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时期的科尔沁万户及其所属鄂托克、地望
1368年,元朝失去对中原的统治,中国历史便开始了第三次南北朝时代,即北元与明朝的对峙时期。1370年,明军攻陷应昌,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北迁大兴安岭之北,依靠元代东道诸王各部的力量与明军周旋。北元初期,蒙古汗廷的大体活动范围包括东至今呼伦贝尔东部大兴安岭,西至克鲁伦河中上游,南至兴安岭及西拉木伦河,北至斡难河一带。昭宗爱猷识理达腊长期居住的克鲁伦河北岸的巴尔斯城就说明大汗斡耳朵(汗廷)在蒙古高原东部的东道诸王牧地。1388—1402年间,由于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夺取蒙古大汗之位,蒙古政治中心从东向西移到原阿里不哥领地—阿尔泰山附近的蒙古高原西部地区。1402年,蒙古分裂为东蒙古(明译鞑靼)和西蒙古(明译瓦剌)两大集团。1406年,阿鲁台、鬼力赤等率东蒙古部众返回北元大汗根据地——蒙古高原东部。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东道诸王领地成为东蒙古与瓦剌、明朝相互争战的主要地域。
由于明朝与北元的对峙,特别是洪武、永乐年间明朝与蒙古的战争,东道诸王领地及邻近地区多次遭到明朝大军的践踏。期间,合撒儿等东道诸王后裔势力也多次遭到打击,如元代齐王部驻地附近出现了明朝建立的海拉儿千户所和斡难河卫。
在长达百年的明朝与蒙古,东蒙古与西蒙古之间的割据混战当中,新兴的贵族统治范围内前后形成了较大的部落集团—“万户”和“兀鲁思”。就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后裔所属部落而言,内部构成多有变化。其中,科尔沁万户是在元代合撒儿后王所属“齐王”部基础上形成的,是由合撒儿家族统治为核心形成的东蒙古强大部众。
北元蒙古脱脱不花汗在位期间(1433—1452年),合撒儿之十一世孙锡古锡台王统领科尔沁部。明代汉籍史料《明英宗实录》所载1439、1443、1445年相关条目中把锡古锡台王均记“小失的王”作为脱脱不花汗手下的重臣,与也先太师、脱脱不花汗等一起受明朝赏赐的记载。1452年,也先杀死脱脱不花汗之后,对锡古锡台王为首的科尔沁部合撒儿后裔亦进行屠杀,并俘虏锡古锡台王之子孛鲁乃等合撒儿后王及其所属科尔沁部部分人户和乌济叶特等东蒙古诸部民众,强行使其迁往卫拉特地方,而该部分人后来又成为四部卫拉特之一和硕特部。
巴图尔锡古锡台王长子孛罗乃七岁时被瓦剌所捕获,后孛罗乃在桑固勒答里的妻子哈拉沁太福晋的保护下免受杀害,并从瓦剌送回科尔沁故土。此时,孛罗乃之弟乌捏博罗特王根据长子继承的习俗,将统领科尔沁万户的最高权力的象征合撒儿的“黑纛”让给了其兄孛罗乃。直到今天,阿鲁科尔沁旗土著蒙古人姓氏里的“哈拉套克沁”(意为“守护黑纛者”)人便是源于科尔沁万户中守护合撒儿“黑纛”的人们。
1454年,瓦剌贵族之间发生内讧,也先被阿剌知院所杀,蒙古社会又走向分裂状态,直至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在这半个世纪,蒙古各部贵族之间进行了争夺蒙古高原最高统治实权的斗争。也先称汗期间,因他本人非元裔,故得不到蒙古各部贵族的承认。也先死后东蒙古各部贵族另举旗帜,各自为政,通过立脱脱不花之子马儿古儿吉思、摩伦为傀儡汗,试图掌控蒙古汗廷最高权力。即像脱欢、也先一样成为掌控实权的太师,在蒙古地区称霸。在此期间,合撒儿、别里古台、哈赤温后裔所统辖的“科尔沁为首的三往流(翁牛特)”,以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壮大。别里古台后裔翁牛特部广宁王毛里孩、合撒儿之后科尔沁部齐王孛罗乃和乌捏博罗特王、哈赤温后裔多罗土蛮部部主朵豁郎王(瘸太子)等以其强大的实力插手蒙古汗廷内政或控制汗廷,甚至杀死可汗,试图继承蒙古大汗位。
