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通高26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国博珍藏






长吻修目  鬣鬃飞扬

这条红山玉龙

以其生动的造型

简洁且精美的雕琢

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


看完1分钟短视频

您是否更想走近它

了解它了呢?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 

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它


玉龙的发现





1971年初秋的一天,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村民张凤祥在村北的小山上平整树坑时,发现了一块“锈铁钩”。张凤祥把它送给4岁的小弟弟用绳子拖着玩。玩了几天,“铁钩”上的土锈渐渐脱落,露出墨绿色的晶莹质地,一条精美的玉龙就这样面世了。


玉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通高26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玉龙由岫岩玉雕琢而成,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通体光洁。经考古专家鉴定,确认属于红山文化,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赛沁塔拉玉龙发现以后,大批红山文化玉龙被发掘出土,全国许多遗址也相继发现了以龙命名的遗迹和遗物,从而引发了学术界对龙的起源以及龙文化问题的讨论。


龙的诞生与演化





远古时期,科学知识匮乏,人们对自然界充满了恐惧和敬畏,一些生物因行为独特或形貌非常,而被当作神灵的化身或氏族的祖先受到尊崇。古籍中有很多神灵方面的记载,它们既包括虎、鸟、蛇、鱼、蛙、古树等现实生物,也包括从现实生物中衍化出来的龙、凤等虚幻生物,甚至还包括了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其中有关龙的记载最多,也最神奇。在一些记载中,龙可以骑乘,可以豢养,仿佛是一种现实中的珍稀动物。但在另一些记载中,龙又充满了神性,或潜藏不露,或腾翔于天,能大能小,能短能长,幻化无端。这种彼此矛盾的表述,或许体现了神龙崇拜由具体而抽象的演化过程。在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对象越是抽象,表现出来的神性也越强大,所以龙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演化成为所有神异动物的最高代表。


卷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高7.2厘米,宽5.2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龙的神性可以自由想象,但它的外貌却离不开现实基础。研究者对龙的原型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松树、云、闪电、龙卷风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长身而曲、有足或无足的神兽。依照这些特征,我们在新石器时代的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遗存,这些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有些体态近似,有些相差甚远。它们有些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有些可能属于别的动物。种种迹象表明,龙的起源是多源的,纷繁多样的传说不仅仅表达了龙的神性变化无常,而更多地体现了龙形动物的地域性差异,显示出新石器时代文化多源性的特点,同时表明龙在形象上也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龙形玦,商王武丁时期,直径5.9厘米,厚0.4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龙的形态在文明产生之后的夏、商、西周时期仍存在多种面貌,直到战国、秦、汉以后,才逐渐统一。东汉时人王符总结出龙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汉代以后,龙的形态仍然小有变化,但总体特征早已定型了。 (本文文字内容选自《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上册)》)





来源:国博君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