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恩克哈达,蒙古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70年4月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拉善盟作家协会主席,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优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新世纪321人才”、首届“阿拉善盟英才”,现就职于阿拉善左旗文学创作室。曾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最高奖第九届“苏龙嘎”奖、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少儿歌曲歌词大赛金奖、全国首届“腾格里”杯蒙文诗歌大赛金奖、全国“纳、赛音朝格图”诗歌大赛金奖、全国第三届“苍天的驼羔”蒙文诗歌大赛金奖、2022年度荣获中国作协“民族文学”年度奖。2006、2015年应邀参加第26届、第35届世界诗人大会。2021年12月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文联第十一届、中国作协第十届代表大会。
先后出版发行《骏马的家园》(诗集,2009年)、《敖伦布拉格的羊肠小道》(诗集,2011年)、《阿门乌苏》(散文集,2003年)、《额吉井的传说》(蒙汉双语诗歌TV,2009年)、《盘羊之殇》(长篇叙事诗集,2014年)、《孩子,不要在夜里吹口哨》(汉语诗歌集,2016年 )、《洋溢的诗意》(文学评论集,2016年)、《明日之约》(随笔集,2021年)、《寂静中的蓝》(诗歌集,2021年)、《苍狼》(翻译作品集,2022年)等十多部作品。
不要在夜里吹口哨,孩子
恩克哈达(著)
马 英(译)
不要在夜里吹口哨,孩子
下奶的母羊,会受到惊吓
奶水喂不饱小羔羊
慈悲的大地会因此而忧伤
绵绵的群山也会在一片沉寂中失眠
太阳的枝头在云雾中迷离
夜色在遥遥晃晃中倾斜
热恋的情人在怀抱中着凉
寻找不到彼此迷茫的嘴唇
不要在夜里吹口哨,孩子
不要让夜晚受到委屈
因为有了夜色
宇宙才有了片刻的宁静
因为有了夜色
人类才有了爱的空间
因为夜色
晚霞留恋大地,月亮更加明媚
因为人们相信有黑夜
世上才有了善与恶的区分
所以孩子,不要在夜里吹口哨
黑夜会因此而感到悲伤
午夜的花瓣禁不住一滴露水
会抱怨秋天的残忍
熟皮马绊子的柳木扣子解不开
会抱怨奔跑的骏马
赶在苏木那达慕之前缝制袍子的
森吉德玛姐姐白晰的十指
会抱怨夜晚的短暂
深夜的灯下,笔尖下流淌的激情
也会突然枯竭
不要在夜里吹口哨,孩子
夜色中包容的一切,并不都是黑的
苍天里洒下的星星的乳汁是白色的
午夜里盛开的花瓣是白色的
牧马阿爸的毡包天窗是白色的
奶桶中喧嚣的酸奶是白色的
顽皮的孩子,你的梦也是洁白的
甚至,祖父传奇的草原也是银白色的
不要在夜里吹口哨,孩子
不要敲打宁静的夜空
就让风儿歇息一会儿
让青山沉睡一会儿
不要挑逗顽皮的风
让它在寂静中发出呼啸之声
月儿妩媚,花儿芬芳
让小鸟在旅途中沉睡一会儿
不要在夜里呼哨,不要发出
和安详的世界不和谐的声音
它会惊醒暗夜的精灵
那些精灵会守着星空,忘却黎明的到来
寂寞的人间,等待着宇宙从黑暗中苏醒
却有许多的人们,陷入遗忘的痛苦中
所以你,不要在夜里吹口哨
不要让苦难蒙住你的双眼
题解:蒙古人忌讳小孩子吹口哨,说孩子吹口哨不吉利,会引来风沙天气。尤其忌讳小孩子在夜晚吹口哨。
岛
——席慕蓉和她父亲的故事
恩克哈达(著)
朵 日 娜(译)
在我生活的岛上
只有一棵千年之树
它向着天空奋力生长
父亲一直浇灌着
把古树向天而长的性格
留给了女儿
在我生活的岛上
千只鹤来过冬
它们的羽翼里
有故乡天空的味道
只有父亲闻得到,而我
模仿着鹤们摇晃的步伐
蹒跚学步
在我生活的岛上
风划着水呼吸
父亲把小白毡铺在
一叶孤舟上航行
跟女儿弹着羊拐骨做游戏
直到星星隐退
讲故事似的哄女儿说
明天的早茶就回故乡喝吧
在我生活的岛上
人们把我家叫做成吉思汗艾里
“牵着八骏马的铁木真
爱恋上我
微醉的也速该巴图尔
为我父亲献上了订亲的哈达”
这样期盼着,每个早晨
我走进图书馆
在自己的世界里游逛一整天
我生活的岛
一只盲犬来守护
之前,它已经守过一千个夜
父亲叫它“牧羊犬斑哈尔”
偶尔,父亲跟它
用蒙古语缓缓交谈
在我生活的岛上
有一座唯一燃着千盏佛灯的寺庙
那条从寺庙开始的石径是父亲铺的
而我,常常梦见月圆的夜晚
走在这条路上回故乡
在我生活的岛上
博物馆珍藏的阿吉奈骏马
千年只有一次展览的机会
父亲便会带上银马嚼去那里
可是,赠给了满清皇帝的那匹骏马
额头上的月亮不见了
我生活的岛
太平洋衔在嘴里嬉戏
父亲提醒
也许就在明天或某一天
它会让千万条鱼哭泣着一口吞下我们
所以,我想用祖先的语言给故乡写信
可是,我的枕边
除了蒙古秘史找不到其他光亮
我生活的岛
围着蓝蓝的海
即使用千万只葫芦来舀
也不会减少半瓢海水
浸着襁褓味儿的蒙古故乡哟
即使我在千万个夜里思念您
心都不会疲惫
我生活的岛
蒙古人称为江河的伤疤
我蒙古的青天,
您何时来俯瞰我孤独的内心!