1469年,齐王孛罗乃被斡失帖木儿打败之后,曾经带领部众投靠卜剌罕卫。当时卜剌罕卫蒙古驻牧地,由以前的嫩江流域迁到明朝边境的宣府一带,他们的统治者为哈赤温后裔。1470年以后,齐王孛罗乃的名字和事迹不见于汉籍,而在1479年达延汗登上大汗位之前,科尔沁万户的最高权利仍回到乌捏博罗特王手中。
1479年,巴颜孟克孛鲁忽济农之子年仅7岁的巴图孟克在亦思马因太师和满都鲁汗的遗孀满都海夫人的扶持下即汗位,他就是被称作蒙古“中兴之主”的著名的达延汗。达延汗时期,成为科尔沁万户统治者的是齐王孛罗乃长子鄂尔多泰布延图王,即汉籍中达延汗手下重臣“阿儿脱歹王”。1510年,在达延汗收复蒙古右翼的答兰特哩衮战役中,鄂尔多泰布延图王带着他的儿子布尔海前来,并率领“阿巴噶科尔沁”和兀良哈部众,助战达延汗左翼三万户军队。这次战役中,鄂尔多泰王统领的科尔沁部对达延汗征服右翼异性领主的势力起了重要作用。
达延汗时期,科尔沁万户相对独立于蒙古大汗直辖的东蒙古左右翼六万户之外,与別里古台、哈赤温、斡赤斤后裔统领的“往流”诸部一同成为强大的“往流四万户”之一。据蒙古文文献记载,当时的科尔沁万户由左右翼十三鄂托克构成,即“合撒儿主的兀鲁思由左翼新明安塔奔、茂明安、乌喇特、塔塔噶勒沁、布达沁、阿勒塔沁、郭尔罗斯等七鄂托克科尔沁兀鲁思和右翼克烈亦特(元译克烈)、主亦特、伊克明安、葛衮合什克、推伯根(元译土别燕)、撒哈亦特等六鄂托克克列亦特兀鲁思组成。”其中的茂明安、乌喇特鄂托克成为清代乌兰察布盟茂明安旗和乌喇特三旗的前身。科尔沁万户中除了有以上十三个鄂托克之外,也有巴尔虎、索伦等部人。岷峨山人的《译语》里记载把儿威(即巴尔虎)、塔崩等部一起游牧。巴尔虎人一度成为科尔沁万户的成员,也是与合撒儿后裔势力从额尔古纳河右岸向北拓展的结果。
北元初期的呼伦贝尔地区是蒙古汗廷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洪武至永乐年间,由于蒙古汗廷的大本营一度驻扎在蒙古高原的东部一带,在明朝与蒙古的战争中,以合撒儿后王为首的“东道诸王”领地屡次遭到明朝军队的践踏。但是,到了明宣宗年间,随着明蒙之间的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明朝在蒙古高原东北腹地建立的海拉尔千户所、斡难河卫等建制很快消声诺迹,呼伦湖、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流域又由合撒儿后王所掌控。据蒙古文文献记载,到了15世纪中叶,合撒儿后王牧地从额尔古纳河上游一带向北拓展到鄂嫩河流域,其大体范围包括蒙元也相哥时代合撒儿后王领地。当也先太师先后消除弑杀东蒙古脱脱不花汗及其麾下大将锡古锡台王时,锡古锡台王次子乌捏博罗特王因“驻牧斡难而逃难”便可证明这一趋向。
如上所述,16世纪初当达延汗统一东蒙古时,合撒儿后王统治为核心的科尔沁部立于大汗直辖的东蒙古六万户之外,独立形成为一个万户,内分左右翼十三个鄂托克。其中的右翼“克烈亦惕兀鲁思”被乌讷博罗特王及其子孙占有,左翼中心鄂托克-塔本、茂明安部归属于合撒儿后王长子嫡系鄂尔多泰王家族。16世纪中叶,在东蒙古左翼诸部大规模南迁之活动中,以图美札雅哈齐(齐王孛罗乃次子)长子魁猛可统治为核心的科尔沁万户的一部分部众,南下兴安岭山阳的嫩江流域。而图美札雅哈齐次子巴衮诺颜所属阿鲁科尔沁、后来的四子部、幼子布尔海所属乌喇特部以及鄂尔多泰王家族所属塔本、茂明安等科尔沁万户分支仍留牧于鄂嫩河中游一带至呼伦贝尔的广阔地区。据《平定罗刹方略》记载,鄂嫩、尼布楚等地原为茂明安、布拉忒(布里雅特)、乌梁海诸部之地,后被俄罗斯吞并。尼布楚河位于鄂嫩河中游地区。可见,尼布楚一带的确一度成为合撒儿后王领地之北端。17世纪30年代开始茂明安、乌拉特、四子部落、阿鲁科尔沁等合撒儿后王所属诸部才逐渐从尼布楚以及呼伦贝尔南下,先后归附清朝。
- 上一篇: 清代初期蒙古乌拉特部的迁徙︱蒙古家乡
- 下一篇: 【探秘】蒙古族科尔沁部的前世今生(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