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库连是我国达斡尔族唯一古老、原始、铁制的口簧乐器。它流行于我国东北各少数民族之中。鄂温克和鄂伦春族称其为“代朋努克”或“天恩共”; 赫哲族称其为“木库力克”;蒙古族称其为“啊敏,胡儿”、“贺勒,胡儿”;蒙古国有些地方称其为“特木尔,胡儿”。
木库连与盒
最近,木库连不断出现在专业和业余演出活动中,如内蒙古歌舞团保留节目《圣主成吉思汗》中的歌曲就是用“阿敏、胡儿”伴奏的。据《中国音乐词典》记录,我国西南的拉枯、低、傈僳、哈尼、彝、景颇、羌、纳西、傣等民族,中南的苗、瑶等族,西北的柯尔克孜、回、撒拉、藏、锡伯等族都有这种乐器。由于流行地区及民族的不同,木库连这种乐器的名称也各不相同。有的称之为“口胡”、“口簧”也有的称之为“口琴”、“响蔑”。哈萨克族也有这种乐器,他们称之为“柯不兹”。由此可证,木库连这种乐器流传很广。据莫尔吉胡先生在《木库连遐想》一文的论述中称,“木库连”是聚集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的民间乐器,是用铁制作、衔口中演奏。并介绍了日本北海道的土著居民阿伊努人的唯一民间乐器也是衔在口里演奏的,叫“木库力”。据《世本》载:“女锅作簧”;东汉时刘熙所著《释名释乐器》载有“簧……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又据有关专家巴音吉日嘎拉论述:蒙古国挖掘的匈奴古墓中就出现过骨制的雕刻花纹“口簧”,贺勒、胡儿总长12.scm,宽1.4cm,簧长9.7cm,厚4mm,现展于蒙古博物馆内。可见此乐器历史久远。达斡尔族铁制的木库连在历史文献中所见甚少,追溯其历史渊源,可能与我国北方的契丹族有一定的联系。在北魏以及隋唐至北宋初年,即公元378年~1125年之间,我国北方就有契丹这个民族,建立过辽国,后被金所灭。据日本学者爱宕松男所著、邢复礼先生(蒙名锡里居泰)所译《契丹古代史研究》第五章引证,契丹建制中设有易术部。“……置昌术石烈,易术铁也。以冶于海滨,柳湿河,三默古斯,手山。圣宗(可汗年号)以户口蕃息,置部属东京都(辽之陪都,今辽宁省辽阳市)门署司”。达斡尔族人直到今天还在叫铁为“易术”。易术部是制作铁器农具和钢刀的人。从历史的角度看,契丹易术部制造铁制木库连的说法迄今还没有充分的依据。铸造刀剑的人们,制作铁制的木库连,再顺手不过了。《契丹国志》、《辽史·乐志》中的契丹乐考中,对胡茄、竿案等北方古老的乐器都有记载,惟独对木库连这种乐器无正式记录。说明穆库连没有被收纳为宫廷《雅乐》、《大乐》和《散乐》之中。当时契丹宫廷大量运用了唐朝礼乐,而唐朝礼乐中的一部分是从《西凉》音乐中借鉴而来的,在《西凉》乐中也没有见到木库连的踪迹,或许因此它的音量弱小而一直流落于民间。
2001年11月2日,《内蒙古周报》蒙文版刊登的《契丹族哪里去了?》一文提到:199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从契丹古墓中提取DNA进行检测,最后确认在北方各民族中达斡尔族和古代契丹人有血缘关系。由此可以设想,达斡尔族所珍爱的木库连己有1300~1600多年的历史,很可能是从青铜文化发展为冶炼钢铁时期就己经产生了的乐器。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木库连用铜、铁、银等金属制作,其形状如钳,也有方形的,如图:
其外圈一般用铁制,中部连着钢制的簧片,簧舌的尖端弯曲突出,拨动簧片使之振动。木库连不属于吹奏乐器,演奏时用左手执口弦,由口唇衔咬着外框,右手拨弹簧舌尖的颈端,以气振颤发音,以牙龋、口腔和舌头的变动控制音。它的音量微弱,亦用于自娱。在达斡尔族内女性演奏的比男性多,并多用于青年男女表达爱情或“斡特西”(神职,地位仅次于萨满的女巫医)的祭祀活动。达斡尔族的许多部落、氏族(莫昆)各有一个祖宗神叫霍卓日和巴日肯。每到年关节日,家族都要搞些祭祀活动,表达衰思,祈求保佑。此时弹奏木库连,吟唱“乌春”(达斡尔族的说唱形式,合仄压韵有简单的旋律,颤音的幅度较大,民族风格很浓),歌唱祖先文治武功,祝福天神(腾格日、巴日肯)风调雨顺。
从理论上讲,口弦音域较窄,单簧的口弦“木库连”一般音域在五度左右,弹奏技巧娴熟的可至八度。据老人讲,20世纪初有个名叫“博约”的达斡尔族老人可以奏到九度和十度以上。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制作木库连的原料有所不同,在南方主要以竹子为原料。演奏技法也有差异,但发出的音色是类似的,所追求的韵味和意境是相同的。20世纪初,木库连在达斡尔族中相当流行。“乌春”的表演者在聚会时一般都弹奏木库连,跳“阿很叹”、“鲁日戈叹”舞。据年长的木库连演奏者说,1953年,内蒙古地区举办过一次木库连演奏汇演,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木库连这种古老的乐器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许多事物在我们面前老去了,消逝了。可是我想,许多己经是事过境迁的事物,最后会显得鲜活有力和永恒,如果有永恒的话。”(俄国作曲家李姆斯基·柯萨柯夫)
来源:鄂温克旗彩虹之家
- 上一篇: 【历史文化】从归绥到呼和浩特,地名变迁背后的历史风云!
- 下一篇: 【历史文化】鄂尔多斯地名探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