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逐草水而居,虽然也曾经建设过一些城市但象元大都,元中都,元上都,元应昌路、林丹汗都城等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大多在点火中灰飞烟灭。中国境内现在的蒙古族建筑年代久远者以宗教建筑为主,清代则随着蒙古族接受内地建建筑文化后兴起了众多王府建筑,但这些王府又多在战火和解放后的政治运动中被摧毁,因些,目前中国境内的蒙古族古代建筑能够幸存下来的就显得更加珍贵。让我们好好爱惜这些精减的民族文化遗产。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近代一直是中国蒙古族政治文化中心,因而这里的建筑遗存最多,保护也最好。呼和浩特因召庙云集,素有如城之美誉,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

(一)大召寺

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


(二)席力图召

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汉名“延寿寺”,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庙得名。建于明朝隆庆和万历年间(公元1567年—1619年),为康熙所赐。该召坐落在呼和浩特旧城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向南。大召无量寺斜对面一路之隔,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寺院中七大召之一的寺庙,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寺庙。召庙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组成中轴线的建筑物是牌楼、山门、过殿、经堂、大殿。大殿采用藏式结构,四壁用彩色琉璃砖包镶,殿前的铜铸鎏金宝瓶、飞龙、祥鹿与朱门彩绘相辉映,富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清朝康熙皇帝御制“平定噶尔丹纪功碑”立于大殿前列。经堂广厦7楹,金碧辉煌。召庙东南隅有白石雕砌覆钵式喇嘛塔,高15米,颇为雄壮。中轴线两侧还建有钟楼、鼓楼、亭、仓、舍等。寺院设施基本齐全。

维持时间并不长久,在托音二世死后,逐渐走了下坡路。到了嘉庆年间,呼和浩特召庙的权利中心已经转移到席力图召。

现在维修后成为旅游景点。

(三)小召

在呼和浩特旧城小召街,蒙语原称作把格召(是小的意思),汉译为“小”,俗称小召,又称崇福寺,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建成。小召原是明朝俺答汗(阿拉坦汗)的后裔俄木布洪台吉所建的寺院。到了清初顺治年间已经颓废失修。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康熙委派在小召坐床的托音二世做了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从此,托音二世展开活动,一方面受命入藏联络班掸,以后又随康熙皇帝出征协助策划。因这些原因,康熙西征凯旋回京时路经归化城,驻跸小召,并将甲宵、弓箭、腰刀等随身之物,留在小召做为纪念。以后又在小召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立石碑,纪念他的胜利,同时也表彰了小召活佛有功。从此,小召在当时的归化城召庙中的地位曾一度凌驾于大召之上。小召喇嘛受到清皇帝的许多特殊恩赐。例如,独许应用蒙文经典。小召除了得到本地人的布施外,康熙皇帝还特别批准内蒙东部科尔沁十旗做为托音呼田克图的化缘地点。托音二世赴科尔沁一次,就得到布施银五万两,驼、牛三千头,貂裘、马鞍、金珠,哈达等不计其数。小召这种显赫一时的地位,


(四)五塔寺召

五塔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经文,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五塔寺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紧靠北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金刚座舍利宝塔,建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由塔基、金刚座、塔顶三部分组成,塔顶是由五座舍利玲珑小塔构成。金刚座为束腰须弥座,其束腰部雕刻有狮、象、xx、金翅鸟和金刚杵等图案,束腰的上面为七层短挑檐,金刚座的南面为拱门,门上方有蒙、汉、藏三种文字写成的“金刚座舍利宝塔”匾额,门旁为四大天王,塔门内东西两角有通往座顶的楼梯,出口处为一方形攒尖亭;五座舍利小塔位于亭子的北边,最中间的舍利小塔为七层出檐,四隅的舍利小塔为五层出檐,五座塔身上均镶嵌有佛像、菩提树、景云等砖雕。在金刚座舍利宝塔背面(即北面)的山墙上嵌有三幅雕刻,以“蒙古天文图石刻”最为珍贵,是研究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金刚座舍利宝塔的塔身上下布满了佛教题材的雕刻,浮雕佛像就达1560尊,所有的雕绘充满了强烈的宗教色彩和气氛,具有很深的象征性和隐喻性。

 

(五)巧尔气召

巧尔气召革命遗址地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十家子街。巧尔气召为清代建筑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1925年春,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派遣古雅泰、多松年、李裕智等蒙古族同志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赤峰、锡林郭勒等地开展革命工作。中共绥远工作委员会就设在巧尔气召内的西四合院里

 

(六)喇嘛洞召

喇嘛洞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毕克齐镇北边约7公里处的大青山中。始建于明万初历年间(1573—1620),由察罕博格达一世活佛主持兴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扩建之。乾隆四十八年(1783),御赐名“广化寺”。

