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都蒙古历史名人
1、柴达木的古人类足迹 根据有关专家的科学测定结果表明:2.3万年前的柴达木是一个气候温暖湿润、淡水湖泊众多、水生植物丰富的人类生存的极好所在。
考古工作者在柴达木盆地的小柴旦湖湖滨沙砾屋中,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沱沱河沿和可可西里地区采集到一批打制石器。经孢粉分析,为距今2.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遗物,主人称之为“小柴旦人”,属于中国远古文化的“新人阶段”。这些史实,充分显示了柴达木地区不仅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而且有着灿烂的远古文化,久远的多民族发展历史。它将可知的人类在柴达木地区生活的历史向前推移了2万年。
2、诺木洪文化 诺木洪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3000余年历史,遗址和出土文物证明古诺木洪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彻底否定了柴达木自古无人烟的说法。
青海发现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很多,其中之一是相当西周时期的诺木洪文化。诺木洪文化主要分布在海西的柴达木盆地。出土文物除毛织品残物及铜刀、铜斧等铜器外;还发现了翻地用的骨耜,收割用的石刀,以及定居的房屋和牧畜圈栏。表明当时的人们在冶铜、毛纺织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经考古研究确认,诺木洪文化是青海的本土文化。从经济类型来看,农牧业并举是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在某些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根据当时的民族分布来看,诺木洪文化应属羌人文化。
3、吐谷浑入据柴达木 吐(tǔ)谷(yù)浑(hún),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从公元四世纪到七世纪,曾建立吐谷浑王国354年,它是青藏高原的第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
吐谷浑亡国后大部分吐谷浑部族仍留在故地,成为吐蕃王国臣民,吐蕃为了更好的统治吐谷浑,扶持了一个新的依附于吐蕃王朝的吐谷浑政权,使得吐谷浑在青海都兰仍保留其民族文化,并长期为吐蕃王国供应粮草和兵源,归属吐蕃邦国的吐谷浑政权在吐蕃王国强盛期及吐蕃王国崩溃后曾存在长达200多年之久,一直持续到九世纪末,吐谷浑政权才随着吐蕃群雄分裂割据状态而逐渐消亡,一部分吐谷浑部族迁移内地融入汉族,其后大部分吐谷浑部族逐渐融入到吐蕃族、蒙古族及青海当地汉族及其他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中。
柴达木盆地及周围地区周秦至汉初,属西羌之白兰羌牧地。公元4年(汉武帝元始四年),属汉朝辖区。公元四至七世纪,是鲜卑吐谷浑王朝领地,七世纪被吐蕃兼并,十三世纪(元朝)归入元朝版图。
4、成吉思汗 1222年,成吉思汗征服了波斯国蒙古骑兵直奔印度,经过战争,统治了印度半岛。接着蒙古骑兵抵达西藏,无需强攻硬战,即由第司角噶和采更多尔等人前来欢迎,举行盛大宴会,奉献了阿里至卫藏,以及多康的全部地区,以作蒙古属民。从此,西藏真真意义上纳入到蒙古汗国版图。
1227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大军西征,占领甘肃的临洮、河州等地之后,进入青海。蒙古军队占领青海河湟地区后,派附马章吉镇守西宁,青海纳入蒙古汗国版图。
5、阔端 窝阔台在位时,把包括青海在内的整个藏区,划给其子阔端为封地,驻营西凉府(今甘肃武威)。 1247年,应阔端邀请,西藏萨迦派领袖萨班,到西凉与之会面。经密切协商,通过萨班大师的影响,吐蕃各部归顺蒙古。至此,蒙古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
5、奥鲁赤 1269年,忽必烈封其第七子奥鲁赤为西平王,镇守青藏地区,整个青藏地区又成为奥鲁赤的封地。后来,附马章吉选西宁所部精兵千人随奥鲁赤从青海出发,进军西藏,而自己留守青海。
6、卜烟帖木儿 元末时,封卜烟帖木儿为宁王,镇守柴达木西部。
7、柴达木盆地归甘肃省 元政府设甘肃行省,辖:7路2州5属州,其中,柴达木西部属沙州路。这是柴达木盆地归甘肃省的开始。
8. 八思巴 八思巴,本名罗古罗斯坚赞,号八思巴(圣者的意思),萨班大师之侄。受大汗之托,创制蒙古新字,史称“八思巴字”,也叫方块蒙古文,当时主要用在官方活动中。不是现在用的胡都木(旧蒙古文)
9、“和硕特部落”的来历 和硕特是清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居乌鲁木齐一带,明末迁徙游牧于青藏高原上。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合撒儿之后。
