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蒙古族实行氏族外婚制,严禁氏族内部通婚,而且严格族外婚,实行本民族通婚。在封建贵族阶级与平民、奴仆之间不能通婚,但封建上层可以占有平民的女儿。聘婚是新疆蒙古族的主要形式,它有一套特有的习俗,其过程主要有:提亲、走亲、送聘礼、造新房及姑娘宴、婚礼、揭围帐、回门等7项。
提亲,一般男孩到了成婚年龄,父母就开始为其物色对象,找亲家。首先打听女孩的生辰八字,请占星术家占算男女命相是否相合或相克,或去寺庙请喇嘛念经来确定。如果命相相合就托一媒妇去说亲。这次提亲新疆蒙古人称“爱日合戈恩吉勒呼”,即“带酒提亲”之意。媒人若是带着酒和食品代表男方家长向女方父母说明来意,女方家长一般都要说一些推托之词。经过一段时间后,媒人及男方亲戚若干人将带着酒、哈达、食品正式到女方家提亲,这次提亲称为“玉格阿布呼”,即“得到回音”之意,也就是说是否同意这门亲事。去时男方亲戚向女方家长献哈达、敬酒,并庄重地说明来意,请女方父母能够接受他们的提亲。如果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则婉言谢绝,不喝他们敬的酒,并要求他们将所带礼品带回去。
走亲,蒙语称这一过程为“祖苏哈德格”,意为相交哈达。又称“哈德格太布哈”,献哈达之意。新疆蒙古族很看重这一走亲程序,因为走亲以后男女双方一般就不变了。男女两家父母以为合意,选定行聘的吉日之后,男家带着哈达、酒及行聘的礼物,前往女方家同女方家人商议聘礼和定亲。之所以走婚称为“放哈达”或叫“哈达宴”,这与蒙古人将哈达视为最上之礼不无关系。男方将走亲的时间通知女方后,男方家媒人及若干亲戚则带着酒、哈达、半熟的羊尾骨肉去女方家走亲,这时女方将亲友及邻居请来参加走亲宴会。男方家来人施礼后,将带来的礼物放在女方家长面前,男方一长辈把涂有黄胶水(表示两家的关系似木胶永不分离)的哈达双手捧在胸前,口诵祝词后将哈达双手献给女方的长辈,然后一一敬酒。礼毕,大家喝酒跳舞。订婚后,女方家长还要向男方家长提供自己家主要亲戚名单,其中一定要包括娘舅家的。新疆蒙古族特别重视娘舅家人,女方指定的这些亲戚,男方一定要去拜访,以示尊重他们,从此男方同女方两家礼尚往来。送聘礼,新疆蒙古人俗称“奥日德布思格尔”,意为“床被褥”。聘礼一般按照卫拉特蒙古的古俗以马牛羊为主,其数目视贫富情况各有差别。以9为吉数,家贫不足9数者则取5、7等单数牲畜。公元1640年制定的著名的《蒙古一卫拉特法典》就详细规定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婚嫁的聘资数量:“聘礼数目最高的贵族,嫁女可收彩礼为:贵重品30件,马50匹及羊400只;聘礼数量低的贱民也可以要求最好的牦牛、马各10头,羊15只作为聘礼。同时,男方家中也可应付数目不等的驼、马、牛、羊、衣服、衣料、家具及其它财产用作嫁资。”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土尔扈特部有个习俗,婚前,男方要去姑娘家象征性地送一次梳头用具,即粗细两种梳子(梳子和篦子)。各地习俗一般相同,略有差异。有的地方,诸凡订婚、送聘礼等仪式,女方家长要让女儿躲到亲友家,不允许女儿参加。按照传统,婚礼日期由喇嘛选定。喇嘛根据两个孩子的生辰日月,择定举行婚礼的良辰吉日和迎亲者到达的时辰。