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燕山黄由来


答刺真,元代南安县著名地方官,进士出身,号“忠勇”,生于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大兴人(元大都大兴县,今北京),宋末元初(1281年)时随元军入闽。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年)升达鲁花赤(该名由成吉思汗设立,广泛用于蒙古帝国与元朝。蒙古语,原意为“掌印者”,是蒙古帝国历史上一种官职称谓,为督官,代表成吉思汗的军政、民政和司法官员)。答刺真历任南安县尉、福州路海口总场总宪兵使等职。《南安县志》、《泉州府志》、《八闽通志》皆有其传略。


答喇真有十位儿子,分别名为:长子沙裕,次子沙的,三海达,四安童,五武贤,六赛哥,七荣显,八漳童,九富童,十贵童。两位女儿,名为:玉小娘、福小娘。其十子分为十房,各自开基繁衍。长子沙裕和次子沙的返回北京燕山原籍,其余八子皆留于南安。


(武贤第十子贵童墓)


答剌真及其子孙辈名字,大多为明显的蒙古族特色。黄氏族谱记载:其五房世系:“二世祖讳武贤,字思斋,号敬斋,即忠勇公之五子,拆居县(南安县,即今丰州)内,武荣铺,慈济宫南。……生子五,长野先,次和尚,三锁住,四定住,五保住。”;“三世祖讳保住,字希元,号元斋,国学生敬斋公之五子。生于元顺帝戊寅年……,卒于明永乐甲午年……。更多内容请关注黄氏大家族!长子观童,次子善童,三晏童,四旻童,五金童,六显童,七添童,八庚童,九癸童”。由此推断,至其太孙辈才可能渐有汉名出现。而其黄姓由来,始于元亡明兴的改朝换代期间,为表现其入乡随俗,也为自我保护,因而以其祖地大兴燕山为源头,取“燕山衍派”为堂号,改南安丰州居住地为“燕山”,取姓为“黄”,从而开始了至今700多年的家族繁衍史。


二,答剌真墓


在南安市丰州镇西北部华侨中学西侧,沿着华侨中学大门右侧道路行走四百米左右,有着一座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九日山相邻其背阴面的狮子山。答剌真墓,就位于狮子山,至今保存完整。当地所在行政村,名为:社坛。


(答刺真墓)


答刺真在福建为官时,德惠于民,深受百姓爱戴,他“以官为家,入籍南安”,于1326年在职任上去世,而后遗体移柩返回丰州。其墓合葬着他的夫人许氏、赵氏、海棠。该墓面积:13.35×7.3平方米。有“金水型”花岗岩墓碑、墓桌,墓前有石狮子,莲花柱栅等。墓碑楷书阴刻“黄氏始祖墓”五字,字四周、两旁雕刻着一些特殊图案:有的似围幕,有的似鹿马,有的似星星,有的似蒙古包。专家解释,那些亦象征着“蒙古包,骆驼、马的形象”,那些图像即是草原上星光下的蒙古包夜景,此乃蒙古族墓葬特色。


燕山黄氏,包括丰州、诗山占魁,洪濑街口、西林等处,古时至解放前祠堂祭、祖墓祭,皆用全猪全羊,祭后族人分享猪肉、羊肉。不论在狮子山的始祖墓,或其它祖墓,其祭墓形式皆是如此。更多内容请关注黄氏大家族!其中有一次,燕山黄氏族人将一整头黑猪置于其祖墓前为祭品,此与泉州其它姓氏祭祖明显不同,也为蒙古族特色。


在答剌真墓东侧,有着其第五子武贤墓,墓上亦有与答剌真墓葬相似图案;墓稍前有武贤第十子贵童墓,图案亦相似。在其墓东南40米处路旁,竖立一块花岗岩墓道碑,高2.2米,宽1米,厚0.14米;阴刻楷书两行:“燕山黄祖司令忠勇公暨元配宜人许氏墓道碑”,至今乃存。



三,黄氏家庙


燕山黄开基始祖答剌真,自明代而后,其后代与汉人通婚,逐渐汉化,蒙古风俗渐失,逐渐演变为汉族,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汉族历史。传说,其祖上由惠安至北京居住,从而改为蒙古姓。而后,至答剌真,又从北京回到南安,复姓黄。更多内容请关注黄氏大家族!此说法,或为当年躲避蒙古族身份,避免受到其它民族与当年执政者的迫害。此为明清泉州少数民族怕被汉族欺负,而采用“数典拉祖”之贯例。


在而今的丰州镇燕山村,有着一座著名的祠堂,即“燕山黄氏家庙”,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家庙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面积709.7平方米,坐西向东,抬梁式木构架,三进十间张结构,庙面宽15米,门庭开三门,其面墙由辉绿岩石柱间夹精致的浮雕、影雕及花岗岩砌就。有四龙戏珠的圆窗,拱斗附饰飞龙彩凤木雕,面壁顶部有成组戏剧人物和飞禽走兽、花卉彩绘。侧门拱柱上有对联:“燕北山川钟间气,闽南德泽有遗思”。宽敞的天井种植有常青柏和桂树,花卉点缀其间,生机盎然。该家庙整体为明代建筑风格,现存主要为清代建筑,其为目前大泉州地区最著名的名祠之一。



走进内部,在其大殿右壁上有明代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黄河清撰写的“黄氏始祖祠堂碑记”,碑中记载这座家庙“楹以百计、椽以千计”。目前,该家庙内树立有102根柱,比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百柱殿)还多了16根。因此,燕山黄氏家庙又被称为“百柱庙”。正门匾额上的“黄氏家庙”,为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墨宝。


自答剌真在南安丰州开族以来,700多年的岁月里,燕山黄氏人才辈出,其中著名人物有:明南京通政司右通政黄河清、明户部侍郎黄养蒙、明刑部侍郎黄澄、清内阁中书黄大玄、清南澳总兵左都督黄龙等。更多内容请关注黄氏大家族!现今,在燕山黄氏家庙的两庑还展出着近代黄氏家族乡贤、著名华侨、军政要人、学者及众多先进人物的名录,显示着燕山黄氏一门盛景。



时光悠悠,700多年的岁月过去了,如今燕山黄氏后裔,在生活习俗上已和当地其它汉族居民几无差别,富有浓厚的闽南味道。每年元宵,黄氏家庙都要举办传统的元宵灯会。来自世界各地的黄氏后裔齐集,他们通过掷卦“博灯”,胜者赢得七星灯,象征赢得一年平安。在闽南话中,“灯”与“丁”谐音,“博灯”即祈求祖先保佑人丁兴旺。博得七星灯的村庄,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将灯迎回。黄氏家庙的元宵点灯习俗,目前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为主的丰州元宵灯会因在大泉州地区起源最早,所以被称之为:泉州第一灯。



四,野史、传说


传说有二:一,答剌真墓穴风水不宜葬人,经山家(闽南人对风水师的称呼)提议,答剌真的儿子主动在墓前自尽,以其鲜血性命改变了原本风水,从而改凶穴为吉穴;二,答剌真的棺木,在要推进墓室之时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件,它连续弹出两次,杀死了答剌真的两个儿子。据说,此正应了当时山家另一说法“十房八好”。此四个字的意思为:一是,十位兄弟要剩下八位才能发展得很好;二是,只有八房会兴旺发达。传说真假难辨,此段仅为记录。


燕山黄氏在大泉州地区的存在与发展,体现着泉州文化的包容性,述说着民族迁徙、融合的人类发展史。

来源:黄氏家族宗亲网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