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17世纪初,爱新国的强盛,内喀尔喀五部的降服,察哈尔部的西迁创造了阿鲁蒙古诸部向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流域迁徙的条件。爱新国巧妙地利用时局条件,将阿鲁蒙古吸引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安置在西拉木伦河流域,部署了反对察哈尔的防线。入清以后,为了防范外喀尔喀和卫拉特蒙古,清廷又将四子部落、乌喇忒以及茂明安等阿鲁蒙古部落整体迁徙到阴山一带,从而形成了清朝外藩内蒙古乌兰察布一盟。

 17世纪30年代,阿鲁蒙古的四子(D  rben keüked)、乌喇忒(Urad)以及茂明安(Muu mingγan) 等三部落从大兴安岭北麓呼伦贝尔草原迁徙到大兴安岭南麓的西拉木伦河流域,40年代(茂明安部要更晚一些)又迁徙到阴山一带,成为清朝外藩内蒙古六盟之一——乌兰察布盟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迁徙原因复杂,过程离奇,充满了不解之谜。对此既没有清代官方文献的明确记载,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就四子部落的迁徙问题,笔者曾撰文作过探讨。[ 详拙文“四子部落迁徙考”,载《蒙古史研究》第7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本文利用《旧满洲档》、《满文老档》、《内国史院档》、《清实录》所载有关资料,对乌喇忒部落迁徙的历史背景和迁徙过程作一番考证,以进一步澄清历史本貌。


  (一)17世纪初,内蒙古高原蒙古各部经过长期的整合,形成如下格局:东北大兴安岭以北、以西,呼伦贝尔草原直到克鲁伦河下游一带分布着成吉思汗诸弟后裔所统阿鲁科尔沁、乌喇忒、茂明安、四子、翁牛特、喀喇车里克、伊苏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等部落。这些部落由于驻牧在大兴安岭山阴而称作阿鲁蒙古。嫩江流域则是独立于蒙古六万户之外的科尔沁部。与其相邻而牧的是分布于西辽河和辽河流域的内喀尔喀五部。控制西部山西、大同边外归化城和土默川地区的是俺答汗后裔土默特部。处于察哈尔和土默特中间的是喀喇沁万户。占据黄河河套地区的是鄂尔多斯部。实力最强的则是蒙古大汗所在的察哈尔部,分布于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以东,广宁以北的辽河河套地区以及锡林郭勒草原。当时,各部封建主纷纷称汗,蒙古汗权衰微。林丹汗实际上成为只能驾驭察哈尔一部的蒙古末代大汗。


  同一时期,建州女真在其酋长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实力迅速壮大。1616年(天命元年)建立爱新国(Aisin Gurun,满语,义为“金国”,为了区别历史上的女真金朝,也称“后金”);并连续击败明朝的征讨,占领了以沈阳为中心的广大领土,成为抗衡明朝,威胁蒙古的新兴政治力量。明朝面对爱新国的挑战,玩弄“以夷制夷”的把戏,拉拢林丹汗,恢复其市赏,以图制约爱新国。爱新国则千方百计与林丹汗争夺科尔沁和内喀尔喀五部,甚至向察哈尔属部渗透,利用各部与察哈尔林丹汗之间的矛盾,积极与之联姻、结盟,以孤立林丹汗。


  在这种形势下,林丹汗则一味地用武力恫吓游离不定的各部,妄图重新建立汗权。其结果是为渊驱鱼,加速了蒙古诸部的离心和投奔爱新国的进程。1623年,林丹汗征讨实力最强的嫩科尔沁部,导致1624年的爱新国与科尔沁部反察哈尔联盟的形成。1625年,林丹汗亲自率兵围攻科尔沁部长奥巴,努尔哈赤派兵解围,其联盟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1626年,努尔哈赤授奥巴土谢图汗名号,并妻之以女,建立了姻亲关系,使科尔沁部成为爱新国最忠实的盟友。分布于西辽河、辽河流域的巴林、扎鲁特、弘吉喇特、巴约特和乌济叶特等内喀尔喀五部,也在爱新国的拉拢和打击下,纷纷进入爱新国的统治,只有一部分被察哈尔吞并。


