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蒙古族与达斡尔族先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联系,同时又是有明显区别的不同民族。对于它们之间的文化不进行深入研究,就容易将其文化混同起来。所谓“契丹和蒙古同系”,达斡尔族”,同属东胡系统。这是近年实际上是“源于契丹,语言系属蒙古以来,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从达斡尔族、蒙古族语言之史源、分布词汇关系以及达斡尔族使用蒙古语情况等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分析与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一)三个语言区的形成。达斡尔语与蒙古语之间的关系,是近,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年史学界、语言学界研究达斡尔族族源时主张达斡尔族来源于蒙古一说的重要依据。



1945年,在达斡尔族作家何维忠所著《达古尔蒙古嫩流志》一书中,他曾经具体分析达斡尔语与蒙古语的亲缘关系。指出:“达斡尔族之语言与《元朝秘史》之语,实相吻合。”所谓《元朝秘史》中的语言,系指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语,足见其根基、渊源之深远。同时,他又对各地达斡尔族语言中,有关13世纪时代蒙古语遗存和演变等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将达斡尔族语言现存状况,按照蒙古语保留成分多少,分作三个系。他认为第一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达斡尔族语言,这种语言特点是“多保留古代十三世纪蒙古语”中,同瑷珲、呼兰等地达斡尔族语言“音调均相同”,语音特点是“音节短、快,且清楚”。


第二种是海拉尔地区达斡尔族语,这里的语言特点是,已经多半“脱去十三世纪蒙古语字头之‘哈’音”等。它是达斡尔族语,掺进巴尔虎蒙古语调,变成具有以“迟缓”为特点的“特殊的语言”。作者称这种语言为“海拉尔蒙古语”,或者称作“达斡尔蒙古语”。第三种是布特哈蒙古语。作者认为这种语言受鄂温克族语言影响比较大。在布特哈中心地区的达斡尔族语言,更“近似索伦语言调,连接拉长声;在讷莫尔地区的达斡尔族语,更多地脱离古“哈”音字头,其“调硬且重”;在嫩江流域地区的达斡尔族语,吸收鄂温克语成分较多,但本民族“古音声尚能保持”,如此等等。



从何维忠先生的详尽分析中不难看出,13纪达斡尔族语言,虽然来自契丹,但是“系属蒙古”,截止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以瑷珲、呼兰地区的达斡尔语为代表性的语言;布特哈和嫩江流域的达斡尔语,只是认同和接受满一通古斯语族影响而形成达斡尔语言区;从三个语言区形成情况可知,这是在达斡尔族自清朝初年,由黑龙江北南迁后的三百年间,在民族杂居中逐渐形成;如果追溯到黑龙江北时期的达斡尔语言,必不差于瑷珲等地达斡尔族语,更接近于13世纪的本民族语言。足见,在13世纪以前,达斡尔族语更接近于蒙古语。两个民族在语言方面的亲缘关系,十分明显。


(二)早年接受蒙古语影响。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即使达斡尔族远居黑龙江北时,与蒙古族的关系并没有中断。我们不妨举个事例加以印证。早在明朝洪熙年间(1425),蒙古科尔沁部迁住嫩江流域,北与达斡尔族隔江相望,或处以近邻。据清朝乾隆年间汉译本《蒙古源流》卷六记载,“图门台吉,遂称为扎萨克图汗(1558—1592)共致大国(明朝),统治太平,由朱尔齐特、额里克特、达奇鄂尔(达斡尔)三部落,取其供赋,俾大众安戢”。足见,明朝时的扎萨克图汗,曾经通过科尔沁部,向黑龙江北居住的达斡尔等各部,征收赋税。对此民族学家史禄国曾经断言,达斡尔族“可能是在蒙古血统的客(科)尔沁人的统治下”,已经由“直接的混血和文化上的同化,而蒙古化了”。



