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蒙古族服饰文化高端论坛演讲
演讲者:李超德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时间:2018-8-11
地点:呼和浩特内蒙古饭店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谢谢主持人!
很高兴能够来到“首届蒙古族服饰文化高端论坛”发表演讲,这既是对于我个人学术研究的肯定,也是一次民族化服饰如何时尚化的研讨盛会。
当前设计界有许多热门话题:大数据、智能化、中国制造2025、红点奖。还有诸如:传统工艺如何活化?如何走进现代生活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着追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服饰”如何穿出民族文化的自信?客观上讲是精神文明的大问题,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载体。
今天的论坛,虽然我们讲的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活化,但实则上我们是以蒙古族服饰文化作为个案在更大的层面上来研讨传统服饰的民族化、时尚化和国际化问题。
围绕今天论坛的主题,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1、近十年设计界热衷于大谈“中国风”
2、民族服饰历史是多元互动的流变史
3、全球化背景下服饰的民族化与时尚化
4、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活化的两分法
(一)、近十年设计界热衷于大谈“中国风”
近十多年来,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都在热议中国设计的话语权。在国际时尚舞台频频出现具有“中国风格”的设计流行。进而引发设计界、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现代时尚如何演绎?特别是2015年,在上海和纽约分别举办了“花好月圆”和“镜花水月”两个别具风格、反映中国风的服饰展览,将这一趋势推向了高潮。全世界似乎都在刮“中国风”,不仅有文化的,更有政治的和经济的。
围绕中国服饰民族化的问题,甚至在2009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向“两会”提交了关于“国服”的提案,指出在我国对外交往空前频繁的今天,国服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建议设计一种“中华服”作为国服。中国人参与重大国际交流活动、重大节事活动日渐频繁,大众的着装要求、品位逐渐提高,希望通过服装突出国家身份的人越来越多。因此,讨论“国服”对提升国人文明素养具有正面意义,而且对国家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我却认为,我们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我们的国服应该什么样?建议好提,进入形式阶段问题就来了。
其实,我们讨论“国服”实则是讨论民族穿着样式的差别化,从大的方面讲,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别,实质上是传统的地域性服饰文化与服饰审美同世界性的服饰文化与时尚潮流之间的差别。同时在差别化中确确实实又承载了重大的历史责任和民族振兴的含义。
我们讨论时尚问题当然是文化问题,文化和文明是讲区域比较的,它同时又受时代的、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等诸多因素影响。服装设计反映的是生活之美,先进文化、文明带动先进时尚文化。关于自身服装民族化的关注,我们理解为国家强大了,是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一种自觉表达。
(二)、民族服饰历史是多元互动的流变史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从胡服骑射到剪辫易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多元互动。
有时服装变革的困惑如同文化的困惑,服装流变史角度看:在整个人类的服饰史上,各个民族、各个地域和国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孤立发展时期、多中心交流时期、全球化时期。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是历史的主流,今天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也是多元互动的结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现今的服饰文化是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带来时尚信息资源共享、生活方式和审美大同的趋势,促使了设计思潮全球化的形成。作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产物,蒙古族服饰文化与当今流行确实存在的明显的差别。用时尚学的视角看,这种差别乃是传统、民族地域性服饰文化与世界性的服饰时尚文化潮流之间的差别。
(三)、全球化背景下服饰的民族化与时尚化
2001、2014年当全世界聚集APEC会议之时,唐装、中国风意味服饰的出现再一次成为时尚界中国传统服装时尚化、国际化争论的话题。如何将传统融入到现代设计时尚中去?不能脱离时代谈继承与活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有所预言:“在现代社会,不仅物质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由许多种地方的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在这个时代,任何民族的和地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都将成为不可能。”
民族化的服饰如何适应现代设计潮流?这是设计界普遍面临的难题。设计必须反映当下的时尚生活,同时设计又将时尚实务化。
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在如何继承传统与设计创新方面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原研哉、山本耀司是世界设计日本浪潮的设计师和掌门人。他们都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线条流畅,反时尚的设计风格而著称,彰显了东方设计意蕴。原研哉、三本耀司等设计师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寂静、禅意、空灵境界,以及体现的那种所谓的缓的意境,我觉得都具有东方哲学性的思考。
中国设计如何将传统活化?需要东方文明集聚的设计智慧。真正的民族化优秀设计反映在当下即是要凝练成某种国家的设计美学品格。民族化只有融入了时代精神和切合时代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实现中国民族服饰新文化的重建。
