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期《嫩水达斡尔》“ 晓霞专访”
金花,女,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尔拉乡郭布勒哈拉人。早年加入乌兰牧骑成为专业演员,曾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汇报演出;被国家领导人乌兰夫接见;创作过小舞剧《山区小哨兵》及各种舞蹈;组织创编了大型广场集体舞并得到推广;擅长演唱“乌钦”、吹奏“木库连”;曾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局副局长的职位上为民族音乐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
她生长在音乐世家:姑姑是民国时期闻名的达斡尔族民间艺人,擅长传统民歌演唱、“乌钦”说唱和弹奏“木库连”,人称:“三姑姑”;其兄其那尔图是达斡尔族著名作曲家;其小侄郭旭光是内蒙古“木库连”传承人、大侄郭林光现为总政歌舞团合唱团团长;家族晚辈中从事音乐专业的更是层出不穷。从小受歌舞的熏陶,使初上高中的她音乐才华格外突出,从此走进专业团体——乌兰牧骑。在由专业舞蹈演员到文化馆馆长再到文化局副局长的道路上,她用勤奋、正直及奉献精神,不断登上一个个艺术和仕途的台阶,优雅地走出了一条漂亮的艺政之路。
小荷初露 1958年被呼伦贝尔盟歌舞团招收为演员,她快乐地去海拉尔开始了专业文艺团体的学习、演出生活。1959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乌兰牧骑,应旗政府的邀请,她跟哥哥其那尔图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加入到为家乡同胞服务的演艺生涯。她的身影和足迹,随着乌兰牧骑走遍了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工厂、农村,为当地群众进行慰问演出一千多场次。
1960年,她与苏菊红等四人表演的舞蹈《采野菜》在内蒙古自治区文艺汇演中获奖,被选为进京汇报演出的节目,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表演。当她们跳到高潮处高声呼号“哲嘿哲,哲嘿哲,哲嘿哲嘿哲”并挥拳打斗时,台下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那时达斡尔族被国家立为独立民族不久,她们的舞蹈是新中国达斡尔人第一次登上人民大会堂舞台。经久不息的掌声既是国人对达斡尔民族的初识和认可,更是对她们优美舞姿的嘉许和鼓励。对往事的幸福回忆使金花、苏菊红老师仿佛回到当年的人民大会堂,不禁唱着跳了起来:民歌《乌林斯莲花》的旋律、敖登挂编的舞、由乌嫩齐手风琴伴奏改为内蒙乐队伴奏、报幕员也是达斡尔人等等情景,一一浮现在眼前。出色的表演使她们得到了国家领导人乌兰夫的接见。即使在今天,能登上人民大会堂舞台演出,依然是值得荣耀的事情。如果当时传媒像现在这样发达,或许也会让她们一夜成名、成为偶像。但是她们却把这次让她们久久不能平静的难忘经历,化作了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
那时他们下乡演出非常艰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马车,用来运输服装、道具、行李等重物,而他们则要徒步行走在或翻山或过河的村庄间。说着她取出相册,一一指点、讲解着。其中有一张正是一个村民背她过河的留影,我不禁跟老人家开了个玩笑:“这个小伙背你时心里不知有多幸福呢。”我的话引得金花老师和在场的人哈哈大笑。其实我知道,1967、68年的时候全国都处在文化缺稀的环境中,农牧民多么渴望他们的到来啊。尤其是他们每到一处,在紧张的演出之余,既要坚持练功,又要保证政治学习,还得深入“五保户”帮助洗衣、打扫卫生,给乡亲们放唱片,因此他们特别的受欢迎。如果不是这些老照片在述说,很难想象当年他们演出的幕,就是在两个木桩上拉上一根铁丝,穿上淡青色的棉布。而演出服装也只比民服在颜色、样式上夸张一点,但头上毛巾的围法,则原始得与百姓野外采集时的生活没有二样。难怪他们下乡时经常在去某村的路上就被别的村民“抢”进庄子。
