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内蒙古民俗网”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 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骆驼,属骆驼科动物,在公元前3000年被人类所驯化,作为役畜,以供驮运和骑乘,是沙漠中的唯一交通工具。与此同时,骆驼也是蒙古五畜其中之一。在蒙古族不同类型的草场上,五畜的适应度不一样,比例会不同,骆驼在相对干旱的地区。从五畜和沙漠之舟两个概念看,蒙古牧民的眼中,骆驼就是草原的孩子,而不仅是沙漠上的交通工具。

蒙古族的养驼习俗
蒙古族养驼习俗源远流长。在历史悠远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骆驼在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最忠实的夥伴(伙伴)。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蛮荒时代的游牧人视骆驼为天赐之神物,把骆驼的形象用以供奉可溯源于舜。是阿拉善精神和阿拉善理想的重要源头,是阿拉善盟建设文化大盟的重要资源,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养驼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主要内容分为民俗活动与驼具制作两部分。而民俗活动分为赛驼与驼球。驼具制作则分为驼羔笼头、骑驼笼头、骑驼绳、驯驼绳、驼系绳、挤奶绳、拴绳、縻驼绳、套驼绳、驮驼绳、驼延绊绳、驼鞍、鞍片、鞍屉、塔塔、吊带、肚带、驼镫、梢绳、鞍扇子、架杆、横挡绳、驼奶罩、驼绊、驼蹬子、驼搭裢、驼印工具、驼鞭子、驼铃等多种。


民俗活动

赛    驼


蒙古族赛驼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蒙古族养驼习俗-赛驼 ,是历史继承下来的骆驼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考证,骆驼被驯化并用于生产、生活及军事中以后,赛驼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


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驯服使用骆驼最早的民族,他们不仅把骆驼用于生产、生活中,而且把骆驼引入竞技比赛,形成了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蒙古族赛驼。起初,骆驼主要被用于驮运,而赛驼则交融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后来,蒙古族人民群众在祭祀敖包、举办庙会、举行那达慕等群体活动时开展赛驼,并逐步形成规模,传承延续下来。



蒙古族赛驼,通常冬季举行,具体时日由大喇嘛择定。场地一般选在平坦开阔的草场,赛程不等,一般为十到二十公里。举行赛驼之前有隆重的祭祀活动,赛后,祝颂者要吟诵《头驼赞》。蒙古族赛驼是骆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族特色突出、群众参与面广、宗教信仰气氛浓、文化内涵深的民族竞技项目。蒙古族赛驼这一传统体育、竞技的挖掘、整理、推广对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

驼 球
驼球简介
驼球竞技项目源自于马球竞技项目,一次比赛分上下两场,一支球队每场比赛出6名队员,每场比赛时间从10分钟到20分钟不等。前不久赴蒙古国参加比赛,由于受国际动物检疫条例的约束,参赛队只能派队员,而赛驼则由邀请国提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员的正常发挥。
驼球运动
2005年7月,乌拉特后旗从蒙古国引进了驼球竞技项目,并从蒙古国邀请了教练员,通过严格挑选和训练,这个旗组建起前达门、西尼乌素两支骁勇善战牧民驼球队,已有40多名驼球队员。乌拉特后旗牧民驼球队组建虽然只有两年多时间,却已在内蒙古参加了40多场赛事,并两次代表中国应邀出席蒙古国举办的国际驼球比赛。驼球竞技已成为这里广大干部群众喜爱的群众性体育项目,乌拉特后旗也被誉为“中国第一驼球之乡”。



蒙古族牧民进行雪地驼球比赛 ,一场别开生面的蒙古族骆驼文化迎新年那达慕大会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尔罕乌拉苏木冰雪覆盖的草原上举行。来自周边临近旗(县)、苏木(乡)的千余名蒙古族牧民携带500多峰骆驼欢聚一堂,参加极具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赛驼、搏克(蒙古式摔跤)、驼球、骆驼良种选拔等系列活动。

驼球发展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牧民驼球队还应邀参加了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办的第五届驼球冠军联赛。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乌拉特后旗牧民驼球队与蒙古国实力最强的12支参赛队展开角逐,并夺得第6名。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乌兰巴托体育场上空升起时,代表我国出征的这些蒙古族牧民队员们激动地流下热泪。


驼具制作


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一项具有系统制作理念和技巧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能,它包含和渗透了阿拉善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元素,是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它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阿拉善独特的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完整性,至关重要。驼具是人类驯化、役使骆驼的产物,来源于驼产地居民驯驼、牧驼、控驼、乘驼、育驼、护驼、祭驼等朴实的生产、生活需要,简洁实用是其最大的特点。驼具的制作往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手法简易,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凭经验传承,质朴的形式中积淀着深刻的生存智慧,包含着牧驼人朴素辩证的生活哲理和敦厚务实的生活态度。

  

驼具制作在阿拉善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一项普及性很高的传统技能,每个牧驼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生产,自给自足。但近年来,由于受养驼业萎缩、现代文明冲击等多方面影响,驼具制作技艺只有一少部分主要牧驼区的老牧民掌握,从分布上看,衰势明显。此外,驼具制作技能在我盟以外的其它一些产驼区,如区内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区外的新疆等地也有传承。



使役骆驼,需具备相应的驼具。驼具不同于其它畜用器具,是别具一格的。驼具主要分为绳类和鞍类。绳类包括笼头、缰绳、驼绊,其中笼头又包括公驼笼头、驼羔笼头、骑驼笼头、母驼系绳;缰绳又包括驯驼绳、套驼绳、骑驼绳、大绳、蹄绳、拴绳。鞍类分为骑鞍和驮鞍两类。驼具内还包括鼻棍、驼铃、驼印用具、阉驼用具、驼搭裢等。相关器具主要有:蒙古刀(削鼻棍、阉公驼)、萨巴(掸毛用具)、额尔古勒格(合绳用具)、特奔(缝制驼用笼头、肚带、毛毡、毛口袋等制品的针)、额如勒(打驼毛线用具)、海如勒(烫阉骆驼的工具)。驼具的制作工艺充分体现了西北少数民族劳动者在生活中的智慧和才干。驼具大多就地取材,以皮毛、红柳、手工毛毡、牛羊角等原料制成。(工具过多故不在此一一列举)。


驼铃

鼻棍


骆驼作为蒙古五畜之一,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存发展当中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意义,驼肉和驼皮都是蒙古人生活的必须品,驼肉是饲养骆驼地区牧民们的冬季食用的主要肉食来源之一。驼皮来制作生活用具。内蒙古博物院和阿拉善博物馆馆藏中就有驼绒和驼皮制作的许多生产生活用品,例如有驼绒绳、驼皮箱、驼皮盛奶用具。现在市场上的驼绒棉被、驼绒衫、驼绒毛的毛裤、毛袜都是都市生活中受欢迎的好商品。此外,骆驼的驮运能力很强,驮 250—300 公斤物资每天能走 30— 35 公里,是牧民们生产生活的好帮手。

与此同时,蒙古族也不仅仅是把骆驼当成工具性动物,更多的是把它们当成生活上的伙伴,草原的孩子,天赐的神物,因此,骆驼文化将会作为蒙古五畜之一,作为蒙古族的一部分,伴随着蒙古文化永远被传承下去。

来源:MGL蒙元文化  内蒙古骆驼研究院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