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地区自明成祖永乐年间即变为蒙古兀良哈三卫的游牧地,明末清初又演变为喀喇沁和土默特部的游牧地。由于蒙古人在这里居住生活时间较长,以致这里被深深打上了蒙古族的烙印,山峦、河流、原野、村庄等都被起了蒙古语名字,至今在有的县市自然村的蒙古语地名占一半以上。但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人们采取音译并以口语相传,许多蒙古语地名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与原蒙古语读音相差甚远,不过我们今天还可根据蒙古语的谐音和历史文献来了解一些蒙古语地名的含义。研究朝阳蒙古语地名含义对研究朝阳历史、历史地理及气候变迁有重要意义。

朝阳人熟悉的这些地名竟然都是蒙古语 第1张

1、努鲁儿虎山

努鲁儿虎山是横跨朝阳境内一条最大的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它是辽河流域和大凌河流域的分水岭。努鲁儿虎蒙古语意为脊梁,努鲁儿虎山的含义就是像脊梁一样的山。这里的脊梁应是指大型牲畜的脊梁。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们世代饲养马牛。努鲁儿虎山高峻挺拔,连绵不断,就像马牛的脊梁一样,于是蒙古人给这座山脉起名为努鲁儿虎。有人把“努鲁儿虎”译为“屋脊”,即瓦房的屋脊,此可作为一说。另据民国年间编修的《朝阳县志》山川卷引《钦定热河志》载:“弩禄拉呼山,亦名驻龙峪,在县属土默特右翼南三十余里”(在今北票市境内)。“弩禄拉呼”应是努鲁儿虎的谐音,其含义与努鲁儿虎相同。

朝阳人熟悉的这些地名竟然都是蒙古语 第2张


2、顾洞河

发源于北票市龙潭乡,流经哈尔脑乡、双塔区桃花吐镇入大凌河。此水由于水量较小,而河床的沙层有厚有薄,在沙层较厚的地方河水渗入地下,在沙层较薄的地方河水又冒出来,流经一段距离后,又渗入地下。蒙古人根据此河的特点把此河命名为固都尔呼河,意为潜行的河流。固都尔呼简称固都,后被译为顾洞。民国年间编修的《朝阳县志》曰此河“自石罅中出,行五里许,伏流六十里,出而南流六十里,入大凌河”。因此说固都河意为潜行河可谓名副其实。

朝阳人熟悉的这些地名竟然都是蒙古语 第3张

3、森吉图河

森吉图河发源于凌源市南部,据清朝乾隆时期的塔子沟理事通判哈达清格编著的《塔子沟纪略》记载:“森吉图河由塔子沟西南一百二十里窟窿山下发源,由山嘴子至平房儿经流会入大凌河。”窟窿山“上有洞东西相通,口阔各三丈,高一丈五尺,深一丈,远望似桥,人以洞口前后相通遂名为窟窿山”。窟窿山是汉族人起的名字,而蒙古人最早把此山称为森吉图山,意为有窟窿的山。蒙民又把发源于窟窿山下的河流命名为森吉图河,意为窟窿山河。森吉图河又被译作生津河、生机河、僧机河。

朝阳人熟悉的这些地名竟然都是蒙古语 第4张

4、桃花吐

桃花吐镇政府所在地。今凤凰山顶有一口铸于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铁钟,在捐款铸钟者的名单中有“桃兔户”和“陶兔户”,“桃兔户”和“陶兔户”应为桃(陶)花兔住户之意。可见在清初时桃花吐称桃(陶)花兔。在朝阳市广播局工作的姜国生先生曾撰文说,“文革”期间,他曾在桃花山下的一座庙中发现一块石碑,上有“陶化土”地名,显然“陶化土”是桃花吐的谐音。1931年编修的《朝阳县志》称“桃花吐”。桃花吐因何起名呢?