  1627年,林丹汗在爱新国强力排斥下被迫西迁,导致喀喇沁部离散,西土默特部首领博什克图汗退入河套,部众藏匿山野。1628年,喀喇沁与爱新国订立共同敌对察哈尔的盟约。东土默特部也于1629年表示归附爱新国。


    由于林丹汗的高压政策和爱新国的不断拉拢和渗透,自1621年始,察哈尔本部也出现了裂痕。察哈尔所属兀鲁特部达尔汉巴图鲁、明安等十名台吉对林丹汗的统治不满,率领所属投奔女真。继兀鲁特之后,敖汉、奈曼两部于1627年归顺爱新国。1627年下半年,林丹汗留阿喇克绰特部于大凌河一带旧牧地,率主力鄂托克向西迁徙。此时,察哈尔部下的鄂托克如苏尼特、乌珠穆沁、蒿齐特等脱离察哈尔,越过翰海,投靠外喀尔喀部左翼车臣汗硕垒部。


  1628年,爱新国征灭了在大凌河流域住牧的阿喇克绰特部。至此,爱新国将大兴安岭以南直到明长城的广大区域内的蒙古诸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成功地孤立了林丹汗。内五部喀尔喀的降服,林丹汗的西迁,在西拉木伦河、辽河流域形成了大片空地,为爱新国重新摆布蒙古诸部创造了条件。下一步摆在爱新国面前的就是如何拉拢和争取游牧于大兴安岭背面的阿鲁诸部的问题了。在这样的形势下,阿鲁蒙古诸部被大兴安岭山阳地带形成的政治旋涡所吸引,逐渐南移,加入到了蒙古部落归附爱新国的行列之中。


  (二)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儿十五世孙布尔海,姓博尔济吉特,游牧呼伦贝尔,号所部为乌喇忒。有子五:长子赖噶,次子布扬武,三子阿尔萨瑚,四子布噜图,五子巴尔赛。后分乌喇忒部为三,分别由赖噶孙鄂木布,巴尔赛次子哈尼斯青台吉之孙色棱和巴尔赛第五子哈尼泰冰图台吉之子图巴分领其众。[《蒙古王公回部王公表传》卷41,传第25“乌喇特部总传”。]乌喇忒,又做乌喇特、吴喇忒,今做乌拉特,是蒙古语“工匠”之复数读音。在今天的乌拉特婚礼仪式中,男方通报自己祖籍起源时吟诵如下诗句:“故地呼伦贝尔,远祖布尔海,起源三公扎萨克;祖籍呼伦贝尔,祖辈哈布图哈撒儿,现居穆那汗山阳”;还能进一步说出游牧呼伦贝尔时的具体地望:“老家在鄂嫩土拉呼伦贝尔,忽布图乃满查干”;同时道出何时何故迁到穆那汗山阳:“顺治六年,弟兄三人,登上征途,顺着山脉,沿着黄河,征灭敌人,获得封号,掌印统兵,是为乌兰察布盟的乌拉特三公旗”。[纳日苏、阿拉木斯《乌拉特风俗志》(蒙古文),114、120-12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乌喇忒部三兄弟与当时的四子部僧格四兄弟以及茂明安部长车根都是堂兄弟关系,是阿鲁科尔沁部长达赖楚琥尔的从侄,他们都是成吉思汗胞弟哈撒儿后裔。翁牛特、喀喇车里克、伊苏特是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裔所统之部。[《蒙古王公回部王公表传》卷31,传第15“翁牛特部总传”将翁牛特部列入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表传》作谔楚因)后裔所统治部落。据《黄金史纲》、《金轮千辐》、《恒河之流》、《水晶念珠》等蒙古文历史文献记载,翁牛特部应是成吉思汗季弟哈赤温后裔之属部。又详乔吉校注《恒河之流》第158-159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胡日查《关于阿鲁蒙古几个部落》,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古文版)》1994年第4期;宝音德力根《往流、阿巴噶、阿鲁蒙古》,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乌兰《蒙古源流研究》第337-339页注71,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阿巴噶与阿巴噶纳儿二部则是成吉思汗季弟别里古台后裔属部,初服属于察哈尔,后因不满林丹汗的统治,移牧克鲁伦河,依附外喀尔喀车臣汗硕垒。他们都属于阿鲁蒙古,是成吉思汗诸弟后裔所属部落。


