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应“活力内蒙古“官方微信之邀而写的,征求了一下编辑的意见,说可以放在“重逢旧时光“中首发,诚致谢意。


我对蒙古袍最初的记忆是在7岁的那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的文艺汇演正在老乌兰恰特举行。


我躲在舞台的侧幕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台口,内蒙古艺术学校舞蹈科的青年教师们正在表演源自元代“倒喇之戏”的伊克昭盟民间舞“盅碗舞”,其中就有我的母亲。


那一天,母亲穿着典型的鄂尔多斯蒙古袍,内里是雪白的纱袍,沿袖子内侧坠着闪亮的珠串,外罩孔雀蓝的开衩长坎肩,领口和衣边用金色的丝线绣着美丽的花边,头饰上的珠帘从头顶一直垂到肩上。


著名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玛的《盅碗舞》


不知道是蒙古袍把母亲衬托得格外美丽,还是蒙古袍因为穿在母亲身上而格外漂亮,总之,那一刻深深镌刻在我脑海里,我记住了有一种别具风情的美丽服饰叫“蒙古袍”。


其实,因为当时的条件限制,表演那个舞蹈所穿的蒙古袍是演员们在艺校后勤部门的协助下自制的,她们对着电影《东方红》中莫德格玛阿姨的蒙古舞剧照,由唯一做过蒙古袍的蒙古舞教师乌云阿姨负责裁剪,其他的教师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听说那些布料还是中央民族歌舞团支援的,因为很难买到假珠宝,那些头饰的珠串是用跳棋制作的。


那时候正放暑假,母亲只能把我带在身边,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教学和排练间隙,母亲和那些阿姨们围坐在排练室的地板上,把一盒盒各种颜色的跳棋子的白色“小帽子”用锥子扎出孔,然后用针线串成串。


那样的演出服装和现在动辄单件制作费就好几千的民族盛装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那依然是我心目中最美丽的蒙古袍,那个时候我就想着,等我长大了也要有一件那样的属于自己的蒙古袍。


当然,对于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不懂母语的蒙古族女孩,很难在年幼的时候就产生民族认同感,那时候蒙古袍于我只是一件漂亮的衣服而已。尽管从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我们是蒙古人,我们的祖先是苍狼白鹿,我们是哈萨尔王的后代,我们的祖地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



喀尔喀蒙古服饰


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家搬到了内蒙古艺术家大楼,大院里住着不少响当当的蒙古族艺术家,他们彼此用蒙古语交流,很多人还保留着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在演出或出席活动的时候他们会还穿上蒙古袍。


我家楼上住的是著名的蒙古族金牌歌后、长调艺术教育家、被誉为内蒙古“三宝”之一的宝音德力格尔阿姨。我经常可以看到她穿着漂亮的蒙古袍出入,也可以看到她和老伴高潮大爷在阳台上晾晒和整理蒙古袍。


每年夏天的时候,宝音德力格尔阿姨都要回到呼伦贝尔或者锡林郭勒草原住一段日子,临走的时候她会把家门钥匙留给母亲,托母亲帮她照顾家里的花草。来我家时她通常都穿着轻薄面料制作的宽身蒙古袍,我会羡慕地过去摸一摸那些精美的盘扣,她会笑着对我说:“做一身穿吧,这么漂亮的蒙古丫头是要穿袍子的。”


那个时候,我的心里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烙印,我开始在父亲的书柜里翻看《蒙古秘史》、《史集》、《元史》、《马可波罗游记》等等有关蒙古民族的史料,开始追寻成吉思汗、哈萨尔、忽必烈等蒙古先贤的足迹,开始了解我的家族与蒙古草原的渊源。也许,从那时起,蒙古袍在我心中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



鄂尔多斯婚礼服


在我初中毕业那年,我的父亲开始负责编撰《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在暑假里我跟着他到锡林郭勒,到科尔沁,到呼伦贝尔。在陈巴尔虎旗,我第一次穿上了巴尔虎蒙古袍,我也第一次了解到,蒙古民族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仅仅民族服饰就因不同部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而风情各异,足以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研究考证一辈子。


我把这一段经历写到了作文《草原行》中,这篇作文获得了第一届“雨花奖”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我在南京荣幸地接受了叶圣陶老先生亲自颁奖。后来这个赛事成为中国影响最广泛、规格最高的中学生作文大赛,至今这篇文章还被会被选入最新版的各类范文集中。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民族文化的魅力经久不衰。


我在西子湖畔的杭州读大学,学校里的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少,每当同学们知道我是蒙古族的时候通常都会问几个问题:蒙古语怎么说啊?你能给我们说两句吗?你们在家里是穿那种蒙古袍吗?你们出门的时候是骑马吗?对于内蒙古,对于蒙古民族,对于草原文化,人们了解的太少太少了。


那时候不但没有互联网,连电话都没有普及,尽管我不厌其烦地想要向我的同学们介绍自己民族的服饰文化,可是我发现想要描述出一件蒙古袍的美丽和它所承载的文化,语言显得如此匮乏。于是我写信给家里,让父亲寄《内蒙古画报》给我,那些图片所展现的草原风光和靓丽服饰总让我的同学们惊叹不已。



