氏(urug obog),当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问你关于蒙古部落的源流你都起码可以有个头绪。就像大黄册等多本蒙古编年史的序言里所强调的那样,当人不知自己的历史血脉,那就犹如猿猴牲畜。切不要说在古代蒙古人有必须记住最少7代祖先事迹的传统,就是今天在一些蒙古的地方也有能对30多代祖先事迹徐徐道来的后人,虽然如今大多数蒙古人可能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但毕竟我们基本还都熟知自己的姓氏、部落出身,所以请不了解自己部落源流的蒙古人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受到一些启迪,也不枉我今夜不眠奋笔疾书写下此篇文章。
为减少篇幅,增强阅读感。我除在关键处以外,尽量不提索引的文献。但在此大体交代一下,此篇文章所引用的史料主要有《蒙古秘史》、《元史》、《圣武亲征录》、《史集》、《南村辍耕录》、《黑鞑事略》、《纳腊尔表册》、《五族谱》、《贵显世袭》、《蒙兀儿史》、札刺思《编年史》、 《皇明九边考》、《突厥世袭》、《大黄册》、《suvdan erkh》、《bolor erkh》、《蒙古源流》、《恒河之流》、《金轮千辐》、《erdeni erkh》、《蒙古黄金史》、《成吉思汗传》、《成吉思汗名传》、《成吉思汗黄金史纲》、《大黄金史》、《小黄金史》、《蓝史》、lubsangegen《黄金史》、《多桑蒙古史》、《dalAi lam布教之贤者喜宴史》、《拉德罗夫史》、《蒙古溯源史》、《和鄂尔勒克史》、嘎班希喇布《 四卫拉特史》、《土尔危特诸汗史》、《卡尔梅克诸汗史》、《四卫拉特史记》、 《溯方备乘》、《藩部要略》、《游牧记》、《原初历史》这是我大概脑海里正在过的史料、编年史,我在此篇文章里所得出的观点和引用的部落源流的一些粗略阐述,大概将引用到以上资料,当然实际撰写当中不局限于此。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以后,对传统的蒙古高原的部落体系进行分解并重新进行了洗牌分封,但成吉思汗并不是说没有考虑到维护传承蒙古人旧有的部落传承。所以为了平衡这两个政策出发点,就诞生了10进制的分封体系(当然这个制度也是参考了辽金时期的即有经验)。首先为了打破旧有的大部落体系,成吉思汗在新部落的构架上层使用了万户制,即不再保留当时的大部落体系,而是对大部落进行“碎片化”处理。当然万户也是由千户组成的,成吉思汗正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在千户一级维护了旧有传统,即按古有的部落源流成建制的保留了各个部落。于是成吉思汗把当时蒙古各部以旧有部落的体系均匀的分成九十五个千户,如果是大部就以左右中两翼、三翼的方法在多分几次,比如术赤汗国的四个千户里就有两个兀慎部(usun)的千户,依此类推。所以并不是说成吉思汗以后就没有旧有的部落体系了,实际上蒙古的旧有的部落体系一直以千户的形式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在北元时期千户制与鄂托克制同时存在,并且前者逐步被后者取而代之,但与此相反的是,成吉思汗所留下的万户制则在北元蒙古时期进一步发展分封。