  天聪三年(1629年),爱新国为了拉拢阿鲁蒙古诸部,以探亲的名义派遣早先投诚爱新国的察哈尔诺颜昂坤杜棱前往阿鲁阿巴噶部,阿巴噶部首领杜思噶尔济农遣使通好,献马十匹。阿鲁部自此开始与爱新国交往。[《清太宗实录》卷三,天聪元年十一月庚午条;卷五,天聪三年九月丙戌条。


天聪四年(1630年)三月, 阿鲁阿巴噶、阿巴噶纳尔、翁牛特、阿鲁科尔沁等四部落济农、台吉遣使通好于爱新国。二十日,皇太极亲自接见,以当时的惯例,以议和好,盟之天地,并举行大宴。《满文老档》记载当时的情景为:“天聪四年三月二十日,汗率诸贝勒偕阿鲁四部落贝勒使者升殿,以议和好,奠酒盟诸天地毕,宰八羊举宴。时令我国力士与阿鲁部力士赛力。” [《满文老档》天聪四年三月二十日条。


  爱新国利用已经举行盟誓的极好条件,几天后便派出了精通蒙古语和蒙古事务的巴克什希福率每旗兵十五人,偕阿鲁部来使出使阿鲁部。[《满文老档》天聪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条。]这样,双方使臣频繁来往,积极为阿鲁蒙古南迁,归附爱新国做准备。


  天聪四年十一月,阿鲁四子部落诸贝勒率众来归。天聪皇帝命诸贝勒出城五里迎接,宴毕入城。二十一日,新降阿鲁四子部落台吉伊尔札木拜见皇太极,皇太极令伊尔札木台吉坐大贝勒代善右,大设筵宴。诸台吉进献驼马、貂裘。[ 《清太宗实录》卷七,天聪四年十一月丙申条。


  二十七日,阿鲁伊苏特部落诺颜为察哈尔汗兵所败,又值爱新国使臣察汉喇嘛游说,说皇太极善养人民,便随察汉喇嘛率部来归,留所部于西拉木伦河,前来朝见。二十八日,其班首寨桑达尔汉、噶尔马伊尔登、摆沁伊尔登三诺颜以及所属下小台吉五十六人受到皇太极的隆重接见。[ 《清太宗实录》卷七,天聪四年十一月癸卯条。]至此,附属于翁牛特部的伊苏特部正式归附爱新国。爱新国对伊苏特部采取的游说方法,显然也是对其他部落所采取的方法。


  天聪五年(1631)庆贺元旦的行列里,第一次有了阿鲁部落众蒙古参与的记载。[《清太宗实录》卷八,天聪五年正月乙亥条。


  三月初七日,爱新国派遣伊拜往嫩科尔沁部右翼土谢图汗处,艾松古往嫩科尔沁部左翼孔果尔老人、乌克善处,阿赖往翁牛特部孙杜棱处,昂阿往阿鲁可尔沁部达赖楚呼尔处,额尔比和往阿鲁蒙古四子部落处,[ 《旧满洲档》3394页;《满文老档》天聪五年三月初七日条。]欲召集嫩科尔沁、翁牛特、阿鲁科尔沁和四子部落首领会盟,将已经南迁的阿鲁诸部正式纳入反察哈尔联盟中来。从以上部落的排列情况,可以清楚地推知当时科尔沁左右翼、翁牛特、阿鲁科尔沁和四子部落从东北嫩江流域一直到大兴安岭南麓的分布情况,并可以确定翁牛特、阿鲁科尔沁和四子部落已经迁到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的事实。而且也可以认为,四子部落已经分牧独处,但与阿鲁科尔沁之达赖楚呼尔相邻。值得注意的是,最早与爱新国建立联系并与之盟誓的阿巴噶和阿巴噶纳尔二部却未能迁来。这可能与其驻牧地在克鲁伦河中下游一带,往来须经过大兴安岭西麓而受到察哈尔部阻拦有关。


