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图雅

翻译 | 其力格日


史诗是人类早在自己的“童年时期”创造的文学载体之一。一部充满魅力的史诗不仅记录着古代的历史、传承着文化,更展示着人类思想的卓越和艺术的升华,它是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形式,是一个时代的文学“重器”。



《江格尔》是我国少数民族说唱形式流传的民间巨著,它与《格萨尔》《玛纳斯》堪称“中国三大史诗”。大约13世纪,最初产生和流传于我国新疆卫拉特蒙古民间,作为说唱叙事诗,《江格尔》在卫拉特蒙古人中流传了数百年时间。后来随着卫拉特人的迁徙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部分诗章相继传播到青海蒙古族聚居地区和内蒙古等地。同时,还传播到了俄罗斯联邦的卡尔梅克人、布里亚特人、图瓦人和阿尔泰人,蒙古国的喀尔喀人和卫拉特人,吉尔吉斯斯坦的萨尔特卡尔梅克人之中,成为我国多民族共享并横跨欧亚大陆广为流传的文化遗产。

《江格尔》是以主要人物江格尔的名字命名的史诗,它继承了我国北方早已产生并延续千余年的古老史诗传统,包括题材、结构、叙事技巧、传承体系等,讲述了以江格尔为帅的洪古尔等12名雄狮大将及其麾下6000名勇士同敌人英勇斗争,建立一个没有战争、疾病、饥饿,草原常青,牛羊遍野理想乐园的故事。《江格尔》包含的故事类型很多,以结义故事、婚姻故事和征战故事为主。故事情节中有许多撼人心魄的战争场面,洋溢着气吞山河的英雄主义情怀,展现出追求和平自由、和谐安康的美好心愿。



《江格尔》生动反映了蒙古族卫拉特各部的历史进程。作为最早生活于贝加尔湖以西、叶尼塞河上游地带的森林部落,他们于13世纪逐渐南下西迁至阿尔泰山附近游牧,14-15世纪起逐渐强盛,鼎盛时期曾统一东西蒙古诸部。17世纪30年代,其中的和硕特部进入青藏高原称雄,土尔扈特部以及和硕特、杜尔伯特部的一部分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清朝平定准噶尔后,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部的主要部分回归祖国,驻牧在天山南北和今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留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卫拉特人,发展为今俄罗斯联邦的卡尔梅克人。

自古以来,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一直有着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当《江格尔》传播到某个地区、某个国家,那里的人民就会按照自身文化背景和精神需要,把自己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在保留史诗基本面貌的同时赋予其新创造,使之成为各民族共享并用以表达各自心灵诉求的共有精神文化财富。





《江格尔》之所以震撼人心,还在于其宏大的规模、独特的结构、凝练的语言和奇异的想象。它以英雄人物的事迹为中心,组织起相互没有次序关系的多部诗章而形成史诗集群。并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可爱可敬的人物形象,极具艺术感染力。雄狮英雄洪古尔赤胆忠诚,性格直爽,作战勇猛;金胸智者阿拉坦策吉能“牢记过去九十九年往事,预知未来九十九年事情”,以预卜先知的智慧闻名;美男子明彦,英俊、武勇、有文艺范儿;铁臂萨布尔臂力过人,手持战斧所向无敌;飞毛腿塔巴嘎行走如飞;铁石心肠的萨纳拉气势凶猛,对敌人绝不心慈手软……人们热爱、崇敬这些英雄,倾注情感在传承中不断加以塑造,使其更加有血有肉,贴近生活、贴近大地,以此寄托美好的理想和祝福。

《江格尔》在长达100多部诗章及400多个异文中,无不以歌舞升平的祥和状态开始,又以同样的状态结尾。尤其是所有异文开头的序诗,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赞颂江格尔的宝木巴地方(意为太平安康之地)如:这里没有冬天,阳春常驻;这里没有酷暑,金秋延绵;这里没有袭人的寒风,和风习习;这里没有炙人的炎热,细雨绵绵;这里没有疾病,人人长生;没有孤寡,老幼安详;不知穷困,家家富裕;没有压迫,自由幸福……这些描绘,把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其语言风格更是成为蒙古语口头表达的典范。

对于这一古老史诗的搜集记录和出版发表,国外开展得比较早。特别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学生、卡尔梅克人诺木图·奥其洛夫和他的老师科特维奇教授,分别于1908年、1910年记录、出版了著名艺人鄂利扬·奥夫拉演唱的十部诗章,《江格尔》由此名扬世界。从1802年至今,从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人中搜集记录出版的《江格尔》共约30部独立诗章及其异文。蒙古国《江格尔》的搜集、出版、研究工作,则始于20世纪初。迄今,采自蒙古国境内的《江格尔》异文约30部,多为篇幅短小的诗章,有的还不太完整。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考察调研组和乌审旗委常委领导小组到乌审旗《江格尔》艺术中心考察调研。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了对《江格尔》的搜集记录工作。卢沟桥事变后,进步知识分子边燮清(笔名边垣)在新疆狱中听过蒙古族史诗艺人满金演唱《江格尔》,并凭记忆将其故事情节用汉文诗体编写整理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民族民间文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热潮。1950年,边燮清编写的《江格尔》文本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以《洪古尔:蒙古民族故事》之名出版,并于1957年、1958年两度再版。改革开放伊始,就不断有我国的学者陆续深入新疆蒙古族聚居地区采录《江格尔》,相关成果随之得以发表、出版。当时,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挂帅,成立了自治区《江格尔》工作领导小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赴天山南北蒙古族聚居地区寻访艺人,大规模采集《江格尔》。据不完全统计,至上世纪末,这个团队共走访100多位艺人,采录和整理出版100多部独立诗章的300多个异文,出版资料本、文学读本数十种,篇幅规模达30多万诗行。我国《江格尔》搜集、整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果非常显著,采录的艺人数量、诗章数量和规模、出版卷数均达到了国外过去200年采录总和的3倍还多,彰显了作为《江格尔》故乡的深厚底蕴和大有作为。


传承人巴·铁鲁木杰在乌审旗传承教学《江格尔》现场。作为说唱叙事诗《江格尔》千百年的传承离不开“江格尔齐”的传唱,他们是江格尔史诗的保护者、传播者和创作者。江格尔的演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用乐器伴奏的弹唱形式,另一种为不用任何乐器伴奏的清唱形式。其中所用的伴奏乐器有陶布舒尔、三弦、四胡、马头琴等,但多用陶布舒尔进行伴奏。演唱江格尔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演唱。有一些地方在演唱江格尔时有一定的规矩,如卫拉特蒙古人如果开始演唱一部江格尔,就必须把这一部讲完,听众要听到结束为止。额鲁特人在演唱江格尔之前要点香、点佛灯,向江格尔磕头祈祷。而生活在博尔塔拉的察哈尔人,在晚上演唱江格尔时,则紧闭蒙古包的天窗和门,点香、点佛灯后再开始说唱。在无数个“江格尔齐”的传承下,《江格尔》到达口头传唱艺术的巅峰。

2006年5月20日,《江格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书目:《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7期、《江格尔》)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考察调研组和乌审旗委常委领导小组到乌审旗《江格尔》艺术中心考察调研。

乌审旗第一届《江格尔》免费公益课圆满结业。

乌审旗《江格尔》少儿艺术团走进沙漠、宣传推广《江格尔》非遗文化。


统筹   牧仁

审核   乌日嘎 

新媒体编辑   张欣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画报》官方微信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