风在行走
恩克哈达(著)
马 英(译)
风呀风,我让她驰向拴马桩
而她却牵着拴马桩回来了
原来,马儿跑了,她没追赶上
风呀风,我让她奔向敖包
她却背着敖包回来了
原来,她没有找到敖包的家园
风呀风,我让她奔向四方
她却捡了一颗石头,孤独地回来了
原来,巴掌那么大的故乡也消失了
风呀风,我希望她向我跑过来
她从我的身体中间,空洞地穿过
原来,赤裸裸的我,一无所有!
代表作三
漏孔
(小小说)
恩克哈达(著)
席.照日格图(蒙古族)译
哈勒特尔病重入院的消息传出来已经有七天了。他此刻正躺在病床上,浑身一阵阵渗出阴气暗涌的黏腻冷汗,只有一只随同入室的黑蝇嗅到了那征兆不祥的气息。医生护士们虽然频频前来查看,但除了摇摇头之外并无其他的示意。
最后实在是没办法,就请一位算命的来看相了。那个会算命的尼姑婆看了看哈勒特尔的面相就说:
“这不是身病,是心结不开的心病。想要治好这病,就要把他反复念叨的‘漏眼儿’背后的事给破解一下。那‘漏眼儿’的意思你们谁要是能解开的话,他的病自然也就会好了。”那老尼姑这样说完就走了。
而哈勒特尔也确实如老尼姑说的,打从得病以后就反复说着“漏眼儿、漏眼儿”,别的什么话都不会说了。
……
哈勒特尔共有兄弟七个,是一个平常牧民家的儿子。他在兄弟七个中排行最小,是在慈爱的奶奶手上快乐成长起来的。但在他七岁那年,奶奶就离开了人世。而自从奶奶去世后,哈勒特尔就成了一个怕见生人,不爱说话的小男孩了。但他一直牢记着奶奶临终前说的那几句话:
“我宝贝孙子要好好读书,等你长大成了有学问的大男子汉了,奶奶就会回来看你的。”
由此这几句话就成了哈勒特尔幼小心灵的一双翅膀,成为他一生的信念,带他飞向了新的生活。他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长大后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一名领国家工资的公务员,在旗府所在地的小镇上安家立业,一直很体面地生活到了现在。
当年成家的时候,父亲把那匹“大咋呼”骟驼的圆纹鞍屉传给了他;母亲则将一把祖传的煮奶茶用的长柄铜勺传给了儿媳妇。那把传世的铜勺,是母亲打从嫁给阿爸那天起就每天用来熬煮早茶,以奶茶的“口福”敬献着天地万物了。而如今,自己的妻子也是用这把铜勺日复一日地熬煮着奶茶,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了。
可是大约在一个月前,妻子突然在厨房里惊叫着说:
“呼咿,哈勒特尔呀,你快来看看,额吉留给咱的这铜勺有漏眼儿了呀,这可咋好啊?”说着就把那铜勺举给哈勒特尔看。
哈勒特尔听了虽然心生恼怒,想要以此指责一番妻子,但随即又像被暗中的某一征兆主宰了般,反倒消了气说:“就算铜做的佛像传过三世后也会发旧的,所以说这薄脑壳儿的铜勺磨漏了也是应该的吧?”