根据多部中古蒙古编年史的记载,蒙古部落起源于从额尔古纳山谷原出的乞颜、涅古斯两部,尼仑意为从阿兰豁阿始祖圣洁的腰部和黄狼天神结合生下的后裔,这乞颜部即尼仑始祖,涅古斯即nokhos(狼部)则是迭列勒斤蒙古的始祖,当然史集进一步解释了其实尼伦也是源自迭列蒙古,所以说明在逃入额尔古纳以前,原蒙古部落即迭列蒙古,当然这个蒙古索指的范围是原蒙古,即侠义上的蒙古部落范畴。当然也不是所有蒙古语族的部落都在迭列里,比如塔塔儿部这样的蒙古语部落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林中百姓的部落都不再这个范畴里,但是用拉施德的话说在蒙古帝国成立前,在塔塔儿部强盛时,当年蒙古各部都自称鞑靼一样,在随后蒙古强盛的成吉思汗时期,乃蛮、汪古、塔塔儿诸部也开始同样的都以蒙古这个新身份而自居了。举例来说,扎萊儿、弘吉剌部都属于最早从额尔古纳逃出的迭列蒙古集团,而像巴尔鲁斯、朵豁剌惕则是和成吉思汗的亲族乞颜部一样都是尼仑蒙古部落。对蒙古人有这种基于成吉思汗和蒙古的共同认同感的史料汗牛充栋,我在此仅距一例说明,土尔扈特使者曾拒绝沙俄要求其攻击巴什基儿的要求,并表示他们和巴什基儿为同一氏族的部落,同为成吉思汗的后裔。
另外还有一些争议部落,我也在此顺便澄清一下。首先克烈部“是蒙古人的一种”,这个记载是《史集》明确提到的,以《史集》的话语习惯来说,指的是克烈属于侠义上的蒙古系部落,甚至可以说克烈也算是尼仑蒙古,实际上也的确克烈六部里有禹儿勤部(yurchin-jurchin)这样的尼仑核心部落,甚至史集还特意强调克烈的禹儿勤和尼仑的禹儿勤一样都有最为善战的蒙古部落的称号。不过当时克烈在成吉思汗时期属于各有军长的大国,这涉及到黄金家族和克烈部互相扶持臣属的敏感问题,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从《史集》提到的线索里得到一些答案,例如《史集》提到尼仑蒙古因为和克烈部是同属一氏的亲族,所以在成吉思汗时期以前蒙古并不和克烈通婚。还有乃蛮部向克烈部索取蒙古各部时,克烈部首领以蒙古部同为兄弟部落的关系而加以拒绝,甚至克烈贵族在和蒙古贵族交谈时,言必“我的蒙古小兄弟”而称之,而成吉思汗在早期心甘情愿的依附于义父王汗的克烈部并位王汗肝脑涂地,显然也是因为有着深层的部落亲源关系的缘故。
还有就是争议颇多的乃蛮部,关于乃蛮的详细分析情况可以翻我的旧帖,简而言之就是虽然乃蛮部的源流在诸本史料上都没有详细交代,但是我们可以从乃蛮的部落构成做反向推论,成吉思汗时期乃蛮部是由别帖乞、古出兀惕、答鲁、霍利四部所组成,其中别帖乞乃蛮在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里被录入蒙古72部中,当然《南村辍耕录》里把乃蛮被分为两部分,一部计入蒙古,一部计入色目三十一种,这个肯定是因为古出兀惕部的缘故,古出兀惕即伯希和在叙记里发现的黠戛斯的huchgur部,可以说是非常古老的部落了。另外乃蛮的皇室答碌部即蒙古的dalun部,是组成巴尔虎蒙古人的核心大姓,几乎三分之一的巴尔虎蒙古人都属此姓。霍利则是蒙古的hori部,是今天布里亚特蒙古人的核心部落,在10世纪波斯文献《世界境域志》里豁利被认为是黠戛斯部落的组成部分,《世界境域志》同时又明确提到该部和其他黠戛斯部的语言并不相通,可见古黠戛斯部落是由说r系原始突厥语的部落和说蒙古语部落所组成的双语部落联盟,这种双语联合的部族在内亚、北亚地区是非常常见的,比如作为古回鹘核心后裔的沙洲回鹘直接后裔的裕固族,就是说蒙古语和突厥语的双语民族,再比如古索仑部是说蒙古语的达斡尔部和说通古斯语的鄂温克部的部族联盟,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当然乃蛮是不是有可能是双语部落,这个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但是考虑到乃蛮的部落成份大多来自蒙古裔部落,大概率古出兀惕在当时已经完成蒙古化。
