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著名歌唱艺术家德德玛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6岁。在很多媒体平台、微信朋友圈里,都能看到人们对她的深深缅怀。但凡听过德德玛歌唱的人,都会被她雄浑厚重、真挚朴实的歌声带进壮美辽阔的大草原,感受那里如诗如画的美景。德德玛用一生歌唱草原,将草原的辽阔与壮丽、草原人的豁达与深情融进歌声中——而她的歌,也引发了很多人对草原的想象与向往,很多人因此爱上草原、爱上草原人。


▲舞台上的德德玛。


乌兰牧骑走出来的歌唱艺术家


1947年,德德玛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1960年,德德玛成为刚刚成立的额济纳旗乌兰牧骑首批队员之一。年仅13岁的她,早早开始了自己的舞台艺术生涯。


乌兰牧骑是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成立的,是党在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法创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年代,乌兰牧骑承担起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为内蒙古社会主义新文艺事业的初创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像德德玛一样,与她同时代的牧兰、拉苏荣、金花等,都是从自己家乡乌兰牧骑走出来的歌唱家。


进入乌兰牧骑,德德玛不仅站在了专业舞台上,而且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第一阶段的音乐学习。当时,额济纳旗乌兰牧骑9名队员中,德德玛的年龄最小。她向大哥哥、大姐姐甚至叔叔、阿姨们学习唱、跳、奏、演,学习乐谱和乐理知识,通过一次次演出实践来锻炼自己,很快成为额济纳戈壁草原上小有名气的小歌手。


那时候的乌兰牧骑,除了表演牧民喜闻乐见的民歌、器乐、舞蹈外,还要创编作品以及唱奏时下全国流行的歌曲。为了让牧民听得懂,乌兰牧骑队员们把歌词翻译成蒙古语来演唱。像《南泥湾》《洪湖水,浪打浪》《东方红》《歌唱祖国》等歌曲,都有蒙古语翻译版。小德德玛能演唱各种风格的歌曲,正是一曲蒙古语版的《洪湖水,浪打浪》和民歌《正月玛》,引起前来调研的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关注。他叮嘱旗里领导,一定把这个孩子培养好。


1963年,旗里派德德玛到内蒙古艺术学校学习。当时的内蒙古艺校名师云集,除了长调艺术教育家昭那斯图、长调艺术大师宝音德力格尔,还有辛沪光、吕宏久等一批优秀教师,时任校长是著名作曲家、民间音乐理论家莫尔吉胡。在内蒙古艺校的两年时间里,德德玛不仅向宝音德力格尔、昭那斯图两位大师学习蒙古族长调,而且向学校从北京请来的两名声乐专家学习美声唱法。她出色的声乐天赋引起莫尔吉胡的注意。经他推荐,1965年,德德玛进入中国音乐学院深造。在那里,她师从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姜家祥,系统学习声乐艺术。


德德玛自小浸濡于蒙古族长调、短调演唱技法,又在内蒙古艺校学习美声唱法,以及在中国音乐学院主攻民族唱法,这三种唱法在发声技巧上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能将其相互融通、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德德玛大胆接受了这一挑战。虽然遇到了许多困惑和困难,但她最终还是将三者完美地融为一体。这为她日后在歌唱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儿童时代家乡民歌的熏陶以及草原生活的经历,使德德玛积蓄了深厚的底蕴;少年时代乌兰牧骑学习、工作的经历,使她早早登上专业舞台,在舞台与民间文化的互动中体悟民族音乐艺术的真谛;在内蒙古艺校的两年学习,她将自己民间音乐的储备与基层舞台的经验展示到更大的平台,并在名师的指导下,实现一次专业化飞跃;中国音乐学院的3年学习经历则让她大开眼界,在重新凝练以往所学的同时,她把家乡的民歌、传统艺术放置在更加广阔的中华文化与艺术参照系中来理解。可以说,从13岁进入乌兰牧骑到21岁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8年时间里,德德玛完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学”之旅,从此开启艺术道路上的新步伐。


▲20多岁的德德玛在舞台上演唱。


1968年,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德德玛先后在巴彦淖尔盟歌舞团、宁夏歌舞团、内蒙古民族歌剧团、内蒙古歌舞团工作。1982年,她被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努力,这位来自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姑娘,成为中国当代歌坛著名的歌唱艺术家。


引领创造草原歌曲的“现代神话”