蒙古人忌讳在阴历9月办婚事,因为他们视这个月为“大月”。另外姑娘在18岁这一年是不能出嫁的,17或者19岁则可以,认为吉祥。婚礼前男女双方都要做紧张的准备工作。造新房,婚前男方还要举行一次隆重的造新房仪式。男方家将蒙古包的支架支好,亲朋好友拿上绳子、毡子、针线等物,来参加造新房的仪式,并帮助把新蒙古包搭好。亲朋好友也有带上酒肉等礼品来祝福的,女方家也来人祝贺并馈赠礼物。仪式开始时,祝颂人将一条哈达(哈达内包麦子或金、银、钱,以示将来富贵)挂在天幕正中,并用奶子涂在包内侧壁等处,以示吉祥。用酒祭天、祭地、祭火灶。然后祝词,祝颂人用意含吉祥的美好诗句祝福。这里有《毡房木圈顶的祝词》、《毡墙的祝词》、《锅的祝词》等等,然后大家一同将房布置好。接着主人用手抓羊肉、奶酒等款待亲朋好友,大家互相祝词唱歌。姑娘宴 女方还要在婚礼前夕举行为姑娘出嫁饯行的各种宴会,俗称姑娘宴。结婚前几天,姑娘分别由亲戚请去吃饭,每个亲戚还要送礼物给新娘。土尔扈特蒙古人讲究送一件衣服料子,一只碗和一条头巾。婚礼前一天,姑娘的父母要为即将出嫁的姑娘举行宴会,宴请姑娘的亲朋好友一同入席。姑娘们唱着《姑娘宴歌》,用歌词祝福将要出嫁的姑娘,倾吐离别之情,姑娘的母亲向众人展示新娘的嫁妆。蒙古族很重视姑娘的嫁妆,嫁妆一般是首饰、四季服装,也有牲畜,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家用电器代替了牲畜。以上所有的程序结束以后,就是盼望已久的婚礼。关于婚礼的过程。《西域图志》里记载:成婚之日,婿先至门,女家诵喇嘛经,婿至女出。其持一羊肩胛骨,拜天地日月,婿向女方父母尊长行见面礼,婿及女交结其发。后在女家布置的蒙古包中成婚。次日,婿先归,另外选择吉日以娶回。女离娘家时,女方亲戚皆送,唯父不送。送女亲属,各馈赠牛、羊、马、酒及衣服、首饰、蒙古包之属。或多或寡,视其力之厚薄与情之疏密而定。偶有以女奴为妾者。新妇乘马至婿家,婿家亦诵喇嘛经。女见父母尊长,行叩头礼。拜见翁之伯叔兄及姐夫时,则以毡为幛,不能直接见面,至于终身。而贫家嫁娶则简单得多,据记载,有以一羊为礼者,可径自娶妇、婿不先至女家。同时,土尔扈特蒙古还有个习俗称为“努其”,在婚礼前一天傍晚,男方选出若干善于辞令的人,带上酒肉等礼品,并携带新郎拜见女方父母亲。一开始新郎不进,而是其他人先进,他们向女方父母致敬问好、敬酒、献礼物后,正在喝酒唱歌时,新郎由二位男子陪同突然进来。新郎入内后,总是让几个陪同的人遮住他,“怕”被人看见“轰”出去。几道程序完成后,经女方允许,新郎才向大家一一敬酒。夜深事毕,男方来客一一告别。此时发现新郎的马鞭(或马蹬)“丢失”。是女方故意收藏。这时男方家就留下能言善辩者三人,新郎及余众则乘马先归去。女方有意问他们还有什么事,来客一一对答。如果男方都答出来了则可拿上马鞭或者是马蹬离去,否则将受罚。婚礼当天男女双方家里都热闹非凡,男方组成迎娶队伍。届时,新郎穿着崭新的袍子,在伴郎的陪同下随着迎亲队伍(在20-30人),拿着酒肉去接亲。接亲队伍在临近女方家不远处下马,选派两名能言善辩的人和女方报讯请安,女方则立即做好迎亲准备。女方嫂子或舅母若干人在院门口等候。这时男方中一位善于辞令者请安后说:“贵方宠爱姑娘早已许配我们的儿子为妻,择取今日这个良辰吉日前来迎娶新娘,请接受圣洁崇高的迎亲之礼”。而女方口齿伶俐的一位嫂子上前对答,双方这样进行一番礼俗对答后才邀请迎亲的人们进屋。