在众多的剧照中我发现她跳独舞《顶碗舞》的镜头最多,有在哈达阳给铁道兵表演的,有在绥芬河、哈尔滨三大厂、洮南演出的。无论是独舞还是群舞,她都给各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受到好评。都说乌兰牧骑队员是多面手,金花老师也不例外,重点表演舞蹈外她还说唱乌钦、弹奏“木库莲”,这些达斡尔族特有的乐种都被她演绎得惟妙惟肖。然而这些表演对于她如同吃饭、呼吸般属于自然状态,从不留心记载自己的成绩,在很多创编的舞蹈中,她记住了1962年编导、参演的《喜庆丰收》。
踏上仕途 1976年的时候,莫旗的行政划分还归黑龙江省所属。为了参加全省文艺汇演,金花老师等三人根据当时文艺反映阶级斗争的形势,共同编创了红小兵保护生产队场院、与破坏分子搏斗、胜利为内容的小舞剧《山城小哨兵》。在加格达奇的地区汇演中《山城小哨兵》入选参加全省汇演。在哈尔滨她们这个有独舞、有群舞的小舞剧又被选中。原计划进京参演的,因为那一年毛主席的逝世而未能成行。
由于工作出色,同年她被任命为旗图书馆馆长兼文化馆副馆长,开始了她站在更高层面上为民族文化事业服务的历程。为了准备20周年旗庆演出节目,听说齐齐哈尔市有关于萨满教“雅德根”跳神的录像带,她便只身来到齐齐哈尔市找到达斡尔族著名作曲家何今声先生,说明来意,请求帮助。她的诚恳打动了对方,如愿得到资料。详实的声像资料为她打开想象的天窗,她据此编创了萨满舞蹈,为20年旗庆活动增添了神来之笔,走出了把宗教仪式编成舞蹈搬上舞台的先路。
上世纪80年代初,她组织旗内舞蹈专家编创了六套大型广场集体舞,极大丰富了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具有民族特色的舞姿与集体舞的巧妙结合,吸引了各地文化部门不断派人前来学习,带回当地推广,同时被呼伦贝尔盟电视台选用,在全盟范围内播出,受到舞蹈爱好者的普遍喜爱。
离开专业表演现场的她,一刻不停地转向了社会活动的舞台,成为挖掘、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倡导者、执行者。在她任馆长期间,经常与同事们一起下乡采集资料;开办乌春、鲁日格勒、扎恩达勒普及班、提高班并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竞赛,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音乐活动的开展。她还不远万里到新疆回访清代戍边的达斡尔人的后代同胞,不辞辛苦地承担了传播两地音乐文化使者的责任。
凭着对事业的热忱、踏实的工作作风及优异的成绩,她又走上了莫旗文化局副局长的岗位。这一时期她的目光更多地关注了文化的导向、文化的发展及重大题材的发掘、整理。同时积极搭建自治旗与全国文化的交流,许多音乐作品就是那段时间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
金蕊新花 晚年的金花更加活跃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上了。她积极参加达族学会的各项活动:斡包节、服装表演、各地交流活动中,总会看到她美丽的身影。仅近五年,她就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节目的录制;参加了北京“鲁日格勒”节的比赛;参加两次“达斡尔服饰大赛”并获二等奖等等。2011年五一期间,我在莫旗达族学会采访时,就曾目睹了她拿出自家珍藏多年的文物交给敖登挂老师的一幕。她说只要有利于服装的展示,有利于集体项目获奖,有什么拿什么,不会保守的。
这就是鲁日格勒传承人——德才兼备、醉心传承、艺政双赢、受人尊重的金花老师,一位平凡而永远默默奉献的达斡尔族女人的杰出代表。愿她不老的舞步再“被青春撞上一次腰”,舞出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魂!
- 上一篇: 成长·在祖国的怀抱中——走进达斡尔族
- 下一篇: 浅谈达斡尔姓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