巴尔虎蒙古服饰


毕业回到内蒙古工作后,我一直想做一件自己的蒙古袍,要那种刺绣精美、色彩艳丽、簪钗环绕的科尔沁蒙古袍,可是找遍整个呼和浩特都没有一家制作民族服饰的店面。我悲哀地发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没有一种民族文化的氛围,没有人关注和传承蒙古族文化,许多民族文化遗产都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直到时光跨过了新千年,2003年,中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开始在全国范围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年父亲已经退休了,可是还是经常有文化厅的工作人员上门向他请教,在他们留下的一些资料里,我看到关于蒙古民族服饰的调研和保护工作也全面展开了,我觉得,我离我的蒙古袍近了。


2005年,我所在的北方家庭报社举办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大自然景观和十大历史名胜”宣传评选活动,活动的高潮是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届时来自全区知名旅游风景名胜的地方领导、业界专家将云集一堂。在讨论颁奖典礼主持人的时候,内蒙古日报社的贾学义总编辑和家庭报的贾渊总编辑都主张放弃外请电视台的主持人,由我来担任。


我觉得压力很大,认为专业的事情要由专业的人来干,悄悄嘀咕领导是因为抠门,舍不得花钱。贾学义总编辑听了说:“我们报社自己的活动完全可以由我们报人自己来完成,以后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主持人,重大活动不外请,外请的费用可以奖励我们自己的主持人。”



蒙元时期姑姑冠服饰


就这样,我被推上了主持台,在选择服装的时候,蒙古袍是我的不二之选,民族服饰紧扣活动主题,可是我并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一套合适的蒙古袍。母亲也退休了,还是帮我联系了艺术学院她过去的学生想借一套演出服。可是,艺术学院服装仓库里的那些民族服装虽然格外华丽,却毕竟是为了舞台表演设计的,无论风格和尺寸都不适合我。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北方新报社《新女报》的主编王兴军为我介绍了他们报纸曾经报道过的朝乐蒙,一位专门从事民族服饰设计制作的蒙古族女企业家。我才知道,在呼和浩特已经有了一家将民族服饰市场化、生活化、时装化的企业。


在朝乐蒙设在内蒙古饭店的工作室里,我第一次看到了许许多多过去只有在画报、图片甚至文献资料里才出现过的民族服饰,第一次触摸到蒙元姑姑冠、喀尔喀牛角冠、鄂尔多斯婚礼服、科尔沁蒙古靴……当那些无数次想象过的蒙古民族的经典盛装活生生出现在眼前,我心里真的分外激动。


根据我的身材和场合的需要,朝乐蒙女士精心为我挑选了一套紫色织锦缎制作的土默特蒙古春秋袍,颁奖典礼那天我穿着它走上了主持台,在自治区各级领导和各界嘉宾面前,把一个个内蒙古名胜风景介绍给大家。颁奖典礼非常成功,而且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前来领奖的嘉宾也穿着自己民族的盛装,蒙古族、鄂伦春、达斡尔……成了现场最靓丽的风景。



我第一次穿着蒙古袍做主持


每次回想起这一幕,我都非常感谢我的两位总编辑,贾学义总编辑退休了,贾渊总编辑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也离开了在报业集团的岗位,但是我不会忘记他们,是他们给了我这样一个舞台,最终圆了我的蒙古袍之梦。


那以后,我发现设计制作民族服装的企业、工作室、小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甚至在呼和浩特的制片厂西巷出现了民族服饰一条街,不光是蒙古族同胞去制作自己的民族服饰,很多汉族朋友也喜欢去做一款蒙古袍,在出席正式场合时做礼服。


一些设计改良的带有蒙古元素的常服也适合在日常生活中穿着,蒙古袍越来越生活化,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拥有一件自己的蒙古袍再也不是梦想了。


去年,应一位专做民族摄影的朋友邀请,我去他的店里拍摄了一组身着民族服饰的照片,终于让我可以一次体验喀尔喀、巴尔虎、鄂尔多斯、察哈尔等等不同蒙古部落的服饰。样片出来后在朋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和几个小姐妹又组团去尝试,不少外地朋友也被蒙古族服饰迷住了,有从云南、香港专程预约前来拍照的。



土默特蒙古服饰


我的妹妹跟我要了一张照片绘制成油画挂在她在西雅图的家里,跟她婆家的亲人和美国的朋友介绍时,第一次总要开玩笑说那是一位神秘的蒙古族王妃。我们家族的故事和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引起了那些老外极大的兴趣,下个月我的美国妹夫会和一群好友组团探访元上都和呼伦贝尔,几位女士都在打听哪里能买到蒙古袍。


随着“打造民族文化大区”政策的实施,对草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不断深入,蒙古族传统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蒙古袍也越来越多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今年,泰康人寿内蒙古分公司就为自己出席国际会议的精英团队定制了蒙古袍,靓丽的服装惊艳了西班牙。


现在,我反倒不再刻意地去追求一件自己的蒙古袍了,因为只要我愿意,我随时都可以穿上心仪的民族服饰,我和我的蒙古袍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过。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