他这番体贴地安慰了妻子,并接过那把铜勺走到窗前对着光线察看了起来。然而在光线透过铜勺漏孔的那一瞬间,哈勒特尔竟仿佛看见了去世多年的奶奶正微笑着面对自己呢。在那瞬间,哈勒特尔的全身被某种难以想象的感应所主宰,他的所思所想都化作一曲灵犀,从他的心中如电波般向着奶奶扩散而去了。此时此刻,他不由得想起奶奶早在四十年前说过的那句话“……就会回来看你的”,因此不禁暗自惊喜,不得不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了。哈勒特尔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是以这种方式见到了亲爱的奶奶。
就这样,哈勒特尔每天都会从那铜勺的漏孔中看见奶奶慈爱的笑容了。哈勒特尔的奶奶天生没长头发,所以是从离不开头巾的。在那铜勺漏孔的光线中,奶奶依旧是从前的那身装扮:头裹着白头巾,身穿一袭旧棉袍,一如早年间牧区妇女的装束。但是这一天,哈勒特尔突然发现奶奶的头巾都已经是老旧的质地模糊,都看不出先前的织物花纹了。于是,第二天哈勒特尔就对妻子说:
“我想给奶奶买一条头巾。咱俩下班后去商店转一转吧。”
“用这头巾的是不是你早已过世的奶奶呀?”妻子很是好奇地看了看他问。哈勒特尔默默一笑,承认了妻子的猜测。那天夫妻二人转了好几家商店终于买到了一件称心的白头巾。第二天,哈勒特尔就把那头巾凑近铜勺漏孔近前,呈现给亲爱的奶奶看时,奶奶非常高兴地笑着露出了满嘴光秃秃的牙龈,一副很是开心的样子。
哈勒特尔由此更是一发不可收拾,除了每天透过铜勺漏孔目睹奶奶之外,甚至思虑起了如何尽一份爱孙孝心的事宜。他想起奶奶生前是爱吃少盐可口的餐食的,于是从那天起,家里的一日三餐就都按奶奶生前喜好的口味烹饪起来了。
那还是在早年间。据说奶奶她们家在三九天的大雪里被大牧主赶出了门,一家人只好冒雪清理出一片空地,搭建了一顶破旧的小毡房,勉强熬过了闹白灾的那年冬天。
可是从那以后,奶奶就落下了治不好的风湿关节病,年岁大了以后更是备受煎熬,最后就是被这恶病折磨得去世了。所以这几天哈勒特尔前往有名的老喇嘛医曼巴家,讨来了不少治疗关节骨病的药剂。
而在哈勒特尔两岁那年,有一天当母亲放羊晚些回来时,奶奶竟把家里那几件像样摆设之一的小红木桌四腿儿朝上翻过来,把小哈勒特尔放在倒扣的桌面正中央,用绳子系住桌腿儿,在拴马桩和羊圈之间当做小木车来回拖着走呢。当时那小红木桌的桌面被剐蹭得简直是没法要了。所以今天哈勒特尔就找到小镇上的一个木匠师傅,定做了一个桌面上画有吐宝金鼠的高腿儿红漆木桌。
哈勒特尔的生活如此这般延续着……以那铜勺的漏孔,每天目睹着奶奶慈爱的笑容……并继续做着对奶奶该做的那些事宜……如此一来,奶奶就像真的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了。此时此刻,哈勒特尔对那铜勺的漏孔更是百般珍惜了。
铜勺出现漏孔后的第九天早晨,哈勒特尔照例向那漏孔瞧去时,奶奶竟然和他说起话来了。如若尽心完成了奶奶生前的夙愿,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的——自从铜勺出现漏孔那天起,哈勒特尔就更加坚定了自己此前的信念。所以他对早已过世的奶奶开口说话这件事丝毫不感到惊讶和惶恐,而是内心平静如昨,就像小时候一样和奶奶交谈了起来。而当奶奶问道“也不知道我那‘端丁道布’怎么样了?孩子你近来去看过吗?”时,哈勒特尔却顿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了。
他猛然间想起“端丁道布”这个地名已有二十年未曾耳闻了。他心里顷刻间涌起的一股愧疚的阴云,那阴云渐渐模糊了他的视线,奶奶的面容也随之黯然,消失不见了。
哈勒特尔的出生地,就在奶奶所说的那个叫“端丁道布”的褐色石山的山坡上。他是从小在奶奶的拉扯下,默记着那些山峰的名字一天天长大的。然而自从二十年前领着自己的未婚妻回那里探望过一次之外,已经是至今没有再次踏足了。在这一瞬间,他尽管极力搜寻起周遭的一切,但有关“端丁道布”记忆留存的痕迹却未有一丝一毫的显现。
那天夜里哈勒特尔彻底失眠了。第二天黎明时分,他便独自一人驾车向着故乡去了。那天,哈勒特尔虽然估摸着地势来到了故乡的近前,但记忆中的“端丁道布”早已是面目全非了。曾经是盘羊岩、羊奔逐,小白蒿、百里香遍地的“端丁道布”那些褐色的山首,此时已被惨白色的烟尘笼罩着,载满山岩的重型卡车穿梭期间,凿岩机刺耳的马达声响彻山谷,每座山首的襟前,采矿者们掘出的矿坑都如深陷眼窝的悲目般赫然呈现。哈勒特尔走到一处矮山丘上,取出一支烟要点燃时,他那微颤的手指竟然不听使唤了。
哈勒特尔没能在那里驻足多久。“奶奶从遥远的天堂归来,却首先问我‘端丁道布’的缘由竟是如此啊。奶奶的问话如此周全,而我的回答竟要带着‘漏孔’却是为何?难道生活就是在‘周全’与‘漏孔’之间运行的一场游戏吗?难道是我内心的漏孔,把我魂牵梦绕的‘端丁道布’给漏失了吗?”纷乱的思绪纠结在心头,哈勒特尔带着深深的沮丧踏上了归程。
