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荐 语

蒙古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制或使用过许多文字。1204年,铁木真命塔塔统阿创制蒙古文字,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后蒙古人便开始普遍使用畏兀字母以书写蒙古语,学界称其为回鹘体蒙古文,或畏兀儿蒙古文 (Uyghurjin bichig)。1269年,忽必烈汗颁布并施行“蒙古新字”,由国师八思巴依据古藏文字母创制,故亦称八思巴文 (dörvöljin bichig)。但因蒙古人仍喜用回鹘体蒙古字母,其推广受到阻力,八思巴文最终仅应用于官方文件以及转写其他文字。1648年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高僧札雅班第达(那木海札木苏)分析蒙古文字的标音,改良畏兀儿蒙古文,造新体字“托忒文”(Todo bichig),意为“明了文字”,但因其改良是以卫拉特方言为基础,未能推广至其他地区。蒙古人民共和国自1946年后转用以斯拉夫语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俗称“西里尔文” (Kirilbichig)。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则仍使用畏兀儿蒙古文。
十六世纪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广译遍传佛经,为表示藏、梵语音,开始另造变体字母。1587年,喀喇沁蒙古翻译者阿尤希固什修改旧有字体,自创阿里嘎里文 (Ali-gali),以便藏经的转写与记录。1686年,喀尔喀蒙古尊者一世哲布尊丹巴(扎那巴扎尔)仿造藏文梵字,创造索永布文 (Soyombo),表达藏、梵语,以及蒙古语的语音,但因其书写不便,罕用于社会。1905年由布里亚特蒙古喇嘛阿旺多吉(德尔智)创制瓦金达拉文字 (Vagindra)。这种文字主要反映布里亚特方言,用于寺庙宗教领域,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阻碍了其推广。
在众多的文字中,畏兀儿蒙古文是生命力最长的蒙古文字,并且是世界上仅有的仍在广泛使用中的竖写体文字。蒙古文字垂直连续的书写,从上到下、从左向右的阅读风格,也为其字体设计增加了许多难度。蒙古族设计师天格思(Tengis Khasbagana)即为畏兀儿蒙古文字体设计师。他设计了 AmiduAlban 等多款蒙古文字体;其为星巴克咖啡设计的蒙古文字标曾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嘉 宾 采 访



视频采访



字体为什么需要设计?


其实,我们平时在阅读的时候,不是在读一个单词,而是快速地看它的轮廓。我们通过长期的练习,看一眼这个单词的轮廓,就知道它,就能快速阅读嘛,其实是在做一个单词轮廓。实际上这些设计师也是在做这个事情。有点像交响乐的指挥家吧,你得把 这些角色都安排在一个好的地方。所以说一个高质量的字体,会把这些编排得特别好。



字体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字体读起来是怎么样的?这涉及字体设计里边的一个东西,叫做可读性。有两个东西,一个叫可读性,一个叫易认性。蒙古字体没有经历过一个从古至今的风格演变,所以说一下子设计出比较现代的风格,可能会让阅读者感到比较陌生,没有安全感。这需要设计师把握一定的火候,太激进了不行;太保守了,就等于没有往前走一步。所以这个还得多试试看。





蒙文字体设计过程,他和其他语言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


蒙古文字跟其他文字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是它的重心。不知道你们网上看没看过一个图?就是把一个美女的照片倒过来,发在一个社交网络上。我们第一眼看着没什么毛病,但是把那个照片倒过来之后,就发现她的眼睛是倒着的。所以我们看东西的重心特别重要。这是其他所有文字都没有的这个东西。一个文字一旦纵向写,就特别害怕被这种地心引力拉长,所以我们需要把文字做得结实一点,就是紧凑一些。要么是弯腰,要么是往后仰起来这样的,你要选一种。这在其他文字里不太有吧?可能也有,但是不会这么频繁。比如说小写的 a ,尤其是那个双层的小写的 a,在有的字体里是前倾的,有些里面那个 a 的开口则比较大,就是比较厚。就这些重心的问题比较难,而且这个重心的问题跟其它文字的节奏也会有冲突。就比如说我们蒙古文写的时候腰是粗的嘛;我们之前念书时学的的文字全是粗腰,牙是三角形的。所以说无衬线怎么说也得继承一点这种感觉,无衬线蒙古字体的也得是腰要粗一丢丢。但是,这个刚好跟拉丁字是相反的状态。


(两种字体重心不同的设计)


(常见蒙古文字体)


当您发现国外人在设计蒙古文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触动?