  三月二十八日,四子部兄弟老大僧格和硕齐、老二索诺木、老三鄂木布弟兄首次悉数前来朝见皇太极,表明正式归附爱新国。


  四月初一日,土谢图额驸、乌克善国舅、扎鲁特部台吉等近百人来朝。初二日,阿鲁科尔沁部首领达赖楚呼尔到达。初六日,翁牛特部孙杜棱、阿鲁科尔沁部达赖楚呼尔以及科尔沁部在朝诺颜等与天聪汗、诸贝勒拜天,行三跪九叩头礼。见毕,命孙杜棱陪坐于汗之左侧,达赖楚呼尔陪坐于大贝勒之右侧,命科尔沁部哈坦巴图鲁陪莽古尔泰贝勒而坐,宰牛八、羊三十,盛宴之。是日,皇太极赏赐孙杜棱的同时,还赏赐达赖楚呼尔及四子部首领僧格。从座位的排列来看,翁牛特部在归附爱新国时所起作用要比阿鲁科尔沁部要大。


  初七日,翁牛特部孙杜棱弟东代青、喀喇车里克部嘎尔玛黄台吉、诺木齐戴青等蒙古诸贝勒拜见汗,[ 《旧满洲档》3415-3416页;《满文老档》天聪五年四月初七条。]说明附属于翁牛特部的喀喇车里克部也完成了归附爱新国的进程。拜见毕,为科尔沁部土谢图额驸、翁牛特部孙杜棱、阿鲁科尔沁部达赖楚呼尔、四子部僧格和硕齐及众蒙古台吉举行盛大筵宴,并按当时通行的方式,盟诸天地,订立誓书。


  皇太极此时让土谢图汗奥巴参加爱新国与阿鲁科尔沁以及翁牛特、四子部诸贝勒的盟誓活动,意义重大。奥巴与爱新国联盟日久,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伙伴,在争取阿鲁部进入反察哈尔联盟的过程中,奥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可以作为榜样使阿鲁部放心地与爱新国联盟,同时接受土谢图汗律例之约束,跟随嫩科尔沁部行事。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盟誓中明确指定了阿鲁蒙古诸部的驻牧地:西界为噶海、萨尔门、绰克阿勒坦、冬霍尔、谔奇尔津、乌济叶尔;东界至洮尔河湾头。说明其地域西起现在的西拉木伦河上游地带,东至白城一带洮尔河大湾的西拉木伦河以北、大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区域。


  十一日,土谢图汗、哈坦巴图鲁、乌克善、伊儿都齐等嫩科尔沁部大小台吉,集于天聪汗前,重新划定了嫩科尔沁部牧地:自东边之达呼尔克勒珠尔根至绰尔满为居住地,从乌拉之珠尔齐特霍尔坤以下为居住地,自乌拉之珠尔齐特边界以上为驻牧地。大旗筑一大城。谁若破坏此法规,罚马百,驼十。倘十扎萨克之十台吉见有不服从者,务请汗遣使令其迁移。并拟于当年十月以前完成迁徙。这样,新 划定的嫩科尔沁部的牧地东北邻达斡尔人居地,东面以松花江为界,西接阿鲁部落。[《旧满洲档》3425-3426页;《满文老荡》天聪五年四月十二日条。


  十二日,皇太极亲自主持了由土谢图汗、孙杜棱、达赖楚呼尔、僧格和硕齐参加的议定针对蒙古诸部律例的会议。该律例详细规定了蒙古诸部在征伐察哈尔及明国时所应承担的义务、责任,明确了以科尔沁和满洲法审理各种违法事件的办法。[《旧满洲档》3420-3422页;《满文老档》天聪五年四月十二日条。] 至此,阿鲁蒙古的主体已经归附爱新国,其余分支的归附也就成为时间的问题了。


