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物佐证历史——纪念凉城建县105周年,一张张票证背后的百年沧桑
地区位置: 凉城县座落于东经112°02′─113°02′、北纬40°10′─40°50′之间,地处阴山南麓和黄土高原东北边缘,位于内蒙古中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是蒙、晋、冀三省区交界地带的中心,东临丰镇市,南与山西省左云县、右玉县毗邻,北与卓资县接壤,西与呼和浩特市、和林县交界。东距张家口200公里;东南距北京400公里、天津港550公里;南距大同110公里、太原500公里;西距呼和浩特100公里、包头250公里、鄂尔多斯200公里;北距集宁90公里、二连浩特490公里;距呼和浩特白塔机场1小时车程,距大同机场2小时车程。政区现状:全县辖6个镇(鸿茅镇、岱海镇、麦胡图镇、六苏木镇、永兴镇、蛮汉镇)2个乡(天成乡、曹碾满族乡),130个村民委员会、14个居民委员会,871个村民小组、49个居民小组。 人口:全县总人口24万,常住人口15.4万,男女性别比为117:100。全县农村户籍人口19.8万,实际农业常住人口7.1万;城镇户籍人口4.2万,实际常住人口8.3万,流动人口4.1万人。其中蒙古族1758人,满族5667人,全区第一个满族乡——曹碾满族乡就在县境南部。地形地貌:全县土地总面积3458.3平方公里(518万亩),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0.3%;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南北最宽73公里。地形总体特征为四面环山、中怀滩川(盆地)。北部为蛮汉山山系,山体狭而陡峭,最高峰海拔2305米;南部为马头山山系,山体宽而平缓,最高峰海拔2042米;中部为内陆陷落盆地──岱海盆地,岱海镶嵌其中。全县平均海拔1731.5米。山地面积为165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83%;丘陵面积为811.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46%;盆地面积为827.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93%;水域面积为165.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78%;素有“七山一水二分滩”之称。全县耕地95万亩;林地146万亩;草地140万亩;林草覆盖率62.08%,森林覆盖率35.76%,位居全区前列,全市第一。 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全年极端最低气温-34.3℃,极端最高气温39.3℃。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3℃,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0.5℃。 秀美山川:凉城县旅游资源富集,有环岱海遗址群、“塞外天池”岱海湖、二龙什台国家森林公园、温泉度假村、彙祥寺(龙华三会寺)、卧佛山、岱海国际滑雪场、古长城、绥蒙革命纪念园、贺龙革命活动旧址、永兴湖、拓跋珪公园等。风味特产:鸿茅酒、“田也”牌五谷杂粮、“岱海秋红”小苹果、厂汉营莜面、永兴豆腐、油炸糕、山药(马铃薯)等。凉城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 6000 多年前,古人类便在此繁衍生息, 留下了华夏祖先傍海而居的足迹,老虎山、王墓山、园子沟等环岱海遗址群被列为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将这里赞誉为 “ 太阳升起的地方 ”。有文字记载以来,这里就成为草原文明和中原文明水乳交融的沃土。数千年来,在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英贤辈出,俊采星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良将李牧,保国戍边;飞将李广,拒敌阴山;鲜卑拓跋,开北魏基业;木兰从军,展巾帼英姿;康熙巡边,始有马刨神泉;达赖受封,积淀宗教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众多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名流都曾踏上这方热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凉城人民。 凉城县是北方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迄今为止已发现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291处,形成了以老虎山、园子沟和王墓山遗址为代表的环岱海遗址群,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环岱海遗址群及岱海旅游区被评为内蒙古十大历史风景名胜区。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说:“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半坡文化是土房矮屋,而凉城的老虎山、园子沟是高楼大厦,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