可是正好在那天,哈勒特尔的爱人带着那把铜勺去了铁匠铺,把那珍贵的漏孔给堵上了。见此情形,哈勒特尔虽想说:“你可真是个没法说的娘们儿”对着妻子发作一番,但转瞬间却又像上了锁的的大黑木箱似的沉默不语了。也许他是在想没必要说什么了。他知道那漏孔被堵上后,自己将再也见不到奶奶了。但如果在余下的生活中,再次出现能使祖孙相见的漏孔的话,那该将是哪种东西的漏孔呢?它会在何时出现呢?再或者是那漏孔已然出现,只是自己尚未察觉到吗?哈勒特尔对自己的这番设想深感迷茫,继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掠过了心头。
哈勒特尔从老家回来的第二天起,也就是铜勺的漏孔被堵上的第二天起便突然浑身无力,病重入院了。
而亲戚朋友们已经开始按那位老尼姑所说,到处打探、搜寻起那“漏眼儿”的秘密和破绽了。
已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但那“漏眼儿”的秘密依旧还是秘密。
“松塌脱相的脸皮,枯叶般暗淡的嘴唇,被皱纹深割的眼角”见过的人都说这是哈勒特尔最后生活时光的样子。而且到了病症后期,哈勒特尔见人便喊着:“谁把我的心摘走了?你们看看,我这里面现在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空荡荡的呀。你们快把我的心还给我!就算那个漏眼儿也是我的心呀。”由此胡言乱语,神智疯癫起了来。于是人们都暗以为这是个疯癫着上路的家伙而深感怜悯,无不悲切地护送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真是没过几天哈勒特尔就追随着奶奶去往西天佛界了。当亲戚们安葬他时,他那干瘦的尸身已轻如鸿毛,而右手紧握的那一枚心形褐色小石,算是给他增添了一份临终的重量。这枚褐色小石,便是奶奶在他刚出生时,用红线缝在他小衣服右胸前的那枚护身割脐石。可是有细心者发现,这枚褐色小石也不知何时有了一个细小的漏孔。想来是除了哈勒特尔本人外,已无人知晓其中的隐秘了。而对逝者来说,死亡,也算是逶迤着一丝生命之光的细细“漏孔”吧。
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充满热情和责任感,应该充满担当的精神和行动的勇气。
也许一个好的作家把一生都献给文学事业的勇气。对现代作家来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为了文学艺术我们要大胆的把手机、无线网、电视关掉。
世界上再没有像文字这样充满力量的东西了。作家是在玩文字游戏,借用文字的力量在玩文字游戏,直到它绽放出光芒。对于天生的作家来说,没有什么比意识到自己突然想出最正确的字眼、词语了。一个好的作家对待文字必须很严肃,他们也许是最后一类这么做的专业人士。你找到的最准确的语言(或者词语)应该游离于过去和现在、想象和现实之间,我们的作品必须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瞎猜,而不是作家自己来解释清楚一切,这样的作品是失败的作品。我们的想象力随意地穿越时空的限制,才能创造出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散发出一种经典气息。
让文学成为传承的载体。不可否认,文学作为一切艺术的母体,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是文学。要时刻保持诗人的民族性格和抒情方式。我们以诗歌的形式,艺术的技巧表达对人类生存法则的担忧、动植物的生死存亡必将影响人类命运的忧虑。我本人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中,为了突破自己、大胆的在诗句里隐藏了重叠的意像和丰富的暗示。较多的修辞密集地重叠进来,形成了我诗歌创作的惯用手法和语言特色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包括诗的写作技巧,语言的提炼,意像的构建在内的多视角深层探索。在近三十年的诗歌写作实践中,一直有意识地在坚持着自己,塑造着自己,试图寻找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探索之路。
就让我们从经典中寻找快乐、远离浮躁、激情工作、幸福生活,希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
图文来源:阿拉善盟作家协会
图文制作:魏 然
审 核:赵秀萍
- 上一篇: 【阿拉善艺苑名家】第三期 书法家 ①李鹏飞
- 下一篇: 【阿拉善艺苑名家】第三期 书法家 ⑤ 张国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