从设计潮流的演变看,国际时尚舞台常常出现东方文化的东西。东西文化交流和碰撞,关键在于双方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成为新奇感和吸引力,从而成为设计师们相互借鉴的原动力。 这几年,在国际设计舞台上,中国设计文化也开始呈现“东风西鉴”。值得称道的是,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服装文化和服装设计领域,中国的民俗民间艺术形式受到设计大师的格外亲睐,成为许多服装设计师设计灵感的来源之一。一贯西味极浓的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拉瓦尼·瓦伦蒂诺(Garavani Valentino)也开始汲取多元文化的营养,受中国十八世纪屏风艺术的启示,推出了以清代中国服饰为其新作的服装设计,体现了既庄重、华丽,又质朴、大方的艺术情调。被西方人视为神秘深邃的中国瓷器色中国蓝(china blue),被多位西方设计师作为主题色彩。九十年代,法国名牌BALMAiN的男装继“印度王子”主题后,再次设计出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的风格,其中一件金黄色缎面外套设计则采用了中国清代的琵琶襟。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Y.S.Laurent)干脆将日本和服搬上T型台,这一款浅黄色的右衽时装,其实更像中国汉代的样式。特别是九十年代末法国著名品牌迪奥的总设计师加里亚诺(J.Galliano)先后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风情及红军、红卫兵的形象搬上国际时装T型台,令巴黎的时尚巨子们为之动容。时尚杂志《JOYCE》撰稿人简·威瑟斯感言:“这股朝东方的潮流因力量的转移而将改变二十一世纪的模样,这与来自中国影响的震荡决非巧合。”难怪英国《金融时报》曾经报道说,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时尚界重要的灵感之源。在时装上,中国风的影响力长盛不衰。中国以及其潜在的市场已经成为西方各大品牌的重要目标。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接纳,用国际设计语言阐释东方设计文化,另一方面是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一种批判,强调文化的平等与自身的话语。另一方面,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欧美设计思潮推动着西方设计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世界性设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全球化也有恶果,那就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逐渐消失,而非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自觉又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影响着主流设计文化。中国设计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将具象的传统图案形态抽离成某种符号与精神,实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全面的蜕变与更新。
(四)、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活化的两分法
设计表达的是一种文化自信,但经济基础决定了话语权的表达。我们知道创意产业发达和时尚生活丰富的城市大都是设计城市,时尚是制造生活方式,倡导人的生活态度。民族化服饰不能拼贴,民族元素必须融入时代的流行,并适用于现代生活的节奏。我们必须承认当前在服饰文化领域,西方时尚文化仍然占领着时尚流行的主流前沿,服饰时尚设计的本土化是针对国际化而立论的。能否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设计话语权是关键,而文化影响力是核心。从宽容和理性的视角看待国际服饰时尚流行,我们也会发现所谓世界性服饰文化恰恰是由各个地域和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融合而成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一种突如其来的过于传统的装束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场域关系,往往会引来太多的注目,特别是从形式上太具象的民族化服饰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反差时,也会产生不适应之感。尽管中国有着很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一旦脱离了一定的时代背景,这种古典的具象形式只能是僵硬的和拼贴痕迹很重的文化图解。我们不得不反思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典情怀和民族形式只有融入时代的精神,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我们常常说,文明传承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但民族化表达不是概念化的简单图解。正是基于此,我认为对于“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活化”应该贯彻“两分法”的原则。所谓“两分法”,即一方面注重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继承与保护,强调重大礼仪场合穿着本民族的民族盛装,强化民族的标识,让民族服饰文化的瑰宝留在当下,彰显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日常生活、工作中着装的舒适与便利,设计出既有民族意味,又能够体现当下流行的时尚服饰,不仅成为蒙古族日常的便服,又能成为其他民族乐于穿着的时尚服饰。当然,继承中有创新,如何提炼民族元素?做简约化处理,使其民族特征更明显,穿戴更方便。活化中有继承,如何将民族元素时尚化,这里面有方法、有技巧、有智慧。
面对西方化的设计潮流,中国的设计它应该呈现一个什么状态?有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积累,同时也有5000年的文化积淀,所谓“中国风”的概念被一次次提及。现在有条件提服饰的民族化与时尚化这样的一个概念,如果是今天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活化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那么将会为中国服装设计话语权的彰显提供一个有非凡意义的样本。
今天我们从“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入手,引发出对民族服饰审美的把握和分析,目的是折射出对整个民族服饰和民族服饰市场化、时装化和国际化的思考。服饰关乎社会物质文化的大环境,脱离时代的大背景去研究所谓民族服饰的市场化、时装化和国际化,就可能形成认识的怪圈和现实的迷途。只有对民族与传统服饰进行深入的概括和提炼,才可能把握民族服饰的精髓,把握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辨证关系,设计并生产出既有民族与传统意味,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服装作品,并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 上一篇: 从未被外界发现过的最后部落
- 下一篇: 蒙古人的结拜习俗是这样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