清朝乾隆时期塔子沟厅理事通判哈达清格著《塔子沟纪略》中说哈拉桃花图下“三座塔东北距城四十里平阳之中有山壁立,自下而上五里余,围圆则十六里。其山顶平坦处,东西南北各长十丈,中有古塔一座。人谓山上有大铁锅一口,面宽丈许,侧埋于山,锅口半露,形如新月,或隐或现,出没无常。又谓锅在塔下,有塔覆压,人不能见。蒙古以锅为桃花,黑为哈拉,因山有黑锅故名为哈拉桃花图。及询之附近蒙民,见之者为谁,佥曰:无有此,不过众人之神其说耳。”从上可以看出桃花吐全称“哈拉桃花图”,而“哈拉桃花图”是蒙古语,意为有黑锅的地方,其起名是因为传说山(今桃花山)上有一口神秘的大铁锅。当年哈达清格对此说表示怀疑,特意询问附近蒙古人,得知这是人们“神其说耳”,他还特意登上山顶察看,没有见到神奇的大铁锅,只见到废弃的寺庙瓦砾、残碑和古塔遗迹。

实际上,哈拉桃花山并不是因山顶有一口大黑锅而得名,而是因山形似黑锅而得名。桃花山孤峰高耸,立于大凌河沿岸平原上,其轮廓略呈半圆形,因山的外表裸露着许多火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赤黑色岩石,从山的东部看桃花山恰如一口大黑锅扣在平地上,因此蒙古人称此山为哈拉桃花山,即黑锅山之意。今天人们简称此山为桃花山,实际上是人们把蒙古语“哈拉”省去,并把“桃花”(锅)和汉语“山”结合起来称呼的。由于桃花山孤峰高耸,成为这一带著名的地理特点,于是蒙古人又把山下的居住地称为哈拉桃花图,直译为有黑锅的地方,实际上是有黑锅山的地方。哈拉桃花图简称桃花图,今称桃花吐。

在清代,人们不但用“哈拉桃花”来命名山和山下的村庄,还用来命名山下由泉水形成的河流。哈达清格在《塔子沟纪略》还记载说:“喀喇托和多泉,汉名黑锅,由塔子沟正东三百里发源,汇入古(固)都河,入大凌河”。《大清一统志承德府》载:“喀喇脱欢山在朝阳县属土默特右翼南六十里,汉名釜山,有喀喇脱欢山泉,有重修金山神庙碑”。“喀喇托和多”和“喀喇脱欢”皆为“哈拉桃花”的谐音异写。

朝阳人熟悉的这些地名竟然都是蒙古语 第5张

5、他拉皋

在朝阳市双塔区北部,现为他拉皋镇政府所在地。《大清一统志承德府志》称“塔拉格尔”。1931年撰修的《朝阳县志》写作“他拉皋”。“塔拉”和“他拉”为蒙古语平原或田野之意,“格尔”或“皋”为蒙古语“郭勒”的简称,为河流之意,他拉皋即为平原的河流之意。今他拉皋所在地为一小平原,现已盖满居民住宅。在平原的中心地带有一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沟壑。据当地老人回忆,此沟以前四季水常流,在上世纪90年代下游还有水流,现在已干涸。北票市的娄家店乡、台吉营乡也有他拉皋之地名,其含义相同。

朝阳人熟悉的这些地名竟然都是蒙古语 第6张


6、波罗赤

在朝阳县西部,为波罗赤镇政府所在地,此地位于大凌河沿岸平原,地势低洼(至今这里附近还有南洼之地名),明清时期这里有一泉水从岩石缝隙涌出,蒙古人根据这一地理特点称此地为波罗其鲁,意为石泉。

