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长调民歌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公元七、八世纪,蒙古先民走出了额尔古纳河,来到蒙古高原。他们基本上放弃了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而改变成以畜牧业为主,随之代表游牧生活的牧歌题材长调产生了。蒙古族长调民歌气息宽广,是较长篇幅的深沉情歌。它不但在长音的演唱上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的颤音,而且演唱者需要拥有宽广的音域,还要灵活掌握长调民歌的共鸣、节奏等演唱特点。





一、蒙古长调民歌的形成
  在蒙语中,长调被称为“乌日图边”,意长歌,它除了拥有曲调高亢悠扬的特点之外,还拥有遥远的历史,在公元1206年,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将领土从大兴安岭深林地带扩充到广阔的草原,使蒙古部落由深林狩猎民族转变为草原游牧民族。生活在美丽的大草原上,蓝天、白云、骏马、羊群,陪伴着草原牧民一年又一年。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人民以草原人特有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崇尚。创造了高亢悠远、舒缓自如、连绵起伏、音域宽广的蒙古长调民歌。





二、蒙古长调民歌的发展
  蒙古从早期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开始从事畜牧业。由狩猎到游牧生产方式的变化,音乐风格也以短调为基础,逐步向长调发展。原来一些古老的音乐,如狩猎歌舞、萨满教歌舞被高亢悠远、反映蒙古牧民生活的蒙古长调所代替。草原牧民将蒙古长调称为牧歌。千百年来,蒙古人民过着“还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最后,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长调占据了蒙古族民歌的主导地位。
  独特的草原的草香,与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野花芬芳的空气,给了草原儿女纯净真诚的心灵。长调是蒙古歌曲,在广阔的草原,牧民们用长调赞美生活、草原和表达情感。蓝天、白云、羊群、奔驰的骏马,翱翔的雄鹰在长调的歌声中。听一曲牧歌,就像站在辽阔无边的草原,渴望自然美丽的画卷,草原牧民称它是与自然的完美统一。它的典范之作《辽阔的草原》不论在音乐语言,还是旋律结构上都简洁精炼,只有两个对偶词乐句组成的旋律。但却壮美无比、形象,意境、完美自然,给人展示了一幅无与伦比的美丽辽阔的草原的画卷。《辽阔的草原》没有显示它在实际的歌唱中展现出的蒙古大草原的广阔和无尽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神韵。它给了歌唱者自由的节奏,使其有充分的空间表达情感。同时也增加了歌唱的困难。经验丰富的表演者知道音乐是快的速度比慢的速度容易掌握,因为缓慢的音乐要求表演者必须去理解音乐,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用持续的音符将时间空隙填满。所以自由的节奏音乐,舒缓的音乐为表演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但也增加了把握音乐更多的困难。因为自由节奏的音乐将更多的音乐创造工作交给了表演者,表演者须依靠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音乐修养来填充这种音乐所存留下来的空白。《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自由节奏的歌曲,气息绵长,歌手在字里行间使用各种各样的润腔技巧。同时,这首歌也有忧郁的情调,苍凉和悠长更为这支曲调增添了深沉久远的韵味。由于蒙古游牧民族常常独自策马扬鞭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一个人品尝着欢喜与悲伤。正是这种孤寂的环境里,培养出了蒙古民族坚毅、豪放的性格。长调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草原,最早的长调就是以美丽的草原,奔驰的马为主要内容。它感叹草原,赞美大自然,歌唱母爱和生命。蒙古族长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大自然的礼物,大草原的音乐,它和草原游牧民族在一起,浇铸草原牧民坚韧性格,激活草原牧民的智力和智慧。所以,草原牧民将蒙古长调称为草原牧歌。蒙古“长调歌王”哈扎布的民歌演唱,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仿佛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意境。静静地回味,委婉的语气,委婉动听的蒙古长调,开放的风格令人陶醉,醇厚的风味像酒像奶茶,节奏自由伸展像小溪像清风。有无数人叹息:“牧歌让奔驰的骏马停了脚步,让草原雄鹰忘了滑翔,草涧的小溪忘了流动,让马背上的婴儿停止了哭泣,让挂在草叶子上的露珠更晶莹剔透,让草原上的野花更加美丽。”有人说,长调是深藏在草原蒙古人灵魂里的音乐,它积累了多少草原马背民族的故事。它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是长调名歌出生、长大的地方。





三、蒙古长调民歌的主要特点
  蒙古长调民歌大都是抒情歌曲。由于蒙古族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不同地区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有的采用大量的装饰音


假声


,具朗诵性;有的曲调高亢悠远;有的舒缓自由、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其在悠长流动的旋律里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


