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随着草原文化的变迁,其过年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依旧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从腊月十五开始,人们就会准备很多的美食来迎接春节。春节蒙语叫“查干萨日”,意为“白月”。春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传说与洁白的奶食有关,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所以置办年货,自然少不了奶食品。蒙古族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最崇尚白色。春节时除了互敬洁白的哈达之外,古时候也会把蒙古包顶和服装也换成白色的。到了现代,大家都换成了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漂漂亮亮地过年。祭火节是春节的前奏,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祭火。据说在古代,有一些部落因为长途迁徙、跋涉推迟一天到达目的地而延误了祭火日子,便形成了腊月二十四祭火的习惯。 祭火节这天,蒙古族人把阿木苏(奶油粥)、酒、点心、茶叶、干红枣这些好吃的摆放在挂风马旗的台子上,清理火台点燃圣火(如果不清理干净,火神大人会生气),然后把羊胸骨等食品摆放好以便祭祀,磕头祭拜,三天三夜不熄灭。除此以外,在新年来临前还要尽量送还借来的钱物,忌讳把债务带入新年。祭过火后,在整个春节期间不再借贷。 同汉族人民春节时候的习俗一样,蒙古族也会在每年的“白节”上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迎接新春的到来。每逢春节,全家人都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共贺新春。蒙古族帽子被视为蒙古族服饰之首。“两人行走长者为大,一人行走帽子为大”这句蒙古族谚语也充分体现了帽子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没有戴帽子被视为衣着不完整,因此懂礼节的蒙古人在庄重的场合中都会戴上庄重的帽子。蒙古族冬季的帽子种类繁多,最初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缝制而成,随后出现棉、麻、丝等面料,帽子的形式便丰富起来。蒙古族各部帽子虽然有着各自的个性和特点,但大体相同。从样式可分为:“鹰”帽、圆顶立檐帽、尖顶立檐帽、风雪帽、陶尔其克帽、头巾等。从缝制的材料可分为:皮帽、毡帽、布帽、羔皮帽、狐皮帽、貂皮帽等等。“鹰”帽是蒙古族最悠久的传统帽子,样式像栖鹰而得名,是结合皮毛缝制的冬帽。“鹰”帽有尖顶和圆顶之分。“鹰”帽的由来与蒙古族有些部落将海东青鸟视为图腾有关。除夕这一夜灯火通明,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岁到午夜的习惯。除夕是闭合之日,也是团圆之日。除夕的前一天,蒙古族人会打扫好房间并用香草薰一遍。除夕之夜,一家老少在蒙古包里喝着奶茶、马奶酒,吃着羊头、手把肉、奶制品、饺子、馅饼。把酒杯高高举起,祝父亲、母亲身体健康,祝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屋内浓浓的茶,浓浓的酒,洋溢着浓浓的情,一直热闹到大年初一凌晨。 值得一提的是五畜也要过年,蒙古族牧民称马、牛、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除夕夜必须点清牲畜数量,也不能让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初一早晨,长者把鲜奶和黄油抹在领头羊头上,保佑人畜兴旺、生活美满。不能对牲畜大声吼叫,更不能打牲畜,晚上牲畜们回来时,主人手端鲜奶,念着祝福迎接。 (呼日 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蒙语中心播音员)来源:林海日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