首先是日本人在做这个东西。这也是他们的一个特点吧,就是说自己不是母语者,也可以硬着头皮做别人民族的文字。他们有这个自信,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他们最显著的一个切入点是研究怎么写字,从写字的这个行为里边找出一定的逻辑,把它又转化成了一个设计逻辑。所以说他的那个字体人文感还是比较强的。就是说一个手写的韵律体现的比较多,有点像我们这边的hawang体,但是又不完全一样。它是一个西方视角下的一种毛笔贴吧,他们管那个叫 brush type ,就是刷子写出来的那种。

 

(日本字体设计师大曲都市Marco蒙古文字体)




您设计的不同的蒙文字体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Amidu那个字体的腰线是弯的,就是无衬线字体。蒙古文可以是这样的:有一个直直的腰线,但那个字体是弯的。比如说写一个肚子,它是这样弯的,然后写一个长牙,回来的时候也是弯的,就是弯的时候它可能更多一层人文感吧。它有点在模仿用手写的一个笔画的韵律,把这种韵律用在了无衬线字体上。不过它的设计难点也就在这里:那两个弯腰互相衔接的时候会出很多问题。至于Alban字体,我就是想做一个默认的,就是常规版的一个字体,人们想到黑体是什么样,就应该是那样。我想做一个这样的字体,所以这个字体的名字叫Alban (常规字)。这个字体只有粗细两个两种,一个 regular 和一个 bold,就是一个常规和一个稍微粗一点的。我刚刚完成的字体含有丰富的粗细之分,是Alban的升级版。


(Amidu 字体)‍


(Alban 字体)



字体设计师最渴望的除了灵感还有什么吗?


其实也没什么创作灵感,就是硬着头皮做吧。就是一直做做做,边做边修改,有时候可能进步,有时候可能后退。进步就比较幸运了啊。然后从中找出一个规律来吧;找规律这个说法可能比那个有灵感更准确一些。就是在比较多的粗细划分中找到规律,从一个头发那么细的一个版本,到一个极粗的版本之间的一个范围,动态范围比较大。有时候会做梦,尤其是工作量大的时候。晚上睡觉还是那些东西,梦到不停地在用鼠标做东西,那个鼠标,那个锚点的数据啊什么的。


 (天格思为杭盖乐队专辑设计的蒙古文字体)


为什么很少人做蒙文字体设计?


首先,字体是一个特别不显眼的东西,它不能让用户发现这是设计过的东西。像中文字体这种东西,最多是让人觉得它是电脑里自带的这么一个东西。我就说这种不起眼的东西,对比较有激情的设计师没有什么吸引力。其次是像蒙古字体,它本身没有什么可以系统性地学的一个环境,这是一个障碍。把西方的字体设计理念转化成自己文字的东西,转化之后还得奏效,是不是奏效这还得赌一把,这又是一层障碍。然后就是操作层面的好多有难度的东西,它门槛还是比较高的。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还有很多历史遗留的东西,像我们原来用的早期的老电脑里的历史遗留。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汉字,原来是一个1000×1000的方格子(grid) 里边去画,还有2048这种格式,或者说你可以随便定一个格式到底是多少。现在这些东西对设计师来说是一头雾水,就特别莫名其妙。像我们蒙古语,也有很多历史遗留造成的一些奇怪的东西。像那个后置介词,in, un, u,前面得有一个特别的空格,它才能保证那个in是那个长牙的in,un则是不带冠的。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今天我们对空格的定义不太一样,空格会留在上一行。比如说 mongol un(蒙古的)这个单词,你要是为了缩短那个文字框,把mongol un留在上一行,就得把那个空格留在旧的一行。如果把空格变成一个断行点,后面的un就不能保证正常变形,它就带上冠,读音也变成on,意思变成“年份”了。像这些问题,当时的技术标准跟今天已经不一样了。








您曾评价自己是非设计师,非艺术家?


我是在推广语言,语言是这里边最强有力的一个养分。语言发展起来的话,大家都好了,才可以谈其他的一些事情,设计啊竞争啊,商业化这些东西。不管怎么样,首先得需要一个好的语言底色才可以做其他事情。




如何形容您眼中的游牧生活?


我觉得今天想来游牧文化应该用蒙古语的不屑于 (ültoomsorloh)这个词表述,即对很多事情是不屑于的。比如说来个沙尘暴,说来了一场灾难,都不屑于的时候,也代表我们是坚强,是强悍的。现在是语言环境在紧缩的一个状态,现在的人也变得特别脆弱,所以说这个不屑于也代表着一种不玻璃心的状态吧,就是游牧,游牧人都是不玻璃心。我觉得这是从内心层面的理解。游牧文化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逐水草,也不只是某种生产方式。我觉得这个是更有趣的一点。




后期/采访/排版:额日乐勤工作室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