合撒儿的七世孙阿克萨噶勒代有两子,阿鲁克特穆尔为内蒙古科尔沁部始祖。次子乌鲁克特穆尔居兀良哈地区,与鞑靼的呼伦贝尔毗连。瓦剌脱欢太师打败鞑靼后,乌鲁克特穆尔前往卫拉特,脱欢称他们为和硕特,因此得名。他们最远侵袭至希瓦汗国。
和硕特蒙古的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贝加尔湖西南、我国北方额尔古纳河下游和海拉尔河下游呼伦贝尔及科尔沁草原等广大的森林地带,同蒙古部落一起游牧生活。据考究:和硕特部落起码有两千年的历史。现在,和硕特蒙古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及蒙古西部科布多省,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
10、固始汗 固始汗 (1582——1655)又译顾实汗,皆“国师”之音译。名图鲁拜琥,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卫拉特汗哈尼诺颜洪果尔第四子。以勇武著称。据《青海史》载,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仅十三岁,率军击败俄伽浩特之四万士兵,占据今巴里坤、乌鲁木齐一带。三十四年(1606),因调解平息卫拉特与喀尔喀战事有功,备受推重,被东科尔呼图克图授以“大国师”称号。崇祯七年(1634)冬,与巴图尔珲台吉发动对哈萨克远征,获胜。九年(1636),遣使至盛京贡马匹、方物。同年,为避免内部冲突及另寻新牧地、应西藏班禅罗桑却吉坚赞、第巴索南饶丹之请,与巴图尔珲台吉联兵进军青海,击败却图汗,据其地。十一年(1638),至拉萨会见达赖五世和班禅四世,获“顾实·丹增曲结”(“国师·持教法王”,或作“丹津却吉甲波”,意“佛教护法王”尊号。蒙语又称为“顾实·诺门汗”(“国师·护法汗”)。十三年(1640),攻灭康区白利土司顿丹多吉。同年出席蒙古领主大会,参加制定《蒙古卫拉特法典》。翌年,兴兵入后藏。十五年(1642),灭藏巴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命长子达延鄂齐尔汗驻守拉萨。扶持黄教,以前后藏之税收奉献五世达赖作为寺院费用。除日常政务由其控制的第巴索南饶丹料理外,西藏高级官员均由其委任,并制定“十三法律”,新添噶伦达本等官职,健全西藏地方行政机构,直接控制西藏军队,牢固掌握青、藏地方政权,以黄教护法王自居。屡遣使与清廷联系。顺治三年(1646),与卫拉特各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奉表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十年(1653),受封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汗”。后病故于拉萨。对巩固西藏地方和清中央政权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
11、 固始汗历史贡献 第一,第一次把青藏高原统一并纳入中央政府;
第二,加强了中央对藏区的管理,增进了蒙汉藏三地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三,使得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更加具有影响力;
第四、固始汗制度了蒙古及西藏法典。
12、蒙人驭虎图并说明 藏地所有格鲁派(俗称黄教)寺院和该派信仰群众屋宇壁画中都有这幅称之为“蒙人驭虎”的壁画,一般都绘于主寺大殿进门处的墙壁上,十分明显。画中一蒙古族勇士用铁链挂着一只斑斓猛虎,猛虎虽然显得凶猛无比,但已被蒙古族勇士所制服。这幅画有一定的历史内涵,具有特定的意思。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1543-1588)时期,格鲁派在西藏的势力并不大,为了扩大该派影响,三世达赖喇嘛先后去过康区理塘、安多(青海)地方讲经说法。后来,他又应蒙古族地方首领俺答汗的邀请,前往蒙古地方传法。据史料上说,俺答汗一生南征北战,杀人无数,到了晚年生起悔悟之心,想皈依佛法,于是就与格鲁派最高领袖建立了联系。实际上,俺答汗是想利用宗教安定民心和部众,而格鲁派则是想利用和依靠蒙古军队的势力,来壮大自己的教派。1578年5月,二人在青海湖东面会晤,之后,三世达赖喇嘛向蒙古族军民传法,宣讲格鲁派教义,还劝说俺答汗废除了一些落后习俗,如人死后大量杀牲送葬,以及夫死委殉的陋习等。因此,格鲁派在蒙古族中有了良好的影响,为后来格鲁派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俺答汗的曾孙被认定为其转世灵。
13、一代神弓——哈布图哈萨尔 成吉思汗背后有一个人,他用神箭为成吉思汗射出了世纪神话,他就是哈布图哈萨尔。哈萨尔大部分时间帮助哥哥成吉思汗打天下,所以他是成吉思汗时代的第二号人物。神射手哈萨尔骁勇善战,他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为建立蒙古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哈萨尔是一个有灵性的人。哈布图哈萨尔生于1164年,他是成吉思汗的二弟,父亲也速该巴特尔去世时哈萨尔只有七岁。