最后在说一下蔑儿乞部和汪古部,汪古部显然是沙陀后裔,在当时也叫做白鞑靼,但汪古部在当时算不算蒙古部落,我觉得算,因为成吉思汗两次登基,但汪古部自愿参加了在成吉思汗还很弱势时的第一次忽里勒台拥立大会。并深刻的加入到了成吉思汗早期小范围的蒙古联盟中。史集提到窝阔台汗说过成吉思汗只会蒙古语这一门语言,显然成吉思汗和自己的亲家汪古部是用蒙古语交流的,所义也不能完全把汪古部排除在广义上的蒙古部落之外。至于蔑儿乞部,史料提到过两个很有价值的线索,首先这个部落是住撮罗子的部落(蒙古语叫urch),分布在色楞格流域北岸的山林中,还有一有点就是一有风吹草动蔑儿乞部就往巴尔虎和乌梁海部聚集的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古津地区跑,显然该部是一个和林中百姓——卫拉特关系密切的部落,由此可见蔑儿乞在当时或许甚至都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游牧部落。顺带一提,林中百姓和草原上的毡民部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尼伦蒙古的一些亲族,例如泰赤兀惕部在当时也都是以森林部落而著称的,而且像弘吉剌、燕只斤这样的毡民部落据说和巴尔虎这样的森林部落也有亲缘关系,在成吉思汗时期更早点的时候,据说他们都还混居在一起游牧。还有在史集里明确提到的就有塔塔儿部、兀鲁兀惕部、忙古惕部、巴约特部、乌梁海部在当时同时都有森林、草原上同名的部落,可以说同一支脉在森林和草原地区都各有分布。

在交代完以上这些的大背景,我想详细说一下今天蒙古族的部落源流。今天的蒙古族的部落源流是在北元时期稳定下来的,具体来讲是由蒙元时期的七个体系,重新混合组成。


1.首先是以成吉思汗的幼子托雷系贵族继承的蒙古帝国核心ghol tumen-霍勒御前千户,即成吉思汗在帖蔑该川建立的怯薛制。霍勒御前千户对后世蒙古部落的影响甚巨,例如史集提到的御前千户里的豁儿赤箭筒士军,即北元时期科尔沁部的前身。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发展出了诸如负责帝国后勤的机构——设立在今天内蒙古中部的察罕脑儿行宫,即元代云需府,也就是后来北元汗廷六大万户之一的永谢部万户的前身。这些在怯薛、探马赤军的基础上形成的帝国职能机构,在元廷退居漠北后,逐渐形成了新的部落。这些机构部落按照《史集》的记载都是在蒙古各部中用hosghul制选出来的,即10中选其2的方法,可以说是优中选优聚合起来服务于蒙古帝国汗廷的精英部族。顺便说一下,当年元朝在给伊儿汗国选兵的时候因为实在凑不出人来,只能史无前例的用“负hosghul制”以10中选2的方式到蒙古各部中去找单身汉、不再军籍的男丁(通常有残疾)、家仆奴隶的方法集合了各部的劣民,这忽必烈才勉强给旭烈兀凑足了西征军的剩余分子。所以伊儿汗国作为元朝的分店,基本保留设置了和元朝本部大同小异的部落结构,我估计当时元朝的心态和今天英国人看澳大利亚人的感觉差不多,觉得他们真分家,其实心里也不稀罕,可能还巴不得……
2.和拖雷汗系维持了传统姻亲关系,以塔布囊(tabun un-五王)而著称的蒙古东部五部——五投下万户体系,元朝的五投下(tabun-tushaal)基本指的是左翼五投下,具体来说就是由扎剌依儿万户(jalair)、忙古惕万户(mongudai)、亦乞列斯万户(ikhres)、兀鲁兀惕万户(urugud-uruud)、弘吉剌惕万户(hongiriid)所组成。其中兀鲁兀惕万户、忙古惕万户是成吉思汗本家所属的尼仑直系部落,此两部的首领术赤歹、豁亦剌答儿以成吉思汗的两先锋著称,因为是本家核心,在蒙元时期有着极其尊贵的地位,即使在也速该去世后,这两部也自始至终留在了成吉思汗家族的身边,是乞颜部核心中的核心,兀鲁兀惕在北元时期化成三部分别成为科尔沁万户、土默特万户、察哈尔万户中的鄂托克成份。忙古惕则融入至土默特万户,形成北元时期土默特的核心部落——满官嗔部,即蒙古真部。而札剌亦儿部是从成吉思汗的六世祖海都起就开始扶侍乞颜部的部落,是黄金家族的家臣部落,所以地位特殊,其头人哲勒篾作为成吉思汗的爱将曾被他授予guyin-国王的称号,代黄金家族管理中原地区,扎剌依儿在北元时期分别融入喀儿喀万户和科尔沁万户,还有察哈尔八大部里的核心浩奇特部也源自扎剌亦儿部。另外元代的弘吉剌万户和其亲族亦乞列万户作为黄金家族世代通婚的亲家部落也有着尊贵的地位,弘吉剌在北元时期分别融入喀儿喀部和土默特部,亦乞列斯部则融入至东道诸王里别里古台后裔控制的也可万户(ikh tumen),另外一部分本来和察哈尔的克什克腾一样,原属于达延汗的ochirbold台吉的管辖,后被土默特的俺答汗吞并,在后来随着东土默特向东北平原地区的扩张,这部分ikh部后裔在迁至东北地区后逐渐成为了女真扈伦四部里的叶赫部,除此以外,根据一些编年史的线索,似乎喀儿喀也有一部分ikhres部后裔。