  (三)天聪五年(1631)七月,皇太极开始策划于来年春天草青时征伐察哈尔的行动。初五日,遣额尔比和往科尔沁部土谢图汗处,拜音达里往阿鲁部孙杜棱、达赖楚呼尔和四台吉处,命他们准备兵员和马匹,同时派员到养息牧河参加会议,部署对察哈尔的征伐事宜。[《旧满洲档》3437-3439页;《满文老档》天聪五年七月初五条。]拜音达里所赍书信中,记载着有关吴喇忒部的重要信息。《旧满洲档》3439页载: 致达赖楚呼尔、四台吉书汗谕达赖楚呼尔、僧格墨尔根和硕齐。尔等会议后,遣使往乌喇忒部,其来与否,打听详实回复。乌喇忒前移临近兴安,据称额尔只格诸子[应为科尔沁部贵族额勒济格卓里克图。成吉思汗弟哈巴图哈撒尔十五世孙博第达喇西室哈屯吉鲁根生额勒济格卓里克图,为噶喇珠色特尔等七子父。天聪八年(1634),科尔沁部噶尔珠塞特尔、海赖、布颜代、白谷垒、塞布垒等各率本部落人民,托言往征北方索伦部落,取贡赋自给,遂叛去。科尔沁部土谢图济农巴达礼、扎萨克图杜茽布塔齐、额驸孔果尔、卓礼克图台吉吴克善率兵往追噶尔珠塞特尔等,俱获之。杀噶尔珠塞特尔、海赖、布颜代、白谷垒、塞布垒等,尽收其部下户口。]及扎赉特以恶言语使之折还。速遣使往。[《满文老档》对此段文字的翻译有误。


  这封书信非常清楚地表明阿鲁蒙古乌喇忒部归附爱新国时所表现的犹豫不决的态度以及已经归附爱新国的蒙古部落内部还有对其归附爱新国所持的反对态度。皇太极还是依靠阿鲁科尔沁和四子部落首领做工作,以争取乌喇忒部前来归附。


  几乎过了两年,乌喇忒部才前来归附。


  天聪七年(1633)五月初四日,乌喇忒部台吉图门达尔汉、海萨巴图鲁、古木布、伊尔格、僧格、琐尼泰等率部来归,进献马匹。秋七月初二,随同阿鲁翁牛特部落孙杜茽之子台吉古木思辖布、寨桑吴巴什、阿什图、巴达尔和硕齐等,乌喇忒部落台吉阿巴噶尔代来朝,贡驼、马。八月初三,随同阿鲁翁牛特部落穆章台吉、阿玉石、巴尔巴图鲁、格根戴青、达颜吴巴什,乌喇忒部落额布根台吉、额勒孔果尔、噶尔马台吉等来朝,贡驼、马。[ 《清太宗实录》卷14,卷15。]台吉图门达尔汉是鄂木布的称号,是布尔海长子赖噶之孙,掌三乌喇忒之一部;海萨巴图鲁,是巴尔赛第五子哈尼泰冰图台吉之子图巴之子,也是乌喇忒一部之代表;额布根台吉,即巴尔赛次子哈尼斯青台吉之孙色棱之称号,统领乌喇忒另一部。至此,乌喇忒三部全部归附爱新国。


  天聪八年(1634),林丹汗病死,察哈尔部众溃散,蒙古黄金家族统治结束。皇太极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对察哈尔残部及明朝的军事行动。乌喇忒三部之图巴、绰克托、图虎、阿布尔古、孟古尔代、桑噶尔寨、苏墨尔、和尼海、班第思辖布、土门达尔汉、克什克、阿巴噶尔代、俄木布、塞冷、阿拜图、戴青、多尔济、莫罗寨,从大军征明,由喀喇鄂博入得胜堡,略大同,克堡三、台一。师旋,以奈曼 、翁牛特违令罪,各罚驼马,诏分给所部。[《清太宗实录》卷19。