14、青海会盟法典 《青海会盟法典》是青海蒙古族文化遗产中最早的一部法律文献。此文献对于研究青海省和硕特蒙古族历史、文化、法律以及蒙古族法律文献的发展进程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青海会盟法典》现保存于青海省乌兰县档案局。
德都蒙古历史名人
◆固始汗 (1582——1655) 又译顾实汗,皆“国师”之音译。名图鲁拜琥,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卫拉特汗哈尼诺颜洪果尔第四子,以勇武著称。据《青海史》载,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仅十三岁,率军击败俄伽浩特之四万士兵,占据今巴里坤、乌鲁木齐一带。三十四年(1606),因调解平息卫拉特与喀尔喀战事有功,备受推重,被东科尔呼图克图授以“大国师”称号。崇祯七年(1634)冬,与巴图尔珲台吉发动对哈萨克远征获胜。九年(1636),遣使至盛京贡马匹、方物。同年,为避免内部冲突及另寻新牧地、应西藏班禅罗桑却吉坚赞、第巴索南饶丹之请,与巴图尔珲台吉联兵进军青海,击败却图汗,据其地。十一年(1638),至拉萨会见达赖五世和班禅四世,获“顾实·丹增曲结”(“国师·持教法王”,或作“丹津却吉甲波”,意“佛教护法王”尊号。蒙语又称为“顾实·诺门汗”(“国师·护法汗”)。十三年(1640),攻灭康区白利土司顿丹多吉。同年出席蒙古领主大会,参加制定《蒙古卫拉特法典》。翌年,兴兵入后藏。十五年(1642),灭藏巴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命长子达延鄂齐尔汗驻守拉萨。扶持黄教,以前后藏之税收奉献五世达赖作为寺院费用。除日常政务由其控制的第巴索南饶丹料理外,西藏高级官员均由其委任,并制定“十三法律”,新添噶伦达本等官职,健全西藏地方行政机构,直接控制西藏军队,牢固掌握青、藏地方政权,以黄教护法王自居。屡遣使与清廷联系。顺治三年(1646),与卫拉特各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奉表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十年(1653),受封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汗”。后病故于拉萨。对巩固西藏地方和清中央政权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
◆罗卜藏丹津 达什巴图尔去世后,罗卜藏丹津承袭亲王王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朝廷令罗卜藏丹津与右翼贝勒察罕丹津、达颜等,同领青海和硕特蒙古右翼,以平衡青海蒙古各派势力,使罗布藏丹津深感不快。这时,因拥立七世达赖喇嘛,青海蒙古各部已经发生了分歧。准格尔部策旺喇布坦趁机派策凌敦多布入藏,杀死拉藏汗并占据了拉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罗布藏丹津参加了清朝庭护送达赖七世进藏坐床的行动。
◆伊希巴拉珠尔 伊希巴拉珠尔生于1704年(清朝康熙四十三年),卒于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享年84岁,是一位经历了康、雍、乾三代的著名学者。伊希巴拉珠尔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精通哲学、文学、佛学、医学、天文、历算等多种学问。伊希巴拉珠尔是一个藏蒙文化相融合的伟大学者,更是蒙医学的源与流相结合的代表人物。16世纪,藏医学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17世纪,《四部医典》被译成蒙文。在清代皇朝的支持和蒙古地区上层社会的倡导下,一批藏、蒙医学家将藏医学和蒙古地区的本土医学及医疗实践相结合,渐次形成具有蒙古本民族特色的蒙古医药学。其中,伊希巴拉珠尔即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扎雅班迪达 1648年扎雅班迪达在胡都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造了托忒蒙古文。托忒蒙古文是原居住在准噶尔草原民族的古老的蒙古文字,来自蒙兀室韦部和克列特部,经过突厥、匈奴人、契丹、鲜卑等民族语言融汇,1648年,经和硕特学者扎雅班迪达的整理和创新,形成了简洁清晰、明白易懂的托忒蒙古文。主要使用范围是巴音郭楞的蒙古族人民和新疆各地蒙古族人民。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卫拉特语支。史称托忒文或扎雅班迪达文。
■ 整理: 可可西里
来源:蒙古智库、柴达木日报 版权归属原作者 尊重版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