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 | 海山:用文艺力量盘活文化资源 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海山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用文艺力量盘活文化资源 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按照自治区文联主题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安排,本人围绕“以学促干”专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一些典型案例,深入学习“三北精神”,干事创业、学思谋事,汲取推进自身工作的奋进之力,在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方面形成了阶段性思考和专题性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我们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系统阐释了事关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出重要要求,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去年,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党委研究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要聚焦聚力办好党中央对内蒙古工作提出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两件大事。上个月,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打响“北疆文化”品牌决定,这不仅是助力内蒙古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把内蒙古壮美和真善美、可信可亲可爱的形象树起来的重要路径,更是要落实好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的具体措施。内蒙古文联始终担负着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致力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重任,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中应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贡献强大的内蒙古文艺力量。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的文化。内蒙古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艺资源丰富多彩。革命时期,李大钊等党的早期创始人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积极发展蒙古族共产党员,结成有力的统一战线,推动了内蒙古地区革命工作的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内蒙古自治区在与祖国大家庭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特征的红色文化,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航天事业三迁旗府”等红色历史佳话,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内蒙古文艺事业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围绕弘扬红色文化这条主线,组织开展了文艺采风创作、文艺活动策划、文艺评论实践、文艺阵地建设、文艺理论研究等一系列工作,为祖国繁荣发展和边疆安定、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几年,内蒙古文联开展了“草原四季 亮丽北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美术展”“永远跟党走——大型原创交响组歌”“学习乌兰牧骑精神 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等多维度主题活动,培育了“爱国、爱党、爱家乡”人文素养,践行了“北疆儿女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自治区文联组织了“红色主题创作调研”活动,各协会开展了“主题教育小戏、小品、曲艺作品展演”“红色文艺走进航天基地”“红色文学经典作品翻译工程”等系列活动,为内蒙古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调查研究和实践路径,为红色文化代代相传种下了厚重的种子。 红色文化是北疆文化的核心。我们要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内核,以守望相助为底色,特色鲜明的红色文艺阵地、文艺群体和文艺作品。接下来,我们要用文学艺术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以文学艺术的力量播撒红色种子,大力开展“音乐中的红色故事——主题创作展演”“行走的红色故事——主题音乐会”“早期共产党人李大钊与内蒙古足迹——话剧创作与展演”“用曲艺语言歌颂党的光辉 描绘各民族团结奋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翻译工程”“艺润北疆 唱响祖国——交响组歌创作展演”“二人台拔尖人才培育工程”等一系列红色文化为主线的文艺创作展演工程,唱响红色文化最强音,将“北疆文化”品牌打得更加响亮,更加稳固,更加宏伟。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中华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结晶,是民族团结的长画卷。内蒙古有昭君出塞的动人故事,有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有齐心协力建宝钢的励志传说,也有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感人事迹。这些故事歌颂了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以实际行动歌颂了党的恩情、党的伟大和党的关怀。近年来,内蒙古文联开展了“以梦为马 时空之上——首届文学品读会”“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内蒙古乌兰牧骑主题美术展”“可爱的中国——2023年新春诗会”“内蒙古印象摄影展”等多项活动,充分发挥了文学艺术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作用。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内蒙古文联配合自治区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主办承办了“黄河流域红梅戏大赛”“中华戏剧名家名段演唱会”“艺苑撷英-折子戏作品汇演”“文学艺术助力北疆文化品牌系列研讨会”“华北五省区市优秀杂技(魔术)节目展演”等10项活动,达到了通过活动培育人才、通过活动推出作品、通过活动建设阵地的良好效果。