3.窝阔台汗系和元代在阿勒泰地区的右翼五投下阿鲁剌惕(尼伦)、别速惕(尼伦)、巴约特(迭列)、巴林(尼伦)、兀慎(迭列)。对北元政权的常见误解之一就是以为北元政权仅仅是忽必烈家族的政权延续,实际上北元政权除忽必烈系的汗王以外,还有5位阿里布哥系的汗王、3位窝阔台系汗王,以及东道诸王和卫拉特的各一位汗王。当然中间也有些争议,以后就会细谈,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窝阔台系的汗王和其所属的部落领土都并入到了北元版图,卫拉特诸部因为下属于帝国时期的右翼军,随着其实力的强大逐步南下控制了包括今天新疆北部、哈萨克斯坦东部、鄂毕河中上游等原属窝阔台汗国的地盘,在这个过程中,卫拉特在驱赶右翼五投下东进后,促使这些部落和蒙古本部进行了更彻底的融合,比如右翼五投下的巴林就分成两部融入到喀儿喀万户和土默特万户中。兀慎并入鄂尔多斯万户和土默特万户。巴约特(摆腰)分入土默特万户和喀儿喀万户,别速惕部划入土默特万户、喀儿喀万户、察罕万户。阿鲁剌惕的下落鲜有记载,但有个线索博尔术诺颜的古老完整的家谱发现于锡林郭勒盟的阿巴嘎旗(现存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考虑到别里古台系的也可万户,在北元时期异常强大,出现过毛利海这样的权臣,再加上也可万户的部落谱系并不完整,不排除阿鲁拉惕部被也可万户吞并的可能。当然居于右翼的还有窝阔台系后裔阔端所领的雪尼惕千户、和两千速勒都苏,除阔端的这部分所属部落外,窝阔台系贵族领有的扎剌亦儿、晃豁坦等部在贵由倒台后迅速被托雷系瓜分掉了,海都后来在窝阔台汗国召集到的部署实际上都是反对元廷的各路新部落联盟,所以得益于阔端系和拖雷家的友好关系,窝阔台系保留的雪尼惕千户而后融入进了察哈尔八部并成为其中一部、两千速勒都苏千户的后裔有证据显示并入了喀儿喀部,为喀儿喀左翼nonoho的后裔所领有。
4.东道诸王四万户,《黑鞑事略》记载:“其主初僭皇帝号者,小名日忒没真(即铁木真),僭号日成吉思皇帝。今者小名日兀窟触,其耦僭号八人。”在这里所谓“僭号”即称汗的意思,可见成吉思汗去世后,把自己的帝国分成了八个汗国。那为什么后来大家更为耳熟能详的是四大汗国呢?因为在蒙哥去世后,东道诸王推举了忽必烈,西道诸王则普遍支持了阿里布哥,而且两方各自开忽里勒台大会,互不承认彼此的推举结果,终究引发了内战,最终忽必烈胜出。忽必烈胜利后又和东道诸王的乃颜交恶,最终在撒儿都鲁战役中元廷彻底击败兼并了东道诸王的四个国家,所以东道诸王在元代时期都是以元朝的一部分来看待的。直到元廷退回漠北后东道诸王才恢复各自汗国的独立地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东道诸王的四个万户在北元时期独立于达延汗(大元汗)管辖的6万户蒙古的缘由。  
具体而言北元时期的东道诸王的国家由四个万户组成,在北元时期东道诸王各部统称阿巴嘎部或翁牛特部。关于东道诸王的各部的部落成份,哈赤温后裔所管辖的察罕万户据史集的记载,主体是由乃蛮部的兀赤合失国王的兀出古惕乃蛮部所组成,也就间接说明了西道诸王的乃蛮更多的应该来自豁利、答禄、别帖乞等部。另外乌梁海部、尼伦蒙古的乞里克讷惕部(北元har chereg部)、伊苏特即尼伦蒙古的别速惕部(isud是besud-bisud的异写)。关于别里古台后裔控制的也可万户的部落成份的记载不多,从后世的研究来看也克(ikh)在蒙古编年史里常用作亦乞列斯部的简写,另外也可万户里有大量的毡民乌梁海部的成份。