凉城县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西汉始置县,名为沃阳,因流经过城的沃水(今弓坝河)而得名。北魏设凉城郡,辖参合、旋鸿二县,始有“凉城”之名。辽置天成、宣德二县。金、元改称宣宁县。清设宁远厅,属朔平府通判管辖。民国元年(1911年),设宁远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宁远”与别省县重名,遂沿用北魏旧名,复称凉城县,属察哈尔特别区管辖,治所设在今永兴镇。1929年划归绥远省,1948年凉城县解放后,迁治所于新堂(今鸿茅镇),先后属和林、集宁专员公署、平地泉行政区管辖,1958年~2004年8月属乌兰察布盟,2004年9月至今属乌兰察布市。环岱海遗址群,以王墓山遗址、老虎山遗址和园子沟遗址为代表,该遗址群反映了距今6000——4300年间北方人类繁衍生息的真实写照,其保存的完整性、学术价值的独特性在国内为数不多,在自治区也仅此一家,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是了解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考古文化序列、聚落形态及文明起源的典型资料。
王墓山遗址
王墓山遗址位于岱海南岸3公里处,经考古专家的鉴定和证实,王墓山遗址属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王墓山遗址分为3处,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台地之上,从中发现房屋遗址20座,其中“两面坡”房屋遗址代表了同时期全国最高建筑水平;发现可鉴定的动物骨骼标本108件,还有部分陶制器皿和各类同时期先进生产工具。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史前时期,岱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家畜饲养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较,处于领先行列,并赞誉其为“人文始祖”。老虎山遗址
老虎山遗址位于凉城县永兴镇北5公里处的老虎山南坡上。整个遗址呈簸箕状,外围是石头垒的城墙,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老虎山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1982年,内蒙古著名考古学家田广金开始组织发掘半地穴房址57座、灰坑17个、墓葬3座,并解剖了石围墙3处。出土了200多件石、骨、陶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遗址中石头垒的城墙、祭祀台、烧制的白灰敷壁、规范的火塘,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凉城已迈入“中国文明”阶段,与其它文化地区相比,处于领先水平。
园子沟遗址
园子沟遗址位于岱海北岸,北依阴山支脉蛮汉山,南临岱海,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1987年,园子沟遗址被列为全国考古新发现,是内蒙古中南部现存的一处最大的新石器晚期遗址。
1987、1988两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郭素新开始组织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共挖掘窑洞式房屋28座,半地穴式房屋43座,出土了数百件珍贵的石制及陶制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至今清晰可见的石灰墙壁。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严文明教授考察后认为:如此数量之多、布局清晰的新石器时期人类居住窑洞遗址的发现,确属罕见,这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地区文明和国家的起源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地契:作为见证我国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历史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及对土地的管理制度,甚至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最为轻盈单薄的纸,承载了中国最为深刻厚重的历史。房契:指房产生意成交后的契据·从清朝康熙到宣统年间的房地产契约,到民国时期的房地产契约、土地存根,房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现在已经用房屋产权证代替。1
