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中有关马的词语非常丰富,其中与马相关的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千百年来,马谚语在草原上口口相传,持久沿用,反映着草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心理、审美等。马谚语的产生和运用,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使语言的内涵和意境赋予了文化的特征和时代的烙印。进一步保护传承蒙古族马谚语,对深入研究蒙古马文化、蒙古族民间文学艺术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者

  

蒙古族谚语:丈夫友好妻子才谦和,主人友好马才温顺。

  

初夏在广袤的克什克腾草原,年近八旬的朝克图老人望着飞奔而过的铁蹄马,脱口而出:“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白岔的铁蹄马。”铁蹄马是蒙古马的一种,因蹄质坚硬而得名。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对儿孙们说一些马谚语,引出朴素至臻的道理,如“马走千里路也忘不掉家乡。”“骏马虽快,甩不掉影子。”“宁可从马上下来,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丈夫友好妻子才谦和,主人友好马才温顺。”“好马走路平稳,好人说话坚定。”马谚语在草原上口口相传,其通俗易懂、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浓郁的草原韵味。

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民间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内蒙古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宝藏,蒙古族谚语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蒙古族在马背上驮着两件宝,一头是民歌,另一头是谚语。


“谚语是一个民族的回想与记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民族不断创作谚语,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之一。蒙古族谚语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美丑善恶、智慧愚昧、持家经营、恋爱婚姻、交友和待人接物、言语谈吐等方面的内容。有些谚语教诲人们做好每一件事,引导年轻人积极向上,勇于挑战自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那仁毕力格说。

  

在蒙古族谚语中,马与褒义对象比拟,如“吃炒米香,骑蒙古马快。”“好马从驹起,好人从幼始。”“好马是牧人的宝贝,好犬是猎人的宝贝。”“好马一鞭,好汉一言。”“好马在力气,好汉在志气。”“好马不在鞍,好貌不在衣。”这样的谚语数不胜数,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蒙古族把与马朝夕相处的经验体会凝练成生动形象、含义深刻的谚语,包括有关骏马、马匹、马具、马的毛色、马的功用、马的性情、马的驯养等,体现了蒙古民族的语言特色。”那仁毕力格说。

  

骏马,为良马,是跑得快的好马。蒙古族谚语以骏马的优良品质来阐述道理,蕴含着蒙古族对骏马的赞赏,如“草原上好养千里马,高山上好长万年松。”“黄金从沙里淘,骏马从马群里挑。”“骏马是勇士的翅膀。”“人的好在于真诚,骏马的好在于速度。”“骏马的能力在于力量,人的力量在于意志。”等等。此外,以骏马赞美男儿的谚语非常多,如“男儿的意志强,骏马的蹄子硬。” “男儿要有事业,骏马要有脚力。”等等。

  

蒙古族谚语中对马群的描述,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牧人对客观事物朴素的认识。如“马群为草原点缀,野兽为高山点缀。”“留恋酒宴,不如去放牧。”“蒿草茂盛的草原马群肥壮,碱性草甸的牧场羊群肥壮。”“放过马群的人,不怕儿马发怒。”“领头的马不慌,马群则不乱。”“要按马群多少打呼哨,要按被子大小伸腿脚。”


“在蒙古语中,对马的毛色的区分非常细致。在蒙古族谚语中出现较多的是白色、土白色、斑白色的马,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特点。”那仁毕力格说。


蒙古族谚语:白马之奶,包治百病。

  

马具包括马鞍、马镫、马笼头、绊绳、马衔子、马嚼子、缰绳、马鞭、套马杆等。“马笼头产生于人们开始驯养马的时代。马嚼子的产生意味着草原游牧民族‘马背生涯’的开始。马鞍的发明早于马镫。有关马具的谚语极富哲理性,如‘马的美不在于马鞍,人的美不在于服装。’‘没有笼头的马,一天也不入圈。’‘套马,杆子长为好,拴马,缰绳短为妙。’‘马鞍和嚼子是骏马的装饰,耳环和饰品是女人的点缀。’‘没有目标的人,没有缰绳的马。’等等。”那仁毕力格介绍说。

  