  在彻底肃清察哈尔部对爱新国的威胁后,于十月间,皇太极派国舅阿什达尔汉、塔布囊达雅齐往外藩蒙古,大会于硕翁科尔地方,完成了八旗蒙古和外藩蒙古的编旗和划分牧地事宜。翁牛特与巴林以胡喇虎、胡虎布里都为界,巴林与镶蓝旗以克里叶哈达、胡济尔阿达克为界,两红旗与奈曼以巴噶阿尔合邵、巴噶什鲁苏忒为界,敖汉与正黄旗以扎噶苏台、囊家台为界,镶黄旗与四子部落以杜木大都藤格里、倭朵尔台为界,达赖达尔汉与两白旗以塔喇布喇克、孙岛为界,正蓝旗与扎鲁特以诺绰噶尔、多布图俄鲁木为界,合计地界大势西南至噶古尔苏,西至纳喇苏台,西北至哈尔占,北至胡喇虎、克里叶哈达、巴噶阿尔合邵、扎噶苏台、杜木大都藤格里、塔喇布喇克、诺绰噶尔,东北至纳噶台,东至兀蓝达噶胡里也图,东南至哈尔巴噶尔,南至多布图俄鲁木、胡得勒、乌讷格图莽喀、布木巴图、胡鲁苏台、古尔班克谷尔、库痕哈喇合邵、噶海、茅高阿大克、门绰克、什喇虎敖塔孛罗、乌兰哈达等处。说明四子部落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居住在正中地带,西界巴林,西南界奈曼,南界敖汉、东界阿鲁科尔沁,东南界扎鲁特。其地域大致在今科尔沁左翼中旗以北,扎鲁特旗南部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部地区。但是其中不见已经归附的乌喇忒以及茂明安部落的牧地划分情况。根据“四子部落、土门达尔汉二千户,塔赖达尔汉、车根、塞冷三千户,杜茽济农二千户,东戴青二千户”[ 《清太宗实录》卷21,天聪八年十一月壬戌条。《旧满洲档》和《满文老档》缺天聪七年到崇德元年的记载,《内国史院档》此段记载亦残缺。] 的记载,乌喇忒的土门达尔汉显然被包括在四子部落之中,茂明安的车根和乌喇忒的塞冷被包括在阿鲁科尔沁部之中。巴林、翁牛特、奈曼、敖汉、扎鲁特牧地至此基本划定,以后没有大的变动。蒙古诸部真正划入爱新国的旗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十二月,外藩蒙古执政诸贝勒以元旦来朝,乌喇忒部图巴在场。


  崇德元年(1636)四月,皇太极在外藩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贝勒的拥戴下登汗位,受尊号,建国号为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改族名为满洲。四十九个贝勒中就有乌喇忒部的鄂木布土门达尔汉、图巴、塞冷三兄弟。从此,东蒙古诸部正式成为清朝的一部分,皇太极成为满洲和蒙古的大汗。


  十月,清廷全面开始在蒙古各旗中编设牛录。乌喇忒部图巴一系750户,编为14牛录;塞冷一系390户,编为8牛录;额布根一系750家,编为15牛录。[《满文老档》崇德元年十一月初六条。] 由此看,乌喇忒部的户数为1890,牛录数为37。按每户5口计算,其人口数为9450,也就是说,当时乌喇忒部人口大约为一万人。


  年底,皇太极发动了征伐朝鲜、瓦尔喀的战争,阿鲁诸部包括四子部、乌喇忒部及阿鲁科尔沁部派兵参加。嗣征明锦州、松山、蓟州,乌喇忒部皆以兵从。顺治三年(1646),从征腾机思,败外喀尔喀联军于扎济布鲁克。顺治五年(1648)叙功,时鄂木布、塞冷已卒,以图巴掌中旗,封镇国公;鄂木布子谔班掌前旗,封镇国公;塞冷子巴克巴海掌后旗,封辅国公,各授扎萨克。