民国二十年(1931年)代州窑村地契,现蛮汉镇代州窑村。
绥远省凉城县1954年兰家窑乡代州窑村地契,现蛮汉镇代州窑村。
1
证书是由机关﹑学校﹑团体等发的证明资格或权力的文件。常见的证书有:荣誉证书、资格证书、会员证书、入股证书、党员证、身份证、暂住证、军官证、驾驶证、行车证、通行证、上岗证、出生证、学生证、团员证、转学证、休学证、毕业证、结业证、记者证、采访证等。1
民国十二年(1923)年,察哈尔省凉城县高小校毕业证。1958年凉城县厂汉营小学毕业证
照片是生活的记录载体。它印刻着时代的变化,珍藏着被淡忘的记忆……票据是依据法律按照规定形式制成的并显示有支付金钱义务的凭证和发出或运送货物的证件。属于票据的有:汇票、本票、支票、提单、存单、股票、债券等等。民国十二年(1923年),凉城县财务局畝捐(附加税)收据。
九十年代农村信用社基础股票和经营股票
1
1953年我国宣布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票证,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
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1
岱海渔场简报
沁 园 春
壮美凉城
赵万虎
山水凉城,物景宜人,文化源长。有仙湖波涌,风拂芦香;鸿茅药酒,田也杂粮。峦汉森林,松涛回荡,狍鹿悠闲俊鸟翔。神泉美,拜卧佛虔静,通体灵光。翻开历史端详。巾帼女、木兰争战强。看拓跋贤祖,统一北魏;康熙大帝,临驾封祥。元帅师团,精兵良将,稳定边塞固北疆。辉煌史,引后人奋斗,续写新章。【仙吕·赏花时】
凉 城 美(散套)
刘 宣
北麓南山皆是松,岱海温泉水秀明,物产更丰盈。坡梁种草。田地薯粮耕。〔胜葫芦〕莜面飘香厂汉营,麦黍首金星,豆腐名扬在永兴。贺龙旧址,鸿茅药露,中外早驰名。〔赚煞尾〕看今朝,人文盛。地利人和(紫)气升。书画琴棋扑克请,刀剑拳掌争荣。校园听,朗朗书声。华夏诗词示范行。木兰名胜,拓跋仙境。请君赏景到凉城。
青玉案.百年凉城县
王 珍
文明之地凉城美,大盆地,仙湖缀。惜战乱频繁社会。民穷国危,山川少翠,度日如年累。
太阳升起东方炜。赤县神州换新岁。诸业振兴风光瑞。粮丰草荟,城乡明媚,远近闻名萃。
青玉案·诗绘凉城
雷玉英
新风古韵人陶醉。更浸润、滋花卉。岱海山川文化粹。中青老少,春秋冬夏,细品诗词味。
往昔哪有大楼盖?壮汉打工跑关外。劳作耕牛经日累。今逢盛世,创新科技,共把宏图绘。
七律 写在凉城建县105周年纪念日
徐利珍
凉城百载话风云,美酒盈杯可掸尘。
铁马兵河经日月,征南战北换乾坤。
两山罩绿佛光亮,一水扬波浩气存。
大道纵横除闭塞,归心政策伴良辰。
(新韵)
七律 凉城建县105周年有感
冀军校
已跨期颐变化何?戎戈息罢起弦歌。
新楼遍起景观改,土路油宽车辆梭。
温饱无忧呈脸颊,病贫有助暖心窝。
沧桑县史今逾百,人杰乡灵故事多。
七律.凉城大变迁
蒋忠虎
土路低房简陋城,而今巨变旧无踪。
高楼群起园区美,街道纵横商贾丰。
山水重林佳入画,旅游度假远驰名。
明珠载誉圆新梦,岱海人民康乐中。
凉城巨变
范荣
前朝岱海滩,盐碱圪墩连。
饥饿家常怨,贫穷自顾难。
中央新政好,百姓小康甜。
城镇高楼密,农村美景添。
(新韵)
(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随机编排)
结 束 语
民国三年(1914年),因宁远县与别省县重名,遂沿用北魏旧名(凉城郡),复称“凉城县”。转眼间105年,时间说快不快,说慢不慢,今日凉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本文用百余种实物照片反映凉城百年沧桑历史。一张张小小的票证,一件件不起眼物件等等,都是各时期凉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伴随者,同时也承载着它的历史使命。现虽退出历史舞台,但已成为收藏爱好者的热捧,这也是对地方历史文化很好的保护,也将成为历史的存根和时代的见证。回顾昨日艰辛岁月,展望明朝辉煌未来。回顾过去,百年的艰苦奋斗和坎坷征程才有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展望未来,我们凉城人民不忘初心,携手奋进,共同谱写凉城跨越发展新篇章。最后,感谢刘如江及《岱海诗坛》各位老师支持。因资料有限,再加上编辑水平不高,纰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指正共勉,谢谢!
声明:本内容所有图片均为实物拍摄,属作者个人私藏品,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盗用图片,违者必究!
王建平
2019年8月1日于凉城县瓜豆雨斋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征集各种有关凉城题材的文章
投稿邮箱:nmgwjp2288@163.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