关于斡赤斤的四千户(史集说五千户),是由两个乞里克讷惕部千户、一个别速惕千户、扎答兰部的一个残千户所组成,另外成吉思汗给母亲月伦太后的六千户(三千军)郭儿罗斯和太后本家的斡勒忽讷部,后来也被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所继承。所以蒙古秘史说的拥有万户属民的斡赤斤系曾在很长的时间内异常强大。后来斡赤斤的属部即明代三卫里的福余卫、泰宁卫两卫,和乌梁海卫、五投下各部进行融合形成了喀儿喀部,后来喀儿喀部右翼北部的7旗(今天蒙古国扎部罕省北部,库苏古尔省西南部)都是福余卫的斡勒忽讷部的后裔,另外喀儿喀左翼车臣汗部的5旗源自福余卫左翼的郭儿罗斯部,郭儿罗斯部同时也是东道诸王科尔沁万户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尔沁万户里的郭儿罗斯部形成了清代哲里木盟的郭儿罗斯左右两旗。
在东道诸王各部中,在北元时期异常强大的科尔沁部的谱系最为清楚,科尔沁万户13部里的右翼6部在《金轮千辐》中也被记作克烈六部,其中keriid、sakhaid、tuibgun成建制的保留了原克烈六部的核心成份,有意思的另外一本编年史lubsangegen的《黄金史》记载,卫拉特的土尔扈特部的贵族世袭来自哈撒儿系,并且附有完整的谱系,而在土尔扈特方面的多本编年史里都提到本部和克烈部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和特部的情况,在考虑到克烈并非原卫拉特森林部落出身的条件,笔者认为极有可能土尔扈特部来源于托欢太师的女婿哈撒儿系贵族urugutumur和其带到西部地区的右翼科尔沁的克烈诸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到北元中后期科尔沁部在urduhai王时,从13部缩小至仅以左翼7部而著称,因为右翼6部随着和硕特和土尔扈特的西迁都被分流到了卫拉特里,甚至一部分进入了察哈尔和鄂尔多斯。另外比较特别的是科尔沁部的左翼7部里还保留了altachin、budachin、tatagalchin等三部塔塔儿后裔,他们来源于被哈撒儿所藏的500户塔塔儿人。科尔沁的兀鲁兀惕应该来自哈撒儿对本家部落的部分继承。比较特殊的是科尔沁部里还有下属蔑儿乞的solon部,和不知背景的haragchin部。
5.卫拉特部的成份在不同时期变化很大.比如在早期卫拉特八部联盟里,甚至还有巴尔虎、布里亚特等极东地区的部落。而在卫拉特从叶尼塞中下游地区南下,占据了窝阔台汗国的地域后进入了鼎盛时期,进而又形成了额鲁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的经典四卫拉特部,这个阶段从托欢台师时期起一直延伸至固什汗时期较为漫长。而土尔扈特独立于卫拉特,远迁至伏尔加河成立土尔扈特汗国以后,卫拉特又以辉特-巴图特部替代了土尔扈特部的位置,组成了后四卫拉特联盟。当然随着准噶尔部的崛起,大和硕特远迁青海,杜尔伯特出走降喀儿喀等等事件的发生,卫拉特联盟终究被准噶尔汗国所取代,那时准噶尔联合统一了卫拉特余下的小和硕特、辉特-巴图特等部,强极一时。关于卫拉特各部的源流如下,额鲁特和杜尔伯特都是从绰罗斯部分裂出来的部落,属于原八河流域的卫拉特部。而关于辉特-巴图特的部的起源则在多部编年史中有略不同的记载,比如巴托儿.乌巴什.图们所著的《四维拉特史》认为辉特部始祖yabgan mergen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而在《和鄂尔勒克史》则认为辉特起源于喀儿喀部(其实这两种说法也可以同时存在,并不矛盾),巴图特起源于契丹部。关于和硕特部的起源所有的卫拉特编年史都指明来源于科尔沁部首领agsaldai的两个儿子aragtomor和urugtomor的争权斗争,最终urugtomor率部败走西部投靠了他的岳父托欢太师。