男方家人施礼之后,新郎在伴郎的陪同下向女方的灶神和其它供神叩头,敬献哈达,然后向岳父岳母及亲属献哈达。新娘临行前,要给父母亲友一一敬酒辞别。此时大家一齐唱送别歌,亲朋好友都用吉祥的话语和赞美之词祝福一对新人幸福美满,前程远大。这时女方父母同意接去新娘时,新郎探亲者一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从娘家将新娘抱着出门,新娘抱着亲友们不愿离家,伴随新娘的姑娘也要纠缠一番才放行。迎亲队伍返回途中,一路纵马奔驰,奏乐唱歌,嬉戏追逐。送亲的人们到达以后,新郎将新娘扶下马,首先婆婆让新娘尝尝新鲜牛奶,以示吉利。然后举行拜天地仪式。此仪式由喇嘛来主持。届时,新婚夫妇在蒙古包外铺好的白毡上共持一羊肩胛骨,朝着太阳跪拜,先拜天地日月,然后向喇嘛叩拜。届时喇嘛诵经,请佛爷保佑他们平安无事,新娘则在众人陪护下入新房。进新房时一定要踏看毛毡,然后是梳头礼。由母亲或嫂子将新娘的头发重新梳理,将新娘的头发从中间分成两半,然后放入新郎的几根头发,梳成两根辫子,戴好全部首饰,以示做媳妇的开始(有些地区梳头礼在姑娘出嫁时那天早晨在姑娘家就梳好了。)梳妆完毕,在众嫂子的带领下,新媳妇向公公、婆婆、叔叔、伯伯、舅舅等长辈一一敬酒献哈达,并施磕头礼。磕头时要从大辈往下依次排列,一直到哥哥、姐姐、嫂嫂、姐夫等。接受新媳妇磕头的人,要回赠礼物。礼毕,在家入酒宴,之后唱歌跳舞,至此结婚仪式达到高潮。隆重热闹的婚宴结束以后,送亲的人除了新娘的嫂子和伴娘外都要当天返回。当他们返回时,新娘的母亲给来的每一位客人送一份衣料,以示谢意。
揭围帐,这一仪式又称“霍西格太勒”。时间是婚礼的第三天,围帐就是指新婚夫妇床前的围帐,按照新疆蒙古族的习惯,新娘在揭围帐前是不能露面的,白天由伴娘陪着,什么活都不干。结婚第三天,新娘父母同亲戚们来新房同男方亲戚一同举行揭围帐仪式。他们来时要带整羊肉、酒、哈达等礼物。男方则设宴招待来客,揭围帐时要献祝词,如果祝词没说好,不符合女方家人心意,女方家的人就会提出异议,不让揭围帐,这样就会引起争执。仪式开始时,在一位善于辞令的长辈手执一杆猎枪,在枪筒上扎一根白布条,有节奏地吟诵祝词。之后由祝词人将围帐揭开。新娘这才从围帐里走出来。拿起新盘、新碗、盛满奶茶和奶酒,从公公、婆婆开始给在坐的客人每人敬一碗,婆婆当着来宾的面将锅、碗、瓢、盆等家什交给新娘,表明从此新娘开始尽媳妇的义务掌管家务。同时给儿媳送布料、手饰等礼品。接着大家喝酒吃肉、唱歌跳舞,欢庆通宵达旦。揭围帐仪式后的第二天,新娘在新郎和婆婆的带领下回娘家施亲家之礼,也叫新娘回门。回门时同样带哈达、整羊、酒等礼物。新娘家人要邀请亲友邻居一同入席。酒宴开始时,新娘、新郎要向岳父、岳母和长辈们献哈达、敬酒。席间仍然要唱歌奏曲助兴。当新娘、新郎返回时,新娘的母亲要给他们及亲家赠送布料、头巾等礼物。新疆蒙古族的婚姻习俗,同其它地区蒙古族婚姻大体上是相同的。但略有差别。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婚俗就没有揭围帐这一仪式,而且婚礼上唱的歌曲和祝词也大不相同。锡林格勒盟的察哈尔蒙古在婚礼当晚还有藏新郎的习俗,这在新疆的蒙古族婚俗里是没有的。而新疆蒙古族四大部落之间其婚俗也不尽相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