内蒙古当代歌唱艺术是由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莫德格、昭那斯图等新中国第一代歌唱家开创的。他们把民歌从草原带到城市,从蒙古包唱到舞台和课堂,开辟出本土歌唱艺术专业化发展的新道路。上世纪70年代后,他们培养和带领的学生们,将这一事业传承并发扬光大。那是个内蒙古音乐群星闪耀的年代。青年一代中,德德玛与牧兰、拉苏荣、金花一道,成为内蒙古草原歌坛上最闪亮的四颗星。他们为当代内蒙古歌唱艺术带来全新活力,最终将“中国声乐草原歌派”的旗帜牢牢扎根在北疆大地上。


▲著名歌唱家德德玛。


四位歌唱家在艺术上各领风骚,其中,德德玛更是担负起将草原歌曲唱向全国的时代任务。这就要从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说起。


德德玛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合体”,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德德玛,也因此让她走出内蒙古,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引领草原歌曲艺术的发展。1978年,德德玛随内蒙古歌舞团到广州演出,她的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广州观众为之倾倒——朴实真挚的歌词描绘出千里草原的雄浑壮阔,优美舒展的旋律勾勒出一幅五彩大地的美丽图景。观众通过德德玛的歌声,仿佛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奔跑的马群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幸福牧民。这让广州观众感受到一种久未有过的豁然,感受到春风扑面而来的清新爽朗,也因此记住了这位来自草原的青年歌者。


很快,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广播传入千家万户,进入亿万听众的心里。不久,在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再三邀请下,德德玛调到北京工作。


虽然来到首都北京,但德德玛始终情系草原。一方面,她继续扎根内蒙古,与内蒙古音乐家合作,不断推出新的作品;另一方面,她借助首都艺术界开阔的人文视野、前沿的艺术理念和更广阔的艺术舞台,将新的艺术理念传递给内蒙古音乐界。上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她演唱的《母爱》《道尔吉,你为什么不高兴》《为了草原更美好》《草原上有一个美妙的传说》《请喝一碗马奶酒》《草原夜色美》《圆蹄枣骝马》等歌曲,借助广播传遍草原、传唱全国。此外,她并不囿于草原歌曲,不断尝试演唱《金梭和银梭》《渔家谣》《玛依拉》《云雀呀云雀》《我的小村庄》等各种风格的作品。


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草原歌曲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如果说过去的草原歌曲还是一条涓涓细流的话,这一时期的草原歌曲已壮大成奔腾的江河水,不仅在内蒙古,而且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很大影响。德德玛和彼时的青年歌手腾格尔,是这段历史进程中的两位领跑者。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腾格尔在流行音乐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草原派”。德德玛则在继续传承草原歌曲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将流行风格融入其中,优美的歌曲配以精致的电声伴奏,赋予草原歌曲更加鲜明的大众性、时代性因素。其中既有《草原恋》《蓝色的蒙古高原》等许多新创作歌曲,也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夜色美》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典作品的“再经典化”,还有《辽阔的草原》《天上的风》《达古拉》《小黄马》等传统民歌的新演绎。


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带着草原的芬芳气息、草原人的真挚情怀,传遍神州大地,飞进各族人民的心里。德德玛不仅唱红了这些歌,而且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风尚,更是带领一群音乐家创造了草原歌曲的“现代神话”——从某种程度上说,德德玛在上世纪90年代重新定义了草原歌曲。


1998年,德德玛在舞台表演中突发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然而,她却以惊人的毅力很快回到舞台,并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我的根在草原》《苍天般的阿拉善》《呼伦贝尔大草原》《请带上我的祝愿》等一首首经典作品续写草原歌曲的“现代神话”。


进入21世纪,内蒙古草原音乐更加丰富多样,新人新作、新的风格层出不穷。然而,德德玛精湛的艺术、宽广的歌路以及善于创新开拓的精神,使得她始终走在草原歌唱艺术的前沿,引领后继者不断前行。


用歌声撑起草原歌曲的一片蓝天


德德玛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长期以来,她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提携年轻人。上世纪90年代,她唱红了青年作曲家斯琴朝克图和青年词作家乌纳钦合作的《蓝色的蒙古高原》,极大地鼓舞了两位青年艺术家。斯琴朝克图后来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曲家,创作出《我和草原有个约定》《锡林郭勒大草原》《心之寻》《佛心的阿妈》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还有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红遍草原的青年歌唱家齐峰,无论所唱歌曲还是演唱风格,都深受德德玛的影响。


