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建筑文化之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
(一)阿拉善王府
阿拉善王府位于阿拉善盟盟公署所在地巴彦浩特市城北,阿拉善盟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紧挨延福寺。为阿拉善历代旗王的官署和居住地。扎萨克多罗郡王阿宝于清康熙年间(清康熙36年),是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建筑群体,现存建筑分成东、西两部分,总建筑面积2950平方米。王府建筑群曾在历史上显赫有名,现已开发为占地6公顷的王陵公园供游人游览。
雍正9年(1731年)间,阿拉善王爷仿照北京颐和园在定远营(巴彦浩特)兴建了王府、寺庙,又仿照北京的四合院修建了住宅,城内头道巷至四道巷的传统民居为清代保存至今较为集中的古建筑街区。满清皇帝公主下嫁戈壁,陪嫁的工匠们也将京式建筑风格带到了苍茫戈壁,于是巴彦浩特城造起了一座座京式四合院落。阿拉善人民居住的四合院体现了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蒙古、满、汉等兄弟民族文化的融合。
阿拉善王府每部分由若干个明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组成,相互融会贯通,画栋雕梁、古雅精致。整个建筑群落为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京式四合院建筑群体和颐和园林风格,故有“小北京”之称。
(二)阿左旗南山寺
广宗寺藏名“丹吉楞”,俗称南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境内,贺兰山西麓的一个山谷之中,距巴彦浩特镇东南23公里左右,该寺有6个属庙,是原阿拉善八大寺中规模最大、名望最高的寺庙。由二十余座建筑群组成。其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大经堂、黄楼寺等。其中供奉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遗体宝塔的大殿称为“黄楼寺”。黄楼寺是一座两层楼阁的建筑,其前部为81间,后部为49间,全部用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极为富丽。据说,在这座殿内,除西藏达赖六世遗体而外,还保存着飞天人像化石、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金佛、唐文成公主的宝剑等珍贵历史文物。
广宗寺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是由班自尔扎布台吉之子阿旺多尔济遵照师父—六世达赖喇嘛遗愿所建。寺内共有大小庙宇15座,共2 000多间。庙与庙之间则配以吉萨(仓库)僧房。伙房内安有1吨多重的青铜铸锅,可容纳4吨多水。庙建成后,从超格图呼热庙(昭化寺)请来六世达赖遗体供奉在庙里,尊为该寺的第一代格根(活佛),名德顶格根。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阿拉善第三代王罗卜桑多尔济上报清廷理藩院,御赐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的“广宗寺”匾额(藏语名噶旦丹吉林),从而取代阿大希迈德里庙的原名。清道光年间进行了扩建,并把阿拉善第六代王爷囊多布苏隆的灵柩供奉在寺内。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该寺在兵乱中被烧毁,光绪年间修复。现有庙宇、僧房70多间,并举行庙会
(三)阿拉善北寺
北寺,史称“福音寺”,俗称为“北寺”,该寺是阿拉善王之子在皈依六世班禅后创建的, 原名“准黑德”,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
嘉庆十一年(1806),阿拉善第五代王玛哈巴拉以工程告竣上报于理藩院,嘉庆皇帝赐名“福音寺”,从此,便函以“福音寺”之名著称于世;寺周围丘陵起伏,山泉回绕,松柏长青,草木繁茂,鸟语花香,景色迷人。畅游其中,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有关该寺原来的具体情况,我们还不很清楚,只知道它在历史上受过多次劫难。同治八年,北寺首次遭毁。光绪三年(1877)由于道布曾呼图克图的努力,部分殿堂始获修复。1932年,阿拉善第十代王达理扎雅又捐资修缮了朝克沁多根(大经堂),使这座拥有99间三层楼宇的殿堂比以前更加宏伟壮丽。“文革”时期,寺庙再次受破坏。直至1982年,始重新修复。全寺现有大小庙宇15座,建筑物百余栋,亭、堂、殿、阁,一应俱全。主庙旁置有白塔,高10米,两者遥遥相对,交相辉映。
- 上一篇: 蒙古族建筑文化之宗教建筑(呼和浩特)
- 下一篇: 蒙古族建筑文化之通辽(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