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歌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强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音乐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产生与发展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音乐教育能够通过音乐来引导学生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育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音乐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开展的,是一场有指向性、规划性、组织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全民的、终身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内涵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入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2]尤为需要以文化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文化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以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民族凝聚力,以文化的推动力提升区域竞争力,以文化的创造力提升经济驱动力。其中,作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音乐文化,从美学的角度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塑造了民族文化形象,立足于美育与德育相结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全球发展之大势,着力把握世界教育发展格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阐明了时代新人的内涵和标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培养的初心和使命,为学校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各民族密不可分、相互联系、长期交往、不断融合,在中国大地上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民族意识形态统一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是学生形成认同感的成长期与关键期。因此,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促进学生形成“五个认同”的认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音乐教育对青少年有审美启迪、情感熏陶、价值引导与精神引领的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爱党爱国的情感,坚定民族团结的信念,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实现伟大复兴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如何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途径,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的权重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二、内蒙古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民族文化大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最为生动、形象的教材。内蒙古常态化音乐教育主要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展开,专业的音乐教育则集中在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中。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通过对内蒙古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的了解,探讨如何从常态化的学校音乐教育入手,通过对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探索全方位、多角度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式、途径与效果,能够为我国民族工作理论研究提供重要智力支撑。
(一)内蒙古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20世纪前,内蒙古地区传统音乐的传播多以民间艺人口口相传为主,学堂里没有设置正式的音乐课及统一的教材。20世纪初,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内蒙古地区开设了一些小学堂、高等学堂等,音乐教育逐步开展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部门加大了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与投入,随着一些音乐专科学校及音乐专业学科的建立,内蒙古的音乐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各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广泛开展并逐渐规范化,大部分学校根据国家音乐教育大纲实施教学。但此时,音乐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师资匮乏,学校音乐教育还处于建设阶段。改革开放后,音乐教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音乐教学进一步规范,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
(二)内蒙古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内蒙古学校音乐教育在以往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本土音乐文化的融入,内蒙古的民族音乐元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音乐课堂,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教师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挖掘本土音乐文化,如:中小学在社团活动中开设了包括民族常识课、民族歌舞课、民族乐器课在内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高等院校在音乐专业教学中开展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开设民族民间音乐课程、鼓励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加强民族音乐实践课程等。
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学校教育在各学科中融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中小学,以语文、道德与法治为引领学科;在高校,思政课程是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点课程,各大高校都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与时俱进地融入新思想新观点,推动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进入课堂。
当前,虽然内蒙古的学校音乐教育越来越注重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还未形成系统化、常态化的教育形态,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尚未被有效地挖掘与利用。在日常的教学中虽然有所渗透,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民族化教育体系,学生缺少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深入了解,在音乐审美、音乐语言等方面尚有欠缺。其次,在常态化的音乐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比较单一,体现民族地区特有音乐文化的素材较少,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感受独具特色的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另外,民族音乐教育尚未得到普及,民歌演唱及赏析、民间舞蹈的了解、民族乐器的学习、民族器乐作品的赏析及多种形式的特色民族音乐尚未被学生广泛接触与了解。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内蒙古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内蒙古地区,利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常态化的音乐教育,推广传播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的认同厚植于心,润物无声地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心中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一)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多角度传播民族音乐文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音乐课堂是学校实施美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效媒介之一,在学校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的背景及民族音乐的发展,讲授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体会民族音乐带来的情感上的触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心。
(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多渠道欣赏传统民族音乐
在当今世界信息化的大潮下,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已经不可小觑。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优秀的民族音乐资源,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通过赏析课、展示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并欣赏声乐、器乐、舞蹈等不同形式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使音乐课堂更加灵活化、所学知识更加多元化。
(三)组建特色音乐社团,多途径体验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社团能够为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实践平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鼓励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走入中小学,帮助创建民歌社团、民乐社团、舞蹈社团等,积极开展社团活动,进行长调、短调、呼麦等民族演唱形式的教唱和马头琴等民族乐器的普及教学,既为大学生增加教学实践机会、积累实践经验,又让中小学生拓宽民族音乐视野,感受到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普及,使民族传统音乐得以广泛流传。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展演活动,全方位扩大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在中小学校园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文艺演出是一个很独特的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内容为主题的音乐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欣赏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机会。在一次次排练和演出中,民族音乐能够直接触及学生们的心灵世界,使他们深刻理解和感受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与价值信念,激发他们的担当意识,培养爱国情怀都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在中小学中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普及性的传播,更加深入地扩大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五)深化音乐教育改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正在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与需求,进行大踏步的改革。内蒙古地区学校音乐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音乐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掌握本土的民族音乐文化,在日常教学中带动学生学习、推广、传播民族音乐文化,使民族音乐得以普及。改变教材的单一化是丰富教学内容的关键。音乐工作者应深入了解当前学生各个阶段的文化需求,由浅至深、由简至难地编写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开展民族特色音乐课程,完善民族化音乐教育体系。搭建展示平台,提供实践机会是对课堂学习的拓展。通过多种实践形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与欣赏民族音乐的途径与机会,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受、体验与热爱,更大范围地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建立民族自信心,从而弘扬、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在学习与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光辉历程,厚植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土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内蒙古学校音乐教育承担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通过上述实践路径的探索与实施,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内蒙古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同,更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通过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有望看到一个更加团结和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共同的音乐旋律中,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共融环境。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创新理念下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2103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任雪,吴春宝.民族地区高校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2022(6).
[2]李道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背景及意义[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1)
.[3]赵旻.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9(Z3).
【内容来源】《草原歌声》杂志 2024年第二期 总第190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