朝阳县有波罗赤镇地名,北票市北四家乡、龙潭乡有波罗赤地名,朝阳县新县城原称小波罗赤,龙城区西大营子镇有东波赤、西波赤地名,“波赤”即“波罗赤”的简称。“波罗赤”又写作“包格路德”,为土默特部著名的部族名称,也是随鄂木布楚琥尔东迁的七大部族之一。该部族东迁后,在今朝阳县、北票市等地驻牧,因而在这一带留下了波罗赤地名。波罗赤部族后改姓宝、鲍等姓氏。

朝阳人熟悉的这些地名竟然都是蒙古语 第7张

7、叶柏寿

在建平县南部,为建平县政府所在地。清代初期,一些蒙古人在今叶柏寿东部的万寿街道办事处盖房定居下来,蒙古人称这里为“伊和板升”,“伊和”为大之意。“板升”为房子之意。“伊和板升”即为大房子之意。1783年,清乾隆皇帝东巡祭祖,曾驻跸“夜不收”,又称“叶博受”,“夜不收”、“叶博受”皆为“伊和板升”的谐音。“夜不收”后被人们写为较为文雅的“叶柏寿”。日伪时期在叶柏寿西部的牛录河南岸建火车站,因这里属于叶柏寿管辖之地,于是用“叶柏寿”来命名车站,而原来的叶柏寿改称万寿。

也有观点认为“夜不收”为明朝侦探的名字。“夜不收”曾到此地侦查,因而留下“夜不收”地名。此观点有点牵强。根据史料,“夜不收”是明代长城墩台哨所的侦探之名,只在长城沿线和重要关口活动,而叶柏寿据明代东北长城最近处有300余里,明代的长城哨所侦探不可能到如此远的地方进行活动,因此“夜不收”不可能来源于明代侦探之名。

1954年建平县政府从北部的建平镇迁来,加速了这里的发展,至今叶柏寿已发展成辽宁西部的一座重要县城。

朝阳人熟悉的这些地名竟然都是蒙古语 第8张

8、朱碌科

位于建平县东部,为朱碌科镇政府所在地。由于这里处于这一区域的中心位置,交通发达,贸易活跃,于是蒙古人称此地为“巨力科”,即心脏之意,引申为中心。“巨力科”后被人们写作“朱碌科”。既然“朱碌科”是蒙古语的音译,那么还是写作朱力科更为简便,叫起来也顺口。另外,不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习惯称朱力科,而不称“朱碌科”,因此关于“朱碌科”地名的称呼还是遵从人们的习惯,应称朱力科。内蒙古通辽市把“巨力科”译作“珠日和”,叫起来十分顺口。

朝阳人熟悉的这些地名竟然都是蒙古语 第9张

9、宝国老

位于北票市北部,为宝国老镇政府所在地。据《塔子沟纪略》载:“有蒙古包古老者住居于此,遂名为包古老营子”。包古老后被人们写作宝国老。

朝阳人熟悉的这些地名竟然都是蒙古语 第10张

10、十八奤

在北票市中北部,原为十八奤乡政府所在地,现建置撤销。此处地势低洼,十八台河发源于此,东南流入牤牛河。蒙古人根据这一地理特点称此地为“什巴尔台”,简称为十八奤,意为泥泞处。既然“十八奤”是蒙古语“什巴尔台”的谐音简称,那么把“十八奤”写作“十八台”会给人们读写此地名时带来方便。实际上人们在译发源于此地的河流时就译作了十八台。另喀左县老爷庙乡也有十八奤之地名,其含义相同。


11、巴图营子

在北票市南部,为巴图营子乡政府所在地。“巴图”为蒙古语坚固、结实之意,又引申为勇士。因这里曾经有一位蒙古族的勇士居住,于是人们称此地为巴图营子。

12、哈尔脑

位于北票市西部,乡政府所在地。据当地老人讲,哈尔脑原称哈拉尔脑。此地为顾洞河川,地势低洼,早年有一大水泡,呈黑色,因而蒙古人称此地为哈拉尔脑,后简称为哈尔脑,意为黑色的湖或黑水泡子。

北票市有哈尔脑乡,北票市黑城子镇有哈尔脑地名,朝阳县台子乡和北票市南八家乡有“哈脑营子”地名,“哈脑”为“哈尔脑”的简称,“哈尔脑”为“哈日努特”的谐音,“哈日努特”为蒙古族土默特部落著名氏族(今蒙古族韩姓和哈姓),明末至清朝曾有“哈日努特”氏族在以上四地驻牧,因而人们称四地为“哈日努特营子”,简称为哈尔脑营子或哈脑营子。??

