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族服饰受蒙古族和满族影响较大。传统的达斡尔族服饰面料主要是皮革和棉布,这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经济密不可分。由于男子主要从事野外劳作,服装以皮制为主;妇女多负责园田劳动和家务劳动,服装主要为布制。



历史上,男装以皮制为主,皮料因各地皮张来源不同而不一样,多以狍子皮为主要面料,兼有少量狼皮、狐狸皮等。内衣和夏天的衣服用棉布制作。自20世纪初以后,随着棉布的增加和皮料的减少,棉布服装日益普遍,皮衣逐渐减少。



解读民族文化的艺术珍品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对民族历史文化和手工艺制作传承,主要依靠口述及家族式手把手传承。作为生产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达斡尔族服饰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模式化特点,这也就反映出达斡尔族人民在各个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这也使达斡尔族传统服饰从单一的生活必需品,上升到解读达斡尔族民族文化非常珍贵的艺术珍品高度。



达斡尔族男子多穿长袍衣服,因季节而又有不同,男式单服左右开衩,扎腰带。达斡尔族成年男子必系腰带(皮的或布的),用蓝色或黑色的布做腰带的较多,也有用其他颜色的。扎腰带时,束腰后将腰带的两头掖在腰后,露出约30厘米长。腰带上佩挂烟具、烟荷包、火镰等饰物。在参加典礼或集会时,如不系腰带,即被认为是不讲礼貌的人。


达斡尔族女装以棉布为主要面料,夏季穿单长袍和单布裤,冬季穿棉袍、小棉袄和棉裤,颜色以蓝色或黑色为主。除日常的棉服外,富有者还备置绸缎料长袍、上衣,供参加各种典礼时穿用。绸缎服装的花色,依年龄不同而花素有别。老年长袍以蓝、灰色为多,外套黑缎上衣或过膝的外罩衣。年轻女子的绸缎服装颜色鲜艳,并镶以不同颜色的边,做工讲究,美观大方。女服不开衩,不扎腰带。随着时代发展,达斡尔族服装除了一些老年人穿袍子外,大多数人,尤其是中青年、少年都穿当今流行的服装,只有在节庆时才穿民族服装。


达斡尔族服饰的工艺图案也有自己的特点。这类图案题材广泛,有树木花草、动物昆虫、山河建筑、云卷纹样、吉祥图案,还有抽象图案,广泛运用于日常服饰佩饰中,如服装、靴袜、头饰、烟荷包等。达斡尔族服饰的镶边工艺有绲边、绦饰、单宽沿边儿。


达斡尔族的刺绣纹样也具有和谐美。在刺绣纹样的运用中,其在简繁对比上处理得较为恰当。例如,达斡尔族服饰,大面积的底色与复杂且极具装饰性的刺绣纹样搭配在一起,再加上简单的绲边和盘扣,袖口领口点缀小面积的几何图案,整体表现大方精美,设计感较强。


以市场化的运作保护创新

孟丽出生在传统的达斡尔族大家庭,四世同堂,爷爷奶奶都擅长民族手艺。一次因为工作原因,她接到鄂温克旗宣传部下派的任务——给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邢莉做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翻译和生活秘书。7天时间里,她们吃住在传承人家里,采集了15位传承人的资料,受访者平均年龄75岁,年长者92岁。“这些老人是活态传承的宝库,他们的口述史对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如果不抓紧记录抢救,这些财富就会灭绝。”邢莉老师的这番话触动了孟丽的心。采访过程中,92岁的特木日老人对孟丽的触动最大,特木日在身患癌症、年岁大身体弱的情况下,积极配合采访,并且他对达斡尔族文化流失的担忧和自身技艺能够得到传承的强烈希冀,使孟丽萌生了抢救和挖掘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想法。



在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后,孟丽认为想要让达斡尔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需要走市场化道路。2007年11月,她投入自己全部积蓄建立起伊兰工作室,利用业余时间走访达斡尔族老人和民间艺人掌握大量的宝贵资料,并边抢救边开展传习活动,组织召开达斡尔族民间非遗保护研讨会、达斡尔族文化艺术研讨会等。截至目前,她培养了达斡尔族服饰、达斡尔族刺绣、哈尼卡3个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共计11名。


