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欢迎你们的关注,

这里是“内蒙古长调交流研究会”公众号平台,

 今天我们介绍的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区域风格!引言


01

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之为“乌日汀· 道”(国际音标),是蒙古人长期在草原上生活,放牧劳动中所创造的一种民歌体裁。经过数百年的流传,不断加工完善,许多曲目已达到炉火纯青,完美无暇的程度,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长调民歌是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发展的最高形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代表着蒙古族民歌艺术的最高成就,堪称是镶嵌在绿色艺术殿堂顶端的一颗璀璨宝石。人们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长调民歌,可以超越语言的限制,通过音乐本身即可感受到草原气息。无论在中国或是在世界各地,人们只要听到长调民歌,便立即会联想到它是蒙古族音乐。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调民歌堪称是草原之魂,蒙古音乐民族风格的典型标志。


                    —摘自乌兰杰老师的《长调民歌简论》


02

      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被人们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03

      蒙古族长调民歌可分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昭乌达风格区、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风格区、乌拉特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阿拉善风格区、新疆卫拉特,德都蒙古风格区等。

01  呼伦贝尔风格区


      呼伦贝尔长调以高亢嘹亮、豪放硬朗的特点而著称,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旋律结构上看,常以高腔开始,运用诺古拉演唱技巧的同时较单一直接的装饰。呼伦贝尔长调大多都是二句唱词,共四行字为一段,常用“比”、“兴”的手法,上句往往以“物”(草原、骏马、山川、河流、花草、鸟兽)起兴,下句直抒情怀。调式方面,长调民歌转调离调手法运用较为普遍,其常见的转调手法,便是羽调式向下属方向离调转调,往往出现清角音,带有柔和宽厚的色彩。其代表性曲目有:《辽阔的草原》、《褐色的雄鹰》、《乌和尔图灰腾》、《巴颜巴尔虎的守夜人》等。


宝音德力格尔(1934-2013)


      呼伦贝尔草原长调民歌演唱流派,以著名女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为代表。该派的特点是善于演唱音色明亮,格调清新,热情豪放的长调民歌。尤其是对于女声长调民歌演唱和教学,该派具有很大的影响。除了宝音德力格尔之外,巴达玛、塔布海等人,也是呼伦贝尔长调民歌演唱流派的重要传人。


02  科尔沁风格区


      科尔沁长调结构复杂,题材多样,调式变化丰富,风格苍劲古朴,悠远深沉,行腔平直,缺少华彩性的“诺古拉”,是蒙古族长调中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之一。


       从历史上看,科尔沁长调民歌是后起之秀,博采众长,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雄浑豪放,深沉博大;抒情性、哲理性、英雄性得到完美统一。其篇幅相对较小,结构单纯,很少见到引子、副歌之类附属性结构。其代表性曲目有:《珠辉山高》、《四季》、《丁贺尔扎布》等。


03  昭乌达风格区


       昭乌达长调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可按部落传统分为阿鲁科尔沁、巴林、克什克腾、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支脉。


      阿鲁科尔沁地区有大量歌颂领袖,赞颂佛恩,感恩祖先,父母恩情等内容的长调民歌相传。巴林民间也流行着丰富多彩的宴歌,内容包括朋友相聚、婚庆欢宴、节日庆典等。克什克腾长调民歌曲调悠长,旋律优美流畅。其长调民歌的曲目、演唱技法、风格等与乌珠穆沁以及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风格区有着一定的共性。喀喇沁—敖汉和翁牛特地区主要以短调民歌为主。昭乌达长调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本宾锡勒》、《吉塔拉的锦鸡》、《圣主成吉思汗》、《江沐涟之歌》等。


      昭乌达草原东临科尔沁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且该区的阿鲁科尔沁部与嫩科尔沁部又是同宗,其长调民歌属于同一风格色彩区。自明、清以来,科尔沁草原较少受到战争蹂躏,其音乐文化发展较为迅速。因此,方兴未艾的科尔沁长调民歌,对昭乌达东部地区的长调民歌产生了较大影响。鉴于上述原因,原昭乌达盟东部的长调民歌风格,更接近于科尔沁音乐风格。


04  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风格区


      锡林郭勒—乌兰察布草原是蒙古族长调民歌主要传承地,蕴藏十分丰富,仍然保持着草原游牧音乐文化的原生面貌。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长调民歌风格多样,旋律优美,装饰性较强。按部落传统可分为:乌珠穆沁长调、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长调、苏尼特长调、察哈尔长调、杜尔伯特长调、达尔罕—茂明安等。因此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长调有诸多经典长调民歌作品。其代表性作品有:《宝拉根陶海》、《走马》、《小黄马》、《清凉的杭盖》等。


     哈扎布(1922-2005)             莫德格(1932~)


      哈扎布是蒙古族最负盛名的长调大师,是蒙古族长调锡林郭勒流派的杰出代表。他在继承长调演唱艺术有两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长调歌曲的演唱方法,并在“诺古拉”演唱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对整个20世纪中叶以后的长调艺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莫德格是当代杰出的长调艺术大师之一,蒙古族长调乌珠穆沁流派的杰出代表,蒙古族长调国家级传承人。莫德格的演唱含蓄细腻,深沉苍劲,行腔挥洒自如,气息控制功力深厚,“诺古拉”演唱华丽自如,从而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之一。


