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清代绣博古纹蒙古族服饰,这件服饰讲述着北疆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这套服饰是1994年由巴林右旗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原白音汉苏木征集所得,属于清末民国初期的服饰。



左边这件桔红色长袍,受满族女子长袍的影响,衣袖部位有多道镶边,并做了一层丝绸质地的假袖,穿起来仿佛穿了多件衣服,上面还绣有代表吉祥美好寓意的莲花等图案,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原文化特点。传统的蒙古袍下摆没有开衩,这件蒙古袍吸收了满族旗袍的特点,下摆高高的开衩。在下摆开衩、衣襟、衣袖等部位还绣着彩色花卉纹的宽沿镶边。当时蒙古族贵族女子服装镶边可以多达十几层,有“十八镶”之称。但和满族女子服装的“十八镶”相比更为简朴。



蒙古族女子未婚时一般是穿长袍扎腰带,结婚后就不扎腰带,在长袍外面套一件长马甲。长马甲又叫坎肩,长度一般短于长袍,给人一种层叠之美,深受蒙古族女子喜爱。装饰纹样也十分广泛,有植物类、动物类、文字纹样等。


这件长马甲的纹饰非常精致复杂,有花瓶、香炉、印章、水盂,还有各类盆景。这种纹饰被称为博古纹,是由宋徽宗命人编撰的一本书《宣和博古图》得名而来。博古纹,在中原地区寓意自己清雅高洁的品性,后来传到草原地区被绣到了蒙古袍上。



这套衣服既保留了本民族传统服饰特征,又吸纳了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文化精粹。既是跨越时间,对于蒙古族传统古老服饰的传承因袭,同时也是汉族、蒙古族、满族等人民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



2014年,巴林右旗成立内蒙古地区唯一一家具有浓郁蒙古民族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巴林民族手工坊。累计吸引86家艺人商户入驻营业,带动从业人数15000多人,坊内手工艺品品类丰富,涵盖了民族服饰等12大类上千个品种。这些产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厚的地域风情、传统又不乏时尚,兼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据了解,巴林民族手工坊年均营业额可达800多万元,切实闯出了一条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正是这种多民族文化相融合,使我国服饰艺术拥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彰显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来源/巴林右旗文化旅游体育局

1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