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地区的蒙古语地名”

阜新境内的蒙古语地名众多,这些耐人寻味的地名,蕴藏着丰富的地方经济、文化、风俗、历史内涵。


历史渊源的见证
公元13世纪从漠北迁来了五鄂托克喀尔喀部落,至今在地名中尚保留着“哈拉哈”的部落名称;当年巴岳特部落的居住地,今称“白玉都”;明代初期的北元察哈 尔部东迁至此,所以如今细河区的南查海和沙拉镇的北查海,就是“查哈尔”部落的名称;如今人们常常提及的“蒙古贞”地区,其实就是于17世纪初迁来次地的 蒙古臻部落名称。


生产方式的反映

阜新地区在清康熙年代以前,以牧业为主。因此,出现了大量与牧业有关的地名。如“马尔侵”(放牧者)、“马耳营子”(有牛群的地方)、“迈来”(羊欢叫的 地方)、“乌可弯子”(牛圈)、“土古乐太”(有牛犊的地方)、“乌布乐津皋”(牛群越冬之地)以及朱沙拉(避暑的草原)等等。
自乾隆年代以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逐渐代替了牧业经济,地名上也同样有此反映。如“他日阿沁”(为农者)、“泡鲁音大巴”(生产笸箩的地方),“皂力营子”(储粮地窖)等等。

文化发达的体现
阜新地区文化艺术的进步和发达,从地名中也可以显现出来。如,新民镇所在地“毕其格太爱里”(书香之村)、“助理力嘎尺”(画匠)、“初日亲皋勒”(产打击乐器的地方)、“珠日亥”(研究天文立法的学府)、“道布切”(蒙医主治医师)等等。


社会进步的记载
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在地名中也可以寻觅出其发展的轨迹。比如大五家子乡的“泊力科”其意为“无柱子的蒙古包”,还有化石戈乡的“毡房 沟”,这典型的说明了当年处于游牧时期的居住条件。而以后演变到“努很格日”,意为“地窨子”房,也就是凿土崖而著称的房子。再后来,蒙古贞部落从呼和浩 特迁来,原有筑造“板升”(土房子)的经验,到此也建造了许多“板升”。如“道力板”、“梅力板”、“他本板生”(五家子)、“多日本板生”(四合称)等 等。这都说明人们居住的条件及风俗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此外,由于定居后打井以及农业经济的日益发展,则出现了“朝伦呼都格”(石砌井)、“敖伦胡同”(井多之意)以及“瓦人格日”(海青房)、“义和格日”(豪宅)等地名。

古今习俗的崇尚
蒙古族人民古来敬重天地,并赋予敖包、古树以神灵,因此,地名中就有了“尚新毛都”、“匆拉毛头”(均为被祭祀的古树)、“敖包梁”、和“敖包山”等等。 再者,也有在庆贺生儿育女时,以其爷爷的年龄所命的地名。如“太平泰”(五十岁之意)。另外,蒙古族崇尚白色,视白色为圣洁、纯真和美好,如,“查干朝 老”(白色的山岩)、“查干乃”(白色的山峰)、“查干乌苏”(白色的清泉)等等。

英雄业绩的颂扬
为了对历史上出现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业绩广泛颂扬,有的则以地名的形式流传开来。比如“八楼”、“车记扎布”、“德一”等烈士的名字,被称为了地名。再如,务欢池镇的“怒虎”村改为“天恩”村,就是为了纪念当年在怒虎村土改中英勇献身的一位副区长赖天恩。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