05  乌拉特风格区


       乌拉特民歌曲调往往以上下“一呼一应”式的两个乐句构成,一段唱词一般对应两遍曲调,从而腔词之间形成“一对二”的对应关系。较之锡林郭勒、呼伦贝尔长调民歌而言,乌拉特长调古朴自然,深沉大方,诺古拉较简单,形式较自由。其代表性曲目有:《沙砾泉》、《修长的黄马》、《清爽的草原》等。


06  鄂尔多斯风格区


      鄂尔多斯地区的长调歌曲,其特点是行腔平直,古朴苍劲,缺少华彩性,保持着元明时代的遗风。根据内容题材,鄂尔多斯长调可分为赞颂类、思念类、爱情类、宗教类、风俗类等。其代表曲目有:《天马之驹》、《枣树岭》、《六十棵榆树》、《细长的枣红马》、《班禅庙》等。


      鄂尔多斯长调民歌演唱流派,以著名民间歌手扎木苏、敖登巴尔为代表。该派的特点是善于演唱古朴苍劲的长调民歌,以及宫廷祭祀歌曲。高亢雄健,尚保持着元、明时代长调民歌的某些风格特征。 


      清末以来,鄂尔多斯地区大量放垦土地,黄河沿岸的蒙古人脱离传统的畜牧业,转为农业耕作,从而形成半农半牧的经济形态。与此相关,鄂尔多斯的音乐形态也产生了变化。原先那种草原长调牧歌和短调歌曲并存的格局,逐渐产生变化,长调歌曲呈衰微之势,进入短调风格为主的新时期。经过漫长的岁月,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鄂尔多斯音乐风格区。


07  阿拉善风格区


      阿拉善蒙古族主要有和硕特、土尔扈特、喀尔喀三个部落组成。由于部落历史,文化传统,故其民间音乐呈现出彼此不同的风格特征。


      阿拉善长调民歌的音乐形态特点是:高亢挺拔,浑厚雄壮,行腔平直,缺少华彩性装饰音,多用徵、宫调式,具有古朴苍劲的音乐风格。其代表性曲目有:《辽阔富饶的阿拉善》、《金色圣山》、《清秀的山峰》、《金色长鬃黄骠马》等。


巴德玛(1940~)


      巴德玛是蒙古族长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蒙古族长调阿拉善流派杰出代表,马头琴传承人。她擅长演唱和硕特、土尔扈特、喀尔喀各种风格长短调民歌,唱腔细腻抒情,潇洒舒展,风格朴素自然,善于演唱气势磅礴的长调曲目。


08  新疆卫拉特,德都蒙古风格区


      新疆卫拉特地区的草原长调牧歌,古朴苍劲,行腔平直,华彩性装饰音较少,多用凝重沉实的徵、宫调式,保留着元明时代的遗风。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把长调称为“乌日图道”。其长调民歌中歌颂领袖、活佛和英雄人物,赞美朝政、佛法、家乡山河、父母恩情,赞美骏马等题材歌曲十分丰富。其代表性曲目有:《蒙河之树林》、《美丽杭盖之鹿》、《成吉思汗之歌》、《赶超麒麟的青马》等。


      青海省乌兰县等地生活着一部分蒙古人,原来是四部卫拉特蒙古之一。该部首领为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之后裔,属于科尔沁系统。清崇德二年(1637年),顾实汗——图鲁拜琥率领部属,从新疆乌鲁木齐一带迁入青海,后被称之为“德都蒙古”。他们的长调民歌十分发达,数量较多。其风格接近新疆卫拉特蒙古、内蒙古阿拉善长调民歌。同时,仍旧保留着科尔沁音乐风格的痕迹,带有融合性色彩。其代表性作品有:《广阔大地》、《阿拉坦杭盖》、《查干套海故乡》等。

后记


      长调民歌是生命的艺术,生态的艺术,生活的艺术,顺乎自然法则,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长调民歌的分布地域十分广阔,因而在音乐风格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色彩。即所谓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的有机结合,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另外,蒙古族长调民歌风格色彩的分布,有一种奇特现象:即所谓“远距离相近,近距离相异”。例如,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和科尔沁地区,地理上与西部的阿拉善地区相隔数千公里,但其长调民歌风格却十分相近。反之,内蒙古中部的锡林郭勒地区,地理位置与阿拉善和科尔沁地区都比较接近,但其长调民歌风格却相差很大。长调民歌的音乐风格一经形成,便显示出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并且发挥强大的辐射作用,反过来影响到几乎所有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如蒙古族乐器马头琴,不过是器乐化的长调民歌风格罢了。中国和世界民族之林中,长调民歌已经成为蒙古族音乐风格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蒙古音乐的民族风格,其实指的就是长调民歌风格。

End



公众号总指导:松波尔、杨玉成

内容顾问:斯琴毕力格

公众号主编:包青青、敖敦


本期责编:冯小雪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0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