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汗国都城遗址又称“道尔本厄鲁特古城”,蒙古语即“四卫拉特古城”之意,位于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城以东5公里处(距318省道仅1公里)。


1634年,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剌去世,其子巴图尔台吉即位,旋即实行对外扩张政策,并于1638年建此都城。1640年,沙俄托波尔斯克将军派往巴图尔珲台吉处的使者缅希列麦佐夫写道:“珲台吉在蒙古边境的基布克赛尔(俄文笔误,即和布克赛尔)天然界区建造了一座石城从事耕耘,并要在这座小城里居住。”此期,恰好也是清王朝迅速崛起的时候。1636年,满洲汗王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与准噶尔汗国几乎在同一时期崛起并建立政权。


道尔本厄鲁特古城为方形,规模为500 X 500平方米,古城的城墙为土墙,高5.2米,底宽8米,顶宽5米。笔者从2000年开始,多次前往该古城,发现该古城城墙可分为墙皮和墙芯两部分,墙皮用上坯砌成,土坯长0.4米,宽0.25米,厚0.11米。墙芯为夯筑,夯层0.15米,跨度4米。

城墙土坯为灰黑色,至今保存完好。城墙的四个角上,各有一个圆形的岗楼,北、西、南三面各有一门。城中的遗迹,大都分布在偏北部分,有房舍残垣,有夯土台。散落的青砖、简瓦、瓦当、瓦片上,有兽头、花等图案。

据当地蒙古族牧民的讲述,在道尔本厄鲁特古城的西北角,有一黄教佛塔遗迹,曾发现有经文、泥制佛像和铜念珠,1972年尚存,后遭雷击而毁。

查阅蒙古历史文献可知,17世纪初,沙俄势力越过乌拉尔山脉,向西伯利亚和蒙古地方,伸开侵略扩张的爪牙。而在东方,从我国东北地方兴起的女真族,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开始向明朝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1634年,蒙古宗主可汗——林丹汗病逝于大草滩,“中央政府”倒台,旋即于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王公与满洲宗室王公在盛京一同推戴皇太极为博客多可汗,共同建立了大清政权。这使明、清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清兵入关创造了有利条件。名义上为蒙古共主的林丹汗的“中央政府”倒台后,噶尔丹打败鄂齐尔图车臣汗,尤其是喀尔喀与青海和硕特全都归顺清朝之后的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时期准噶尔成为蒙古各部政治重心。

17世纪中前期,面对沙俄方面的步步紧逼和漠南蒙古并入清朝,卫拉特和喀尔喀的首领们意识到巩固和加强部落内部的团结,一致对外的重要性。

1640年,在七和硕喀尔喀兀鲁斯的札萨克图汗、和硕特部固始汗、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等首领们的倡导和支持下,联合包括在伏尔加河流域驻牧的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及其子书库尔岱青等在内的44位蒙古领主王公,在此汗都召开“丘尔干”(联盟)大会,制定《蒙古•卫拉特法典》(简称《卫拉特法典》)。随后,准噶尔汗国首领巴图尔珲台吉,连续两次击退沙俄侵略军,迫使沙俄承认了准噶尔汗国的独立自主地位,两国开始互通贸易。

其后1648年,巴图尔珲台吉在此都城,命卫拉特蒙古高僧咱雅班第达(1599—1662)将回纥蒙古文,改造成“托忒”文字(汉语即明白、清楚之意),作为准噶尔汗国的通用文字。此外在1654年,出使清廷的沙俄使臣巴依科夫,在赶赴北京的途中,记录准噶尔汗国这座都城时写道:“这座小城据说是土城,城中有两座石筑的佛寺,在这座城里住的是喇嘛和种地的布哈拉人。”

16世纪末至19世纪,托忒蒙古文在准噶尔汗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仅在1638至1662年,准噶尔汗国高僧喇嘛们翻译藏文佛教典籍《金光明经》、《金刚经、《明鉴》、《贤劫经》等约200部。并用托忒文记录了卫拉特蒙古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

与此同时,准噶尔汗国以及中亚诸多民族在与清朝以及沙俄的100多年交往中,曾把托忒文作为外交文字来使用。

17世纪70年代,随着准噶尔汗国在伊犁河谷及周边地域的不断发展、日趋强盛,随即把都城迁往伊犁。从而,道尔本厄鲁特城不再成为准噶尔汗国的政治中心,仅发挥经济、文化作用。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