被誉为“马背民族”的蒙古族,千百年来,以马代步,骑马放牧、迁徙,因此,蒙古马在生产生活中的骑乘功能,在蒙古族谚语中得到体现,如“在遥远的旅程中以骏马为贵,在艰苦的创业时以意志为贵。”“路途遥远要爱护马,粮食稀少时要珍惜。”“人的意志不会消磨,马的腿不会疲乏。”等等。



蒙古族谚语:骑马爱马,日行千里。 


“马是一种具有英雄气概的动物,蒙古族将马的性情特点融入谚语中,阐释深刻的道理。如‘放马三年知马性。’‘孩子贪玩忘吃饭,马儿合群忘伙伴。’‘头马不惊,马群不乱。’‘马的脾气,可以从耳朵上看出。’”那仁毕力格说。

  

借马传授经验教训是蒙古族谚语的功用之一,如“三九喂养牛,三伏喂养马。”“人的想法不一样,马的力量不均衡。”“优异的骏马在于驯养,优秀的儿童在于培养。”

  

蒙古族谚语将马的形象融入为人处事的一些道理中,如“不稳重的人吃话语的亏,暴躁的马吃歧路的亏。”“要想走远途就要爱护马,要想珍爱身体就要收敛脾气。”“在众人中要慎言,在远途中要惜马。”

  

“蒙古族的生活离不开谚语,离不开谚语的哺育、熏陶、教诲和引路。他们热爱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将这些谚语装在脑子里,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代代相传。”那仁毕力格说。

  

流传民间整理出版

  

“蒙古族马谚语是人们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他们入木三分的哲学思想的折射,是多彩的语言艺术的一部分。马谚语犹如一棵小树,在草原上茁壮成长,枝繁叶茂。”那仁毕力格说。

  

那些马谚语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不仅是蒙古族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深入研究蒙古马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蒙古族马谚语具有鲜明的特色,其语言精练、句式简短。大部分为两行,每行两个字到五个字,如‘人在衣服,马在膘肥。’‘驯马如教子,耐心最要紧。’‘骑马出远门,草料加三分。’等等。也有一行、三行、四行等,每行六七个字等。”那仁毕力格介绍说。

  

“有些马谚语,堪称民间文学艺术精品,运用了文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只不过这些都在创作者潜意识里完成。”那仁毕力格说。

  

“蒙古族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包含了民间文学的基本要素,并形成其独特的风格。据蒙古族马谚语的基本内容、艺术表达等综合研究,其特点可以归纳为知识性、理论性和形象性等几个方面。蒙古族在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马谚语并世代相传。马谚语虽然简短,却能以小见大。它从侧面反映出蒙古族社会发展、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聪明才智等。”那仁毕力格说。

  

“对蒙古族马谚语的内容进行分类研究,意义深远。谚语‘驯马要从马驹开始,育人要从孩童抓起。’用驯马来比喻育人。有些马谚语能够启迪、警示人们,可谓晓理透辟,言近旨远,令人过耳不忘。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马的关爱之情。这些马谚语成为蒙古族家庭教育的一部分。”那仁毕力格说。

  

为保护、传承蒙古族马谚语,几十年来,我区有关专家学者对马谚语进行了搜集、整理与研究,出版了有关马谚语的书籍。

据了解,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有关学术期刊发表了数十篇蒙古族谚语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文章。这些研究论文主要从蒙古族谚语的起源、发展、传承、概念、范围、分类、特点等方面切入,探讨蒙古族谚语的哲学思想、审美观点、民俗礼仪等。《蒙古族文学史》《口头文学理论》等高等院校的教材专门介绍了蒙古族谚语。


蒙古族谚语:驯马靠鞭子,砍树靠斧头。

  

近10余年来,我区有关专家学者走进草原深处,搜集、整理了蒙古族谚语,出版有关蒙古族谚语的书籍,其中2007年出版的《中国谚语集成·内蒙古卷》,是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民间谚语总汇。2015年出版的马谚语专著《马文化谚语(蒙古文)》,有1600余条马谚语,具有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等特点。“搜集和研究马文化谚语,能够更好地阐述和丰富‘蒙古马精神’的内涵和意义。”那仁毕力格说。

 

草原上流传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马谚语,像朝克图老人这样至今对马谚语津津乐道的人不在少数,使古老的谚语传承不息。他们的儿孙们从小耳濡目染,从中得到熏陶和滋养。 (图片分别由阿荣、长河、额博摄)

来源:乌拉盖旅游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