土尔扈特部的起源几乎所有的tod文文献都指向了克烈部,略有争议的是土尔扈特的汗系起源(见上一条),支持土尔扈特源自克烈的学者以《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阿尔萨兰至翁贵的世系。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卫拉特在北元时期和东盟的五投下一样,是有着黄金家族亲家封号的,比如绰罗斯家族常用的封号中有就有shigjin的封号,shigjin即蒙语驸马之意。这和跛子帖木儿爱用khurgen的封号是一个道理的,在古代蒙古封建体系里 ,作为黄金家族的亲家也是表明同属黄金家族外延的含义,这个称号是不可以随便自称,而是需要黄金家族方面册封的。
6.至元三十年元廷为了削弱控制东道诸王各部,把大批吉利吉思、乌思﹑憾合纳等谦谦州各部百姓集中起来迁往肇州地区﹐设朵因温都儿千户所。同批被迁过去,自称乌梁海林木百姓的部落,即守护成吉思汗陵墓的乌梁海人,这就是北元时期大名鼎鼎的乌梁海万户或中文史料上所说的朵颜卫。而同时被迁去东蒙的吉利吉思人则融入到鄂尔多斯万户和喀儿喀万户成为这两部的大支。乌思部则融入东道诸王里的科尔沁部以uschin著称。憾合纳则融入鄂尔多斯万户成为左翼的合 卜合纳思。另外一同被迁去的还有钦察部(khemchig),该部后来分入察哈尔八部,此钦察部是从叶尼塞流域迁过来的原钦察人——原钦察起源于叶尼塞流域的黠戛斯和后来迁入中亚并融入了众多乌古斯部落的中亚钦察差别很大,中亚钦察即z系突厥语部落。
7.西鲜卑、契丹、女真、畏兀儿等和蒙古关系密切的部族成份。以唐古特著称的西鲜卑在亡国后在北元时期作为喀儿喀和鄂尔多斯的鄂托克融入进了蒙古,有编年史提到察哈尔部也有位数不少的唐古特部的遗民。《元史本纪、卷十三》记:“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左翼》的记载印章了元史的说法,在元代蒙古人管契丹人一律统称哈剌契丹,其中提到哈剌契丹的吾也元帅在合罕处统领着契丹的10个千户,女真的耶律秃花元帅也在和罕处率领着10个千户。关于喀喇契丹的走向,蒙古编年史提到过察哈尔部有哈剌契丹鄂托克,可能在北元时期隶属于大汗的中央御前军,考虑到西鲜卑唐古特和契丹都是蒙古语民族,所以他们应该都很快的融入到了蒙古人当中。而语言和蒙古人差距较大的女真部的情况很不一样了。关于女真的走向我们注意到《元史》提到位于东蒙的月伦太后祭祀宫帐“失剌斡耳朵”处有女直屯户,但考虑到在北元时期东北女真各部尤其扈伦和毛伶卫经常和东部蒙古各部连兵扣边,让明朝头疼不已,并且这些女真头人多为蒙古姓名,所以我大胆推测元廷的女真10千户,应该在北元时期从蒙古汗廷的控制当中逐步独立了出来,并在东北故土重新繁衍、枝叶繁茂。畏兀儿以uigurjin的名称著称,该部是土默特万户12部里的1部,在鄂尔多斯更是大枝,甚至不隶属于鄂尔多斯万户12部,以独立的畏兀儿真4部的形式存在,直接附属于右翼三万户的统领,蒙古的副汗-鄂尔多斯济农(jinon),当然北元时期的蒙古uigurjin部大概率来自逃亡漠北的吐吐哈的遗部。
虽然现在翁牛特部在内蒙古特指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系的部落,但成吉思汗幼第斡赤斤的部落和别里古台的也可万户也都亦用翁牛特部(un-guud王们)的称号,而阿巴嘎部(叔部)的名称也是如此,在今天的内蒙地区这个名称特指别里古台所辖的部落,但在中古时期这个时期也普遍被东道各部使用,例如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的部落也用阿巴嘎的称号,嫩科尔沁也被记做嫩阿巴嘎。


来源:蒙古文化周刊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