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澄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世界是多彩的,五彩缤纷。内蒙古
草原是美丽的,五颜六色。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有都有着对色彩世界的认识文化,同样,蒙古民族也有着自己的色彩理念,从而形成了特有的色彩文化。
在我国首都北京有名的五色土社稷坛,位于天安门附件的中山公园,其前身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朝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格局。社稷坛目前仍然是公园的主体建筑,位于轴线中心,坛是正方形,为汉白玉制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 颜色分别是:南红、西白、北黑、东青、中黄。代表着全国各地的特征,它的含义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坛周围琉璃瓦围墙与坛土的颜色方位一致。坛台中央设有一上尖下方的石柱,称江山石或社主石。五色土社稷坛体现了明、清帝王对色彩的理念。
科学界把色彩分为“三原色”,即“白、黄、蓝”,认为各种颜色由此而相配、演变、构成多彩的物质世界。医学专家们认为,蓝、绿、紫等色彩有助于睡眠,而红、橙、黄等色彩则影响休息与睡眠。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具有平静、舒适的感觉,有利于身心健康。蓝色具有镇静、安神、降压的作用,对睡眠是最合适的色彩,紫色比较暗淡、神圣、庄重,具有较强的催眠作用等等。
蒙古族的彩色文化认为,是黑、白、红、蓝、黄五种颜色构成了象征的世界。认为白色代表着纯洁、高尚、正义、繁荣;黑色代表着邪恶、暴力、阴暗;红色代表着希望;蓝色代表着天空、永恒、兴旺;黄色代表着威严,等等。而绿色是草原的本色,象征着春天、生命、生机盎然。这种色彩文化反映在各个领域中。 在大自然界,内蒙古草原是美丽的。夏季里红日、蓝天、白云、绿草原,白云般的羊群、琥珀色的牛群、马群及白色的蒙古包,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冬季是银白色冰雪的世界,在红日照耀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银光闪烁,别有一番风彩;春季则是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枯草发芽、杨柳吐绿的季节;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草原色彩呈金黄色,天高云淡,蓝色的湖水,金黄色、深红色的沙柳灌木丛和片片沙榆树林,滚动的畜群,和草原深处的白色蒙古包构成了浓装艳抹的山水画图。 在历法上以绿、红、黄、白、黑五色分为深浅两种颜色,表示“十天干”、并以“十二生肖”与“十天干”相对应,依次搭配,周而复始。
蒙古族崇尚白色,喜欢蓝色,自称做“呼和蒙古勒”(即“蓝色蒙古”)。
蒙古族早期就有拜天的习俗,特别是对日月的崇拜。成吉思汗军队的旗帜是白色的,上面有黑月图案;成吉思汗的军旗“阿拉格苏勒德”则是“形状似矛头,两边有刃,中部较厚,底部有柄孔的枪头”,银白色的长矛周边钻出九九八十一个孔,并镶着多縷黑白色相杂的鬃樱络,随风飘扬。蒙元时代“苏勒德”分为“查干(白色)苏勒德”和“哈勒(黑色)苏勒德”;忽必烈的皇旗上“绘有日月图案”。等等。 十三世纪初,波斯人、天文学家扎马鲁丁曾为蒙哥汗所重用,在上都负责筹建天文台。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提点,制作出七件西域的天文仪器,其中制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球仪“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为白。”深受忽必烈的赏识。 在蒙古地区以色彩称谓的地名有许多。如蒙元时代的都城哈剌和林(黑色的城)、忽必烈的行宫“查罕脑儿”(白色的海),马可·波罗描述的上都城“内有一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内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还有“失剌斡耳朵”(棕毛殿、黄色的宫帐)“此草原中尚有一宫殿,纯以竹茎结之,内涂以金,装饰颇为工巧。······给成时则用丝绳二百余系之”。据说这忽必烈皇帝经常在这“黄色的宫帐”内举行朝宴活动,帐内可同时坐近千人。明代蒙古族建起呼和浩特(青城);清朝初期,在蒙古归顺后,设有察哈尔蒙古八旗,分白、黄、蓝、红和镶白、镶黄、镶蓝、镶红旗,至今锡盟南部仍有称正蓝旗、正镶白旗和镶黄旗等地。现内蒙古地区仍有许多带色彩的地名。如呼和浩特市(青城)、乌兰浩特市(红色的城市)、赤峰(乌兰哈达)、乌兰察布(红石崖)等等。
以色彩称呼的蒙古族名字也很多。如乌兰巴特尔(红色英雄)、哈日乎(黑小子)、查干乎(白小子)、西勒乎很(黄毛丫头)、哈日巴拉(黑虎)、乌兰巴拉(红虎)、西日巴拉(黄虎)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也有许多的彩色文化:如节日方面,“查干萨日”,即“白节”或“白月”。是蒙古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据说与洁白的奶食品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和祈祷丰收的意思。与春节的时间大致相符。在食品方面,按颜色把食品分为“乌兰伊德”(红色食品)、即肉食品类,如牛羊肉;“查干伊德”(白色食品),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奶食品类,如牛奶、奶豆腐、奶皮子,马奶酒,等等。在蒙古包的装潢上,白色的毡子中,有蒙古包围毡、顶毡、“古特勒格”(蒙古包上的盖顶)及铺的地毡,牧民们用黑色的牛毛绳、棕色的马鬃绳、浅黄色的驼毛绳,绣出蒙古族喜爱的各种蒙古族的图案,如云朵、福子、寿子等。
蒙古族牧民的服饰由帽子与头饰、蒙古袍、腰带和靴子组成,他们喜欢用各种色彩来装饰自己。特别是节日里,参加聚会或那达慕活动,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装饰一番。如头上戴的,蒙元时代蒙古族男子多戴黑色的头盔或帽子,妇女多戴姑顾冠(一