草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们将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动,“二人台艺术闯进国家平台计划”“地方戏剧五年行动计划”“草原文化中的命运共同体创作展演”等活动,大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信念教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农耕文化集合了各民俗文化为一体,形成了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内蒙古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有河套平原农耕文化,有科尔沁农耕文化,也有漫撒子的农耕文化(东部地区)。由农耕生产方式而产生的农耕文化艺术资源多样而深厚,例如,二人台、呱嘴、漫瀚调、地方民歌等。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传统文化、歌舞文艺、地方美食等多角度,以文艺的方式连续呈现农耕文化,用文艺力量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内蒙古文联持续关注农耕生产与文学艺术有机融合,创作出大量农耕题材的文艺作品,举办农耕题材为主线的各类文学研讨会、艺术作品展、舞台演出等,以文艺的力量助力人民生活生产,体现了内蒙古文艺界的使命和担当。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内蒙古文联开展了“民歌大会入选节目选拔赛”“民歌大会启动仪式”等多项活动,全面挖掘农耕文化元素,在节目设计上、在晚会总体布局上、在对外营造氛围上都很好的融入了农耕文化元素,体现了农耕文化概念,提高了农耕文化在文艺活动中的分量和内容。接下来,要以“农民丰收节”等传统农耕节庆活动为主要抓手,在自治区文学艺术事业中加大对农耕文化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强化对农耕文化为背景的大型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提升农耕文化在自治区文艺活动中话语权的比重,通过“三级联动”打造内蒙古农耕文化的金字招牌,不断丰富北疆文化内容,推进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黄河文化是指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未曾断流的主要载体和表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是一种国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家国情怀、“同根同族同源”的民族观念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黄河文化还蕴含着我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最高智慧,饱含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造就了内蒙古黄河流域农牧交错的地域经济和人文环境,也成就了这片土地文化多元一体、共融共生的地域特色。黄河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之河,更是一条沉淀着民族记忆、民族精神的“文化之河”。内蒙古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各民族、各地区之间交流往来的重要枢纽。这一切,得益于这里便利的交通。频繁的商贸往来,使渡口集聚了大量人口,形成了众多村落。阿拉善、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黄河“几”字湾地区的不少城镇因此而生。内蒙古富庶的黄河沿岸,是多民族汇聚的区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历程的典型代表之一。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对内蒙古有着十分特殊和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内蒙古文艺界十分关注黄河文化的发展建设,形成了“黄河谣文化园”“红色藏报馆”“黄河开河鱼节”等具有“黄河”代名词的活动文艺活动,在内蒙古沿黄各地,开河、冬捕、放河灯、旱船舞、绕九曲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借助文艺融合彰显出了时代价值,展示出了无穷魅力。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区文联系统开展了“黄河几字弯交响组歌音乐会”“黄河流域红梅戏剧大赛”“中国·包头黄河合唱节”等文艺活动,开展了黄河主题文学艺术创作活动、黄河文明与防沙治沙相结合的文艺创作活动,形成了内蒙古文艺事业发展中的黄河文化现象。助力了北疆文化品牌的打造。接下来,需要加大对黄河文化的阐释和解读,开展黄河主题文学艺术创作、沿黄城市艺术作品联展、黄河主题小戏小品创作展演、黄河主题文学研讨会等多项活动,打造黄河文化品牌,增加黄河文化的厚度和浓度,提高黄河文化现象在内蒙古文艺事业发展中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全球文明的共同财富。对长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中华民族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义务。巍巍长城,蜿蜒万里,其雄伟壮美体现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勇于创造的高贵品质。内蒙古拥有全国最多、最集中、种类最全、内容最丰富的长城古迹。从先秦一直到明末,包括战国时魏、赵、秦、燕和此后的秦、汉、北魏、北齐、隋、辽、金、明等历代长城在内蒙古都有遗迹可寻。在内蒙古境内现有历代长城12种,历代长城相加总里程约1.5万公里,遍布内蒙古全境12个盟市约80个旗县区。近年来,内蒙古文艺界全面展开对长城文化深入的挖掘、研究、整理,推进长城文化和文学艺术深度融合发展,逐渐梳理长城文化的核心文脉,打造属于文学艺术语境中的长城文化。举办了“长城·黄河文化座谈会”,出版了文学作品集《内蒙古长城故事》,开办了“长城长”文艺栏目,推动文学艺术与长城文化结对联姻做大做强,以长城文化引领内蒙古文艺事业新一轮的发展。接下来,内蒙古文艺事业的发展要抓住内蒙古独特的长城遗址的优势,打造属于内蒙古特色的长城文化,助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要开展“行走的长城故事”文艺活动,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长城遗址采风创作,举办“长城长——主题文艺晚会”“长城美——主题艺术作品展”,推动长城文化与文艺事业融合发展,促进文艺与文物“同行同向”发展。深入挖掘和生动展现内蒙古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让根植北疆大地的内蒙古话剧在新时代火起来,为自治区话剧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为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自治区文联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打造祖国北疆文化繁荣亮丽风景线的重要力量,要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和生动展现内蒙古大地上的丰富文化资源,用文艺的力量打响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让内蒙古的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在新时代火起来,为自治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为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