  经过长期的征战和动荡,归化城迤西迤北地带到清初时成为真空地带。外喀尔喀诸部以及卫拉特蒙古尚未纳入清朝版图,以往他们常常通过此地,与中原以及归化城土默特进行贸易。为了加强对外喀尔喀诸部和卫拉特蒙古的防守和保卫战略要地归化城,清廷从崇德初年到康熙初年,陆续将归附的阿鲁蒙古部众中的四子部、乌喇忒部和茂明安部从西拉木伦河地区西迁至阴山以北地带。顺治六年(1649) 十一月,摄政王多尔衮征喀尔喀二楚虎尔到达席巴尔台(今卓资山境内十八台)时,四子部落、乌喇忒、土默特部落王、公、固山额真等各率兵来会,[ 《清世祖实录》卷46,顺治六年十一月庚申条:“摄政王军次席巴尔台。是日,吴喇忒、土默特、四子等部落王、公、固山额真等各率兵来会,王宴劳之。”]说明四子、乌喇忒部落此时已经从西喇木伦河流域迁徙到了阴山山脉。这条记载也证实了蒙古文献以及乌喇忒民间传说的正确性:“清廷于顺治六年己丑岁八月十五日,将乌喇忒三公之民从故乡呼伦贝尔迁移到现址,令其永久居住。”[色·宝音巴达拉胡著《乌拉特三公旗简史》(蒙古文),乌拉特后旗党史地方志编委会,1987年。]不过,乌喇忒部的迁徙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了1633年(天聪七年)从呼伦贝尔到兴安岭山阳的西拉木伦河北岸;1646-1649年间(顺治三年-六年)再从西拉木伦河北岸迁到穆那山一带的复杂过程。


  乌喇忒部三公所领各旗以其所住牧地分别称为:西公旗,即前旗,首任扎萨克为镇国公谔班,驻防穆那和硕,今乌拉特前旗西山嘴迤东一带;中公旗,即中旗,首任扎萨克为镇国公图巴,驻防哈达门口,今包头市哈达门口迤东一带;东公旗,即后旗,首任扎萨克为辅国公巴克巴海,驻防昆都伦河口迤东,今包头市一带。巴克巴海于顺治五年(1648)卒,其弟楚充客袭扎萨克辅国公,统领该旗。


  清廷将以上阿鲁蒙古的四子部、乌喇忒三部和茂明安部,会同从漠北迁来的喀尔喀中路台吉所属,编成6个扎萨克旗,会盟于归化城土默特所属乌兰察布地方(今呼和浩特北的红山口),称为乌兰察布盟。


  该盟位于内蒙古六盟最西部,东接锡林郭勒盟,南与伊克昭盟和归化城土默特相连,西同阿拉善额鲁特旗相邻,北与外喀尔喀土谢图汗及赛音诺颜部交界。相当于今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包头市达茂联合旗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中、后三旗以及杭锦后旗、五原县和包头市固阳县、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一部分。旗分为:1、四子部落旗,俗称四子王旗。在平定腾机思事件之后,于1646-1649年(顺治三年-顺治六年)间迁徙到归化城土默特部东北。2、喀尔喀右翼旗。1653年(顺治十年)外喀尔喀中路台吉贲塔尔台吉因内部不和,率所属自漠北归附清朝。遂编为一旗,称为喀尔喀右翼旗,又称达尔汉旗。定牧在大青山西北。3、茂明安旗。入清后的1664年(康熙三年)才编为一旗,大体相当于今达尔汉茂明安旗西部和包头市白云矿区及固阳县的一部分。4、乌喇忒三旗。与四子部前后迁徙到河套北界。三旗同在一处游牧,没有明显界限。牧地东接茂明安旗,南与伊克昭盟交界,西同阿拉善额鲁特旗相连,北和外喀尔喀蒙古相邻。大体相当于今乌拉特中、前、后三旗和五原、固阳、临河及杭锦后旗一部分。


  直到1949年,西公旗,即乌喇忒前旗扎萨克承袭了19代;中公旗,即乌喇忒中旗扎萨克承袭了16代;东公旗,即乌喇忒后旗承袭了14代。他们在这里游牧戍边,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兴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这里的350多年间,创造了独特的乌拉特文化。

来源:部落可汗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