换句话说,达斡尔族居住在黑龙江北时,与蒙古族的关系仍然保持着。由于通古斯文化影响,在黑龙江北“讲的是一种蒙古方言,同十三世纪的蒙古语,有若干类似之处”。事实证明,两个民族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亦十分显然。为深入研究达斡尔语与蒙古语之间差异,数十年以来有诸多中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其研究结果,两种语言的关系已经比较明晰。伪满时代,达斡尔族学者钦同普称:“今考达斡尔语,其与蒙古语适合者十(之)八、九。”著名达斡尔族学者卜林先生具体指出“达语、蒙语在游猎、游牧生活、生活对象、生产具、自然现象、原始宗教信仰、婚葬、血族称呼等方面的名词、动词、数词、代词的相同量占60%以上,再加上变音相似语,几乎占80%”。



美国学者杰纳科夫认为,达斡尔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支,70%以上的达斡尔词有蒙古词根。主要有布特哈、齐齐哈尔及海拉尔方言”。达斡尔族学者巴达荣嘎,根据1955—1956年的民族调查材料统计结果是:“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有50%相近、相同之处。”并详细地分析达斡尔语词中,其他民族语词的成分和比例。从2000个达斡尔语词中,求得的比例是:与蒙古语相近或相同的有856个,占总数的42.8%;与汉语词相同或相近的有178个,占总数的8.9%;与满语词相同,或相近的有30个,占总数的1.5%;与鄂温克语相同,或相近的有7个,占总数的0.35%;与俄罗斯语相同或相近的6个,占总数的0.3%。


从上述一系列的具体比例关系中不难看出,达斡尔语族确系属于蒙古语支,两族在古代游牧时代,词汇相同或相似的比例最高。与蒙古语词根相同或相似的竟达70%以上。只是进入农业比较发达的时代,词汇的相同或相似率,才下降到35%左右。三、自行推动学习蒙古语清朝末年,特别是民国年间,有诸多达斡尔族有识之士,为振兴本民族事业,却又深感本民族不甚强大,诸多事情办起来力不从心,而常常打着蒙古族旗号,借以自壮,使令子弟进入国内外高等学府。有的著书立说,力求与蒙古族认同。从而在国内掀起学习蒙古文化热麦族潮,一个时期各种公立学堂,纷纷设立进一步加强与蒙古族关系。



最早建立的学堂是1932年,在海拉尔南屯设立“索伦旗”唯一的完全小学校。在校学生中,达斡尔族学最多,占全校学生的75.6%各科教学都“用蒙文教材”,汉文课程每周只有三小时。民国六年(1917)以前的官学教育,都以满、蒙文为主。民国八年(1919)以后,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呼伦贝尔蒙旗中学,虽然改“以汉文为主”进行教学,但蒙文和汉文课程从未间断。蒙古语在达斡尔族中,大有普及倾向。如民国初年,呼兰地区托公屯、那勒布勒屯、新屯、乌兰各勒屯等,住有达斡尔族何氏、段氏、杜氏等,共计40户,200余口人,他们都“未忘”自己的民族语言。


但是在对外交往中,都由达斡尔族语言“完全转成郭尔罗斯蒙古语”像这种情况,在达斡尔族聚居区比比皆是。在海拉尔地区的达斡尔族,由于长期与巴尔虎蒙古人生活在一起,加上蒙文的普及教育,形成的语言被称为“达斡尔蒙古语”。在维季姆河两岸地带,住着布里亚特人和达斡尔人,他们都“操布里亚特语”。”。居住在锡林郭勒盟的达斡尔人,“大部分通用的是蒙文、蒙语”。或称达斡尔人“操半蒙古语和半通古斯语,其中蒙古语占主导地位”。由于达斡尔族上层知识分子,积极推行蒙古语文,不仅在达斡尔族民族语言方面,而且在文字书写方面,亦多用蒙古文字。像墓志、石刻等都使用蒙古文。



在呼伦贝尔范恰布家族的公墓,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从上述事实中不难看出,达斡尔语同蒙古语自古以来就有亲缘关系,属于“蒙古语支”。尽管在与邻近各族长期生活、文化相互认同和交融发展中,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满一通古斯语支、汉语、俄罗斯、哈萨克等各族语言文化,形成若干个民族语言区,但从语言内涵说,仍然不失与蒙古语的亲密关系。当然,这样说并不否定达斡尔族语言的独立性。


转自:近代史上著名故事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