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赤峰曾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历史舞台。12世纪中期以来,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北方民族,在赤峰大地上创造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蒙古族民俗文化,赤峰作为元朝的中央腹地,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元代遗迹、遗物。

元代鲁王城遗址全貌(还原图),位于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畔

其中,元代绘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但传世作品不多,因而在墓葬中发现的壁画显得尤为珍贵。在赤峰地区,考古学家先后发现了5座珍贵的元墓 ,其中均有壁画,分别为:元宝山区沙子山1号、2号壁画墓,三眼井1号、2号壁画墓和翁牛特旗元代蓟国公张应瑞家族墓。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饮宴图、出猎图、归来图、行旅图、山居图、礼乐图和各种装饰图案。


元蓟国公张应瑞家族墓,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赤峰市元宝山区东沙子山西坡的元代壁画墓,是一座方形、券顶、小型砖室墓,外观近似现代蒙古包,结构严谨,小巧玲珑。墓室四壁及券顶布满彩绘壁画,以黑线勾勒轮廓,平涂着染色彩,用笔刚健粗犷,线条准确,构图得体,色彩鲜艳,甚为壮观。
墓主人对坐图

墓室正壁,紫色垂帘高高卷起,显得威严壮观,垂帘之下彩绘男女墓主人对坐图。男主人居左,身穿右衽蓝长袍,头戴圆顶式帽,帽缨之上系有红绫,宽脸庞,短胡须,浓眉红唇,体态憨厚,神情威严,似在聆听女主人禀奏。女主人居右,身着左衽紫长袍,外罩深蓝色开襟短衫,头作平髻,发上插簮,两耳垂环,袖手侧身面向男主人,似有所启奏。男女主人身后各有一男女侍童,持印站立,静候使唤。这是一幅以男女主人为中心的横轴式主题画,人物体态以及装束有着明显的蒙古民族特点,亲切自然。

券顶之上,利用白灰壁画,绘满了荷花、牡丹,花枝招展,枝叶茂密,浑然一体。券顶正中留有80厘米的孔洞,下沿一周衬以黄色垂幔,俨然像一幅斑斓绚丽的天花板,进入墓室犹如置身于蒙古游牧帐帏之中。

山居图

棺木两端分别绘有山水楼阁和风景人物,具有浓厚的国画风格,晕染精湛,浓淡相宜,着墨有致,质感效果尤为显著。其中山川松竹、亭台楼榭、双禽小溪,以及老翁独坐山谷悠闲自在等画面,表现了塞北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墓主人超脱尘世的思想。

同时,墓壁两侧绘有墓主人生活图,墓门两侧绘有仪仗奏乐图,简洁而形象地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奢侈豪华的生活情境和钟鸣鼎食的显赫地位。

研茶图

画面中有一高桌,上面摆放茶具,桌旁有一男仆,戴幞头,着圆领窄袖长衫,腰系带,围捍腰,左手捧一钵,右手持杵研磨。表现的是研茶场面。根据图中出现的茶碗、茶罐、茶瓶等用具,可以推测当时使用的是唐至元代前期盛行的末茶法。这种饮茶方法茶叶选料讲究,使用春芽,经过蒸、炙、捣、揉,加入香料、动物油脂和脑浆压制成茶饼。饮用时须将茶饼研末,放进锅内滚水中;或者将茶末直接放进茶盏,用装开水的茶瓶向盏中注水,边注边用茶匙在盏中环回击拂。

墓室的其他部位,墓门、券顶一周,棺木前沿及墓室四角,画师们巧妙地运用“补白”手法,绘以连枝花卉以及盆景式的荷花、牡丹,将整个墓室装点得更为典雅、朴素、美观、大方,富有浓重的民族特色。

点茶图

此图生动地再现了元代的饮茶习俗。长桌上有内置长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桌前侧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拨动炭火,右手扶着炭火中的执壶。桌后右侧女子,手托一茶盏;中间男子,双手执壶,正向旁侧女子手中盏内注水;左侧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红色筷子搅拌。此图表现了一套完整的茶具及点茶过程。

虽然受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元代蒙古民族盛行火葬的影响,不论是元代的大型陵墓,还是中小型墓葬,考古发现都寥寥无几,但通过目前发现的这些墓室壁画,为我们研究元代早期的历史、葬礼礼俗、葬仪制度、民族学、服饰衣冠制度乃至北方各民族之间文化交往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编辑:张 华


来源:视觉赤峰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