13、十二台

全称十二台营子。原为朝阳县十二台乡政府所在地,现划入朝阳县柳城镇。据木头城子镇蒙古族退休教师白瑞华解释:明末清初时这里有一位黄金家族的“锡尔台吉”居住,于是蒙古人称这里为“锡尔台吉”,“锡尔”为黄色之意,“台吉”为爵号,“锡尔台吉”为黄色的台吉之意。“台吉”分四等级,“锡尔”台吉为最高等级,而哈喇台吉即黑色台吉为最低等级(根据旧《朝阳县志》,今市区的西大营子称哈喇台吉营子)。“锡尔台吉”后被人们按谐音简称为“十二台”。

14、沙海

在建平县西南部,为沙海镇政府所在地。“沙海”在蒙古语里为“靴子”之意。根据蒙古人起地名的特点,这里的地形可能像靴子,故起此地名。

15、乌兰和硕

在朝阳县乌兰河硕蒙古族自治乡的东乌兰河硕村东部的大凌河西岸有一座在北部山峰脚下凸起的山头,如山嘴形状,又因此山的南坡和山脚下裸露着红色土壤,于是蒙古民称此山为乌兰河硕,并用“乌兰河硕”称呼山下的村庄。“乌兰”为红色,“河硕”为山嘴之意,乌兰河硕即为红山嘴之意。

16、四家板

在北票市南八家乡,据《塔子沟纪略》:“三座塔东北六十七里有四家板上营子,蒙古称房子为板子,以前有四家蒙古置房于此,遂呼为四家板”。另北票市有大板镇,这里的“板”也为房子之意。

17、乃林皋

在北票市东官营子乡和大三家乡皆有乃林皋地名。“乃林”为蒙古语细长之意,“皋”为河流,那么乃林皋为狭长的河流之意。另朝阳县柳城镇有南林皋,东大道乡有奈林皋,北票市长皋乡有艾林皋,“南林”、“奈林”、“艾林”皆为“乃林”的谐音,其义相同。

18、哈巴气

有南哈巴气和北哈巴气,北哈巴气在喀左县六官营子镇,南哈巴气在凌源市乌兰白镇。两地的西部皆有南北两高山隔河对峙形成的狭窄山口,蒙古语称山口或峡谷为“哈巴气”。另建平县深井镇、凌源市四合当乡有哈巴气地名,建平县富山街道南井村原有哈八沁(气的谐音)地名(现在已不使用),三地皆因有山口而得名。

19、长皋

在北票市中部,为长皋乡政府所在地。此地为一条南北向的大沟,明清时期沟中水长流,现为季节河,因沟中布满白色的河卵石,使河流略呈白色,故蒙古人称此地为“长皋”。“长”为蒙古语“察汗”的简称,为白色之意,皋为蒙古语河流之意,长皋即为白色的河流之意。另外,建平县青峰山镇也有长皋之地名,龙城区联合镇林家沟、嘎岔村过去也叫长皋,其含义相同。

20、召都巴

位于龙城区北部,为召都巴镇政府所在地。召都巴之名起源于蒙古族的一句祝福用语——“召都巴和什格台”,意为有超百岁的福分,简称召都巴。也有观点认为,清初时辽西一带盛传喇嘛教,蒙古人经常诵用藏语写的佛经,他们用藏语“召都巴扎布”来命名此地,为“宝仓吉祥”之意。

来源:蒙古文化周刊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