旋律线大都是波浪式


的展开。词少腔多和即兴创作的特点,增加音乐旋律的张力,拥有无限的魅力。综合了蒙古长调各地区的主要特点:
  1.“诺古拉”
  蒙古长调民歌演唱特点主要以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的
“诺古拉”——蒙古式颤音。
当然还有“呼麦”、“潮尔道”等其他形式。这是蒙古族特有的表现形态。虽然蒙古长调风格多样,但是,最能代表蒙古长调民歌特点的仍然是蒙古式颤音——诺古拉。它是蒙古长调的灵魂;它是草原牧歌的根。蒙古风格的颤音,类似于西方美声唱法颤音运动的效果,其不同点在于西方美声唱法颤音是有规律有节奏的呼吸运动,而蒙古式颤音一般只是
口与咽腔两三次的闭合运动

  蒙古式颤音是蒙古长调名歌最主要的特点。它对蒙古长调独特的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陈述性、抒情性和遥远的旋律装饰性的巧妙组合,构成一个独特的韵律节奏,美轮美奂,无与伦比。蒙古长调之所以最具有艺术特色就是因为有了蒙古式颤音华彩中装饰音旋律的律动。蒙古风格颤音的旋律唱音高跨度小,在同度或向上方构成三或四度以上,再加入音符时值极短的装饰音后形成蒙古式颤音。演唱者的节奏像散板,在句尾长腔加上上扬或者下滑的装饰音,这样才能体现出蒙古长调绵长完整、独特的民歌曲调特点。这也是蒙古式颤音的主要表现形态。对中国音乐而言,对蒙古式颤音也就是“诺古拉”的演唱技巧掌握最好的就数蒙古长调歌王哈扎布,它将蒙古式颤音分为两种:一种是小的蒙古式颤音,另一种是大的蒙古式颤音。小蒙古式颤音因为歌手演唱发生部位不同主要分为“浩来式”、“鳄柔”和“膛奈”诺古拉三种:①以气息带动声带发出轻轻颤音的感觉。②声音的颤音通过上下腭的开合来制造的颤音。它以声带随便发出一个音为基础,声道放松后,上下开合形成的波动式的有阻隔感的又像噪音感觉的声音。这种技巧常用于感情色彩浓长作品的句末与假声结合会让人有如梦境般的美感。③主要以鼻咽腔里和上口盖瞬间接触再用气息给予支持时发出的颤音效果。
  长调民歌歌手,除了有天然的好嗓子,掌握长调民歌特征尤为重要,特别是熟练运用各种颤音的技巧,这样才能将演唱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首先,以气息带动声带的颤音。就是用气息冲击声带出现一种轻轻声音的震动,感觉上腭的小舌头有些颤动;这种颤音使歌者的演唱通道都非常放松,咽部张开,提供共鸣的条件。这与西方美声唱法共鸣有相通之处。这种颤音的演唱时气息不能过强,而且不能间断,就像深吸气慢呼气,要均匀、轻轻的呼气同时声音和气息达到统一才不会漏气,音色才会稳定音量才会富有张力。在这种气息技法的作用下,通常能把作品表现得细腻、深沉,富有感染力。
  
2.宽广的音域
      只有拥有宽广的音域的歌者才能完美演绎蒙古长调。而正确的合理的发声方法是开发宽广音域的条件。声音条件是先天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先天条件好有自然优势,但如果不能正确开发,优势就不存在。而先天条件不好的,如果后天能正确的开发学习,也能得到宽广的音域。
  
3.共鸣的运用
      蒙古长调民歌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有相同之处,但主要的区别是西方主要谈论的是头腔共鸣,但蒙古长调民歌主要是鼻咽腔共鸣。蒙古长调的共鸣还会根据音程的跨越、旋律跳动等方面有所变化。但西洋美声唱法的共鸣位置通常是不变的。
  
4.节奏、节拍
      因为蒙古长调的特点是它的节拍节奏是不固定的,大多为散板,自由缓慢。所以,歌手可以自由的即兴的随着情绪加速或减速。因此,演唱蒙古长调要领会其中节奏、接拍的特点。





四、蒙古长调民歌的传承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宣布蒙古长调民歌被确认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有标志性的蒙古长调民歌,不仅是美丽草原的绝唱,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因此,继承蒙古长调民歌是我们的责任和现代人的使命,继承好蒙古长调最重要的我们要将蒙古长调研究透彻。把我们的蒙古音乐文化好好的传递下去。让未来几代人听到长调民歌就像看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面。






参考文献:
[1]木思,蒙古长调:大草原的空灵绝唱[N],中国民族报,2005-11-29,(04).
[2]于洪燕,蒙古长调简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作者简介: 秦杨( 1977 - ) ,女,汉,黑龙江哈尔滨人,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教育学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