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创作谈
我学书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家乡的学习,这是一种乡风民俗文化氛围的感染。我出生于甘肃定西通渭县,那里文化底蕴深厚,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刚刚识字的孩童,书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在这样的浓厚氛围影响下,我自幼随父辈、随老师学习书画。书画在通渭并未脱离艺术范畴,它依然讲究流派、章法,但同时通渭的书画艺术也多了些“地气”,它是每家每户的日常,更是生活的一种陪伴与热爱。通渭县近50万人中,不算爱好者,仅从事专业书画创作的人就超过1万人,甚至当地人在新房盖好后,第一件事不是买家具,而是求一幅字画挂在墙上,对书画,当地人是发自内心的敬重和喜欢。那时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纸墨,爸爸在庄子里找一块大方青砖当成纸,把土墙下的碱土铲下来用水泡在灌头瓶里当墨,用笔蘸上在砖上写,干了又把土从砖上铲掉泡到瓶里,来回重复利用,后来条件好了点,才像这样用上了宣纸。我的孩童时代,虽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进步,但严格的家风家训和刻在骨子里的喜欢,使我这么多年,能够坚持学习书法。从几岁学习写字至今,书法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第二阶段的学习,是在军营。我1995年入伍,部队里,严是总基调,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让你去学习、练习书法,但总还是有机会的。部队里,业余文化生活很精彩,我选择和志同道合的战友们,一起学习书法,一起交流、进步,总算没有把“童子功”废了,坚持了下来。
第三个阶段,是我退伍以后。2017年从武警部队选择自主择业,我有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基础,从事书法研习之路。我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课题班导师,黑龙江省书协副主席,黑龙江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农民书法学会会长,大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钱松君为师,开始了专业的书法学习之路。钱老师来自农村,从底层一路艰辛奋斗,迈入中国书法圣殿,对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基层的书法学员非常关照。他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超的书艺,深深的影响着我。师从钱老师学书,我进步迅速,对书法的体悟和认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找到门道的那些日子里,我感受到无比的幸福和兴奋,每天练习十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渐渐提升了自己的认知,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观。用笔追求雄浑而不乏灵动,沉静而又蕴含风神,大而能尽精微,小又不失宏阔,书法作品入选国展,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我始终坚持认为,“书,乃心画也”。学习书法,更多的是在修心。书法一部分是我们面对的生活,比如按照主题创作的作品,受友人邀约生产的装饰品,各类投稿投展作品,另一部分就要把我们的精神状态表达出来,把对今天生活的理解表达出来。往往的情况是做的第一部分容易,做到第二部分难。如果把第二部分融入到第一部分,那便是上乘的佳作。
一切的文学艺术,它有一个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这个方法就叫做临摹。临摹不光对书法有用,对一切艺术学习都是不二法门。但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你要带着你的思想去临摹,去临帖。你不能只是从眼睛到你的手,你要经过头脑的思考。照着古人的作品去临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没有经过这条路,是永远不可能真正的进入。如何临摹呢?一定要认真揣摩原作,你要去分析第一个字与第二个字是什么关系,行与行是什么关系,整篇与个体是什么关系,这个字为什么好,我写的没有到达他的那个位置,为什么也比较好看,这中间它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举例来说,就是这个一撇这样下来了,那个一捺那样下来了,它们中间一定是有对应关系的,这种对应关系找到后,不需要你的撇,你的捺写的跟他完全一样,只要这种对应关系建立起来了,它就是美的,哪怕在细微的笔画上跟原作不一样。关键是你要想他是怎么实现的,你有没有可能实现,当你有了这个意识以后,再去学就会比较容易。这样学习,才能懂得什么叫无一字无出处,无一笔无来历。
学习书法,是个反复锤炼的过程,中途放弃的人太多了。只有不断积累书法知识、扩展书法视野,才可能有所进步。对于初学者先学字法,再学篇章,最后才是融会贯通,才可言创作!书法的学习应该是功在平时的,平日里坚持临帖、不断思考、适度请教、有限参考、大胆尝试,创作时能发挥出平时水平就够了。书法同时又有它的魅力,就是在于它有无限的可能性。当我们开始不断尝试、不停思考,也开始进入一个又一个迷茫中,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往往就在前方等着你。只为内心的欢喜,乐在其中就好。
回首过望,我已经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往前看,路途依然遥远。带动阿拉善书法艺术整体向前,一直是我触手可及而又遥远的梦,其中甘苦自知。
愿在逐梦的路上,你我同行。
图文来源:阿拉善盟作家协会
图文制作:魏 然
审 核:赵秀萍
- 上一篇: 【阿拉善艺苑名家】第一期 作家 ②温智慧
- 下一篇: 【阿拉善艺苑名家】第一期 作家 ①恩克哈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