歌唱家和作曲家往往是相互成就的。上世纪70年代末,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和词作家火华合作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全国人民记住了德德玛这个名字;上世纪80年代中叶,图力古尔作曲的《母爱》《为了草原更美好》等歌曲,通过德德玛的演唱成为经典;而德德玛演唱的永儒布改编的巴尔虎民歌《圆蹄枣骝马》,堪称传统民歌新编新唱的典范。而且,德德玛几乎唱遍了内蒙古优秀作曲家的代表作,如宝贵的《雕花的马鞍》、罗庆的《草原上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日松的《阿尔斯楞的眼睛》、王和声的《草原夜色美》、贺继成的《牧村的黄昏》、王星铭的《我从草原来》、呼格吉夫的《深深牧人情》、张立中的《草原恋》、色·恩克巴雅尔的《苍天般的阿拉善》、赵金宝的《我的根在草原》《请带上我的祝愿》、吉林白乙拉的《我的大草原》……其中一些作品虽然不是德德玛首唱,但最终能够在全国传唱开来,也与德德玛的艺术诠释有关。


德德玛与著名作曲家乌兰托嘎的合作,更是将草原歌曲艺术推到新的高度。乌兰托嘎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濛濛细雨》等作品,在青年人群中广为传唱。上世纪90年代以后,乌兰托嘎进入创作的高峰期。由他作曲、德德玛演唱的《草原在哪里》《呼伦贝尔大草原》《天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作品,成为至今草原歌曲艺术的巅峰之作。还有火华、席慕蓉、印洗尘、克明、阿古拉泰、韩冷、崔富、乌纳钦等许多名家,都是德德玛代表作品的词作者。


可以看到,上世纪90年代,德德玛引领着内蒙古草原歌曲艺术的发展。以她的演唱为中心,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支精干凝练的草原音乐创演团队:有作曲家、词作家,还有歌唱家;有内蒙古内外、老中青几代人。他们为音乐艺术自觉走到一起,共同开创草原歌曲新的时代。


播撒下草原音乐的时代火种


2002年,德德玛在呼和浩特创办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了却自己回报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为草原深处、大漠戈壁的农牧民孩子办一所艺术学校的多年夙愿。在建校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来自内蒙古各地农牧区,以及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5000余名各族孩子聚集在这里,接受优质的艺术教育。其中,不少人学成后回到家乡,致力于文艺事业、教育事业,还有不少人成为活跃于当今舞台的知名歌手、乐手。


学校成立之初,德德玛就将金花、扎格达苏荣、木兰、阿拉坦其其格、扎登巴、巴彦保力格等一批艺术家、国家级传承人请来担任教师。同时,她还十分注重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她看到边疆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仅仅保护传承还不够,必须开掘与创新。为此,学校设立了声乐、器乐、舞蹈、影视表演、现代音乐等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德德玛十分注重实践教学,认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必须大量登台演出,不能只在学校内部自排、自演、自赏,必须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大众。由此,人们经常在内蒙古自治区各类演出活动及晚会上见到学院学生的身影。


▲2017年,由德德玛担任总策划、艺术总监,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师生演出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爱在胡杨》在北京上演。


2017年7月,由德德玛担任总策划、艺术总监,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制作出品并演出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爱在胡杨》在北京市民族剧院上演。歌剧讲述了“时代楷模”苏和提前退休,返回家乡额济纳旗,在大漠深处坚持植树十余年的感人故事。歌剧上演后,在观众当中引起很大轰动,尤其是青年演员包田宝、卓拉的出色表演,让人们看到德德玛在培养下一代人才方面所作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看到内蒙古民族歌剧艺术发展的新希望。


作为中国当代歌坛极具代表性的歌唱家之一,德德玛形成了一种基于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并融合美声、民族唱法于一体的歌唱风格,对当代中国声乐“草原歌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草原歌曲艺术的领军人物,德德玛用自己的歌唱艺术和人格魅力,团结并带领大家不断推出新作品,为草原歌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草原音乐人才的成长及队伍的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她创造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艺术传奇,活出了一段精彩的生命历程。




人物小传


德德玛(1947年-2023年11月28日),我国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德德玛是一位杰出的、享有崇高声誉的歌唱艺术家,一位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教育家。她原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从草原来》《草原夜色美》等歌曲打动了亿万同胞的心,她因此被誉为“草原夜莺”。她于2002年在呼和浩特成立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院,2018年创办内蒙古德德玛公益基金会,为草原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赞誉。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