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音乐青年讲坛 本讲坛的主角将是从事草原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传承教育的青年学者、博士学子、青年传承人、表演艺术家、教育工作者、自由音乐人。 2016年10月25日晚,由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学位点、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主办的草原音乐青年讲坛之一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学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坛主讲人魏琳琳博士以《音乐与认同:历史、文献与田野——兼论民族音乐学“认同”研究的中国实践》为题,做了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姜晓芳老师主持。 讲座内容以“认同”(Identity)这一主题概念的提出开始,结合《民族音乐学》期刊(Ethnomusicology)中刊载的标题中含有“音乐与认同”的 17篇外文文献,以及在此基础上由美国民族音乐学家蒂莫西·赖斯(Timothy Rice)分别于2007年、2010年所发表的《民族音乐学中音乐与认同的反思》(Reflections on Music and Identity in Ethnomusicology )与《建构一条“民族音乐学”学科新的路径》等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对音乐表现形式、音乐文本内容、音乐形态分析、音乐风格阐释等不同研究视角当中的流行音乐中的个体认同、歌唱中的自我理解、舞蹈音乐的社会-音乐化进程、仪式音乐中的反结构实践,以及唱词文本中的社区景观、曲目当中的共性与个性、旋律的使用与功能中双重身份的协调、音乐风格的改变等不同的研究路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蒙汉杂居区四胡演奏的具体个案,从其外观形制的差异、“弹弦”与“按弦”演奏法的差异问题出发,对当地蒙古族如何通过传承、保护这种“古老的”技法从而进一步确认自己的蒙古族身份问题进行了“认同”理论结合具体音乐文化现象的深入探讨。讲座后,在场学生对于二人台音乐文化研究工作的初衷和动力、田野调查新的体会等问题向魏琳琳进行提问,她逐一进行耐心、详细解答的同时,围绕音乐与民族性、区域性、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如何呈现复杂、多层次的认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 最后,杨玉成教授对其讲座中体现出的开阔的眼界与具体的田野调查结合进行高度总结与认可的同时,针对过去强调共性到今天强调个性的演变,认为“认同”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就是生活的科学,身份的边界,谁也无法去逃脱的宿命。它对音乐本身的思考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主讲人简介 魏琳琳,蒙古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艺术人类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199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从刘芳教授,获学士学位;2002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从松波尔教授,2005年以《二人台音乐形态初探》获硕士学位; 200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民族音乐学家杨民康研究员,2013年以《城市化语境下内蒙古二人台音乐文化研究》获博士学位;2014年进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王建民教授。发表学术论文《“西口文化”与二人台》、《内蒙古“二人台”研究及文献综述》、《蒙汉杂居区民间音乐风格与社会变迁》、《海外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音乐与认同”研究》等;译文《民族音乐学中音乐与认同的反思》、《建构一条“民族音乐学”学科新的路径》、《上海江南丝竹乐社:语境、概念和认同》、《后殖民时代科特迪瓦丹族中的表演、认同和坚守》等20余篇。主持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蒙汉杂居区的音乐与文化认同》;主持2015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资助项目《传统音乐与文化认同——以蒙汉杂居区音乐实践活动为例》;参与2011年度中央财政专项课题《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课题子项目《城镇化进程中传统音乐的现状及其保护》等课题。主讲魏琳琳博士主持人姜晓芳老师讲座现场讲座现场旁听讲座的学院教师合影赞0踩0打赏☆收藏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