不负传承使命,终得硕果丰盈。伊兰工作室在2009年、2010年中国达斡尔服饰大赛上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得呼伦贝尔市“赛罕杯”妇女手工艺大赛金奖,在中国第四届非遗博览会上荣获三等奖。并被命名为呼伦贝尔市妇女创业基地、女大学生创业基地。2020年被评为呼伦贝尔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搭建与时俱进的传承平台


伊兰工作室更像一个平台,通过举办语言竞赛,创编民俗剧、小品、童话剧吸引青少年参与民族文化保护;假期为研究生、大学生、青少年搭建民间文化交流学习的平台;拍摄民俗剧、建立非遗数据库资料,《阿聂》《达斡尔人采昆米勒的一天》《哈尼卡》《达斡尔族冲克木勒伊勒嘎技艺》《达斡尔服饰制作技艺》等视频,留下了宝贵的数据资料。成立以来,组织承办6届“鄂温克旗霍乌都日新春晚会”;举办“北方部落文化艺术节”“北方部落非遗年货节”、古城“海拉尔文化旅游节”。连续两届助力大学生春晚;积极参加国家和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级非遗展和草原文化展等活动,现已凝聚青少年手工爱好者、志愿者50余人。



2014年3月,因业务拓展需要,孟丽在伊兰工作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呼伦贝尔吉祥伊兰民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和鄂温克旗文化艺术中心,利用积淀的民俗和图案纹饰资料开发了具有特色的北方部落手工艺品牌;用呼伦贝尔的传说故事开发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呼伦姑娘和贝尔小子文化创意产品。


2015年、2016年分别和齐齐哈尔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签订了教学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其间,接待湖南大学研学考察团、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民俗调研团等,共接待游学实训大学生、研究生350多名。


2020年,创办北方部落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截至目前,先后培养师资6人,承担职业技能、新型牧民培训等,共培训学员400多人次。孟丽认为,非遗在传承上要创新,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发展,走社会传承、教育传承的路子。北方部落现在有专门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传播平台,活跃粉丝达数千人,利用微信群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联系着民族服饰爱好者。


自2013年以来,孟丽每年利用两三个月时间录制完善民族服饰、图案纹饰、刺绣等数据库资料,记录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档案,为达斡尔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储备影像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也需要民间各方面力量的不断凝聚,我市广大非遗保护工作者及非遗传承人都在为此而努力。


非遗项目名片


达斡尔族服饰



达斡尔族服饰以袍式为主。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等皮。除皮制服装外,达斡尔族还穿布制的袍子和裤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时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妇女早期着皮衣,清朝以后以布衣为主。服装的颜色多为蓝、黑、灰,老年妇女还喜欢在长袍外套上坎肩。达斡尔族妇女擅于手工刺绣,服饰、鞋、荷包等多绣着各种花纹及图案。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


达斡尔族服饰同其民族悠久的历史、交通经济、传统饮食、民族节日、婚丧嫁娶、美德礼仪、宗教文化、民族建筑以及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达斡尔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其文化艺术和精神内涵。


2014年,达斡尔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人物名片



孟丽,女,达斡尔族,1963年11月出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非遗保护协会职教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呼伦贝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温克旗达斡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鄂温克旗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达斡尔族服饰呼伦贝尔市级传承人,现从事民族服饰传承和民俗文化及非遗传承模式的探索合作研究。


自2013年以来,每年利用两三个月时间录制完善民族服饰、图案纹饰、刺绣等数据库资料,记录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档案,为达斡尔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储备影像资料。在传承过程中通过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将抢救的数据资料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非遗衍生品、文化创意产品、研学课程;推进非遗走进社区、学校,探索出一条非遗通过教育传承的模式。创作设计的达斡尔族服饰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呼伦贝尔市级、鄂温克旗级奖项。其中,补绣包在2016年获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非遗衍生品三等奖。2020年创建北方部落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官方微信
编辑:王莹
监审:刘贺楠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微信公众号
REVIEW
往期
回顾

1

@所有人 11月,呼伦贝尔全面开启银冬模式,超强玩雪指南来喽!


2、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新动能——我市积极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3、呼伦贝尔的滑雪场,你都打卡过了吗?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