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版

探访老磴口县:巴彦木仁


由磴口向南,一路驱车沿旧地村、吉格登呼热、沙拉毛道嘎查、乌兰布和嘎查、阎王鼻子、毛盖图希勒,穿过乌兰布和沙漠,大约五十公里,就到了老磴口县:巴彦木仁。

老磴口盐务所是老磴口县所在地现存的标志性景点。但平时很少开放,只能站在院落里感受和体会。


简介是这样说的:老磴口盐务所始建于清朝,是黄河古渡的盐政管理机构。
2016年,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在此设立博物馆,旨在传承巴彦木仁苏木(老磴口)沧桑厚重的驼盐古道文化,再展大漠小镇风采。
巴彦木仁苏木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是黄河滋润的富饶之地。总面积2600平方公里(沙漠面积占80%),人口三千余人,以回族聚居为主,同时也是蒙古族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聚集地。这里有多处汉代古遗址,曾经水草丰美、商贾云集,是历史上兵家必争的边塞要地,也是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渡口和驿站。
1757年,清朝在此设衙驻司。1815年,设磴口总管公署。1926年,设磴口县。解放后磴口县驻地迁移,故此地亦称"老磴口"。“老磴口”作为吉兰泰盐外运码头的历史可追溯到汉唐时代;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每年近万峰骆驼在约140公里的盐道上穿梭,形成了声名远播的"驼盐古道"。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这些承载着历史的平凡物品,将把我们的思绪带回曾经的岁月。

大家看这张照片,最下端(河岸高处)到河边(低处码头)这一段,过去是台阶式或类似台阶式的,故而称为“磴口”。这就是磴口的来源。


那个时候的交通运输,也许当时是先进的交通先进的运输:骆驼组成的驼队,满载吉兰泰盐场的优质食盐,沿着乌兰布和沙漠里既定的交通运输线路,艰辛跋涉140多公里,到达老磴口盐务所,卸盐存放到貌似粮仓的盐库。盐务所将存放在库的盐分配发出,装船经黄河水路运往上游兰州方向和下游包头方向。当然,船运并非机动,而是纤夫。我的父亲就曾经和村民们一起拉过几年船。


《磴口文艺》征稿启事     

     为汇聚文化艺术人才,繁荣文化艺术事业,《磴口文艺》面向社会各界文化艺术爱好者及大中小学生、教学老师、文艺大家征集各类文化艺术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影视、戏曲、小品、二人台剧本、歌词、快板、顺口溜、山曲儿、短视频、微电影、书法、美术、绘画、摄影剪纸、手工制作,以及音乐、舞蹈、朗诵等音视频等文艺作品
     《磴口文艺》暂以网媒形式(不限于微信公众号、网站、抖音、快手等)面向全国进行发布和展示,希广大文朋诗友不吝赐稿(暂无稿酬)。同时欢迎各文艺团体联办、协办,携手共创!   纸刊正在筹划中,敬请期待!
      征稿要求如下:
      1.作品须紧跟时代发展、贴近群众生活,内容健康向上。
      2.作品须为原创作品,如发生著作权等问题,责任由作者承担,本刊概不负责。
      3.作品须附作者简介、工作生活照和有效通联方式,否则谢绝刊发。
      投稿邮箱:dkwyzz@163.com 微信:nmgdkhsb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部分图文源自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