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可力,男,蒙古族,原名乌斌,1933年11月1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旗塔布子村(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是乌兰夫同志的次子。乌可力的人生经历贯穿了红色家族影响、个人志趣与奋斗两条鲜明的脉络主线,这两条脉络相伴相融、并行闪亮,折射和蕴含了他跌宕起伏的磨练和锻造历程,展现着他辉煌传奇的魅力一生。

    1941年,由于“皖南事变”乌兰夫身份暴露,父亲乌兰夫与母亲云亭带着年仅八岁的乌可力与六岁的乌杰,同前来迎接他们的共产党员甘泗淇一起奔赴延安。一行五人夜里行路白天休息,晚出早归,躲开大道走小路,一个月急行军中,被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前堵后追数次。他们不畏艰辛,经过长途颠簸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乌可力常常追忆起这段难忘的历史,每每感慨不已,曾多次提笔写下“五马奋蹄到延安”的壮烈诗句。

1979年乌可力与部分全国劳动模范合影:乌可力(左上二)、东方公司王耀(左上一)少将、内蒙古老干部代表李森等。


    1954年,乌可力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兵器专业。4年后,他又被送往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深造,系主任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当时,校党委决定:中国科技大学要为国家作贡献,造人工降雨火箭。乌可力出任中国科技大学火箭设计组任组长,他和同学们共同设计制造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同时,又负责研制高温隔热涂料。那时候,美国和苏联等大国对此尚处于研究阶段,日本则未起步。乌可力和同学们经过无数次试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1987 年第一次卫星成功发射。乌可力与荣毅仁(右二)及其子荣智健。


    1959年,甘肃地区大旱,天地龟裂,庄稼干枯,连人畜饮水都困难。乌可力率领小分队赶到甘肃进行人工降雨试验。一团浓云飘过来,乌可力和学生们抓住机会,支起火箭,瞄准乌云“轰!轰!轰!”几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直击云层,顷刻间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此后,乌可力和同事们又在宁夏、四川、辽宁等地进行了多次人工降雨试验,均获得成功。于是,呼风唤雨的神话,在华夏大地上变成了现实。


    1974年,乌可力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研制出高温无机防火涂料。把这种涂料涂抹在一个普通纸箱上面之后,用火焰喷射器喷烧20分钟,纸箱仍然完好无损。这项防火涂料的发明填补了国家空白,乌可力也因此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且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在那次颁奖大会上,邓小平和乌兰夫都坐在主席台上,乌兰夫对邓小平说:“那是我家老二。”邓小平笑着说:“我认识他。”后来,乌可力发明的这种高强度的防火涂料已经广泛应用于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等重要建筑的装修工程以及各种民用、国防装备上。此外,乌可力还参与了多种战斗机的设计工作,为中国空军的歼7、歼8、歼9战斗机的设计立下了汗马功劳。

与法国代表(中)交谈火箭等尖端武器的技术条件、价格及其他事项

    1985年,乌可力出任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执行副总裁,参与了我国卫星发射服务进入国际市场的重大决策,为我国空间技术跻身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我国航天事业和空间技术跻身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尖端武器营销第一人。他的足迹遍布世界80多个国家。有人戏称他是坐飞机时间最长、距离最远的人。

    1992年,乌可力荣获航天部授予的“航天大奖”,同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乌可力又出任中国九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6年,他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离休,离休后的乌可力长期坚持走路和游泳锻炼身体,身体依然很棒。“十八大”以来,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乌可力全身投入到民族事业发展中。旨在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崇高品德和旺盛精力着实令人感叹和钦佩,值得我们晚生后辈好好学习。《部分参考内容 图片来源:内蒙古画报,整合编写:蒙古文化周刊,转载请写来源》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