喇嘛洞坐落在山谷内银洞山的南坡,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4重,有天王殿3间,供奉4大天王;大经堂49间,楼2层,计7楹;大殿25间,供奉弥勒佛,殿前悬挂蒙、汉、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金字“广化寺”匾额。二殿为欢喜佛殿,东西八角楼供奉十八罗汉和观音菩萨。另有阎罗君殿7间。各殿佛像均以黄铜制成,工艺高超,栩栩如生。后寺建在山腰上,凿山为洞,建楼3层,称“钯洞”,塑有全寺最大的坐佛。洞前石阶共124级。召院西北方向有安葬历代活佛的石塔数座.现殿堂大多被毁,残留124级石阶和佛爷府及石刻佛像。喇嘛洞召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为宽阔的洞沟,光线明亮,视野开阔。前寺依山起殿,有天王殿、大经堂、大雄宝殿、欢喜佛殿等殿宇,佛像多为铜铸,工艺高超;后部建有佛爷府;西北方建有3座白色的覆钵式喇嘛塔。后寺建在山腰的银洞前,凿山为洞为三层楼阁,与洞连成一体,内塑有大佛像;寺前石阶124级,陡直不易一气攀登至顶。山谷内怪石嶙峋,苍松叠翠,百草摇曳,泉水淙淙。寺院掩映于古松丛林中,山风袭来松涛雷动,壮人声威。环境幽静,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为呼和浩特市郊的旅游胜地。



(七)乌素图召

乌素图是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该召坐落在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郊区攸攸板乡乌素图村西沟口的台地上,距市区西北13公里处。以村名命名召名为乌素图。乌素图召,实际上是指当地旧有的七座寺庙的总称。因它们相距不远,毗邻相连,又地处乌素图村旁,所以都统称乌素图召,乌素图召依山而建,这里过去曾有七座召庙,以庆缘寺为中心。东有长寿寺、西有茶坊庙,东北有法禧寺、西北有药王庙。正北有罗汉寺,再往北还有一座法成广寿寺,共同组成一个寺庙群体。乌素图召相继建于明清两代。寺庙建筑揉合蒙、藏、汉艺术于一体。但从建筑形式和构造特点上看,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形成了每座寺庙自身的独特风格。朝代更替,岁月流逝,如今只有庆缘寺、法禧寺、长寿寺和罗汉寺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四座寺庙中,以庆缘寺最为著名,规模最大,也为乌素图诸召的主寺,是呼和浩特著名的“八小召”之一。



(八)呼和浩特将军衙署

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加强西北边防,奏准在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东北2.5公里,另筑驻屯满洲八旗官兵的新城。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动工,乾隆四年六月建成,命名为绥远城。设立绥远将军统领,并管辖漠南蒙古王公、归化城土默特蒙古,调遣宣化大同二镇绿营官兵。将军衙署设于城内中心鼓楼西侧。按清工部工程则例规定一品封疆大员级建造,砖木构制,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门前有高大的影壁,上有“屏藩朔漠” 匾额,门侧立石狮一对,大门内厅堂凡3进,前为公廨,后为内宅。自大门进入须经过仪门,仪门凡3门,中门形同过殿但不常开,平常出入经由两旁门。仪门正北为大厅,为议事决策中心;东西各建有庑堂和厢房,为官吏办公场所。第二进正中建有宅第门房3间,东西各建厢房3间,同是官吏的办公场所;第三进为将军宅第,建在正中高台基上,东西两侧各建配房3间。宅第与配房间并建有走廊相通。在大厅东面建有花园,园内建有亭榭;东南隅建有马号;大厅西南面建有更房,为卫戍官兵住所。衙署经多次修缮,面目全非,近年开始修整,尽可能按原有制度复原,接待游人观光。

 

(九)清公主府

在呼和浩特市赛罕路东。为清康熙帝第四女恪靖公主的府第。恪靖公主俗呼海蚌公主,传为贵人郭络罗氏所生,一说为康熙帝第六女。清朝对蒙古实行怀柔政策,将恪靖公主下嫁给喀尔喀蒙古部土谢图汗的儿子敦多布多尔济,初封为和硕公主,又封为恪靖公主,再封为固伦恪靖公主。公主府曾三迁,初居清水河县花园巷,后迁呼和浩特市旧城西北的扎达海河西岸,雍正年间(1723―1735)又修建了现存的这座府第。公主府建筑5进,有大门、过厅、大厅和内院,门前立有大照壁,宅院东部有假山和池沼。恪靖公主死后葬东郊美岱村,美岱村附近的大黑河上四村水浇地尽属公主府,其后裔多居住在这里。公主府附近为其牧场,后建村落命为小府、府兴营等。府第虽经近现代利用改建,原来布局基本未变,现已辟为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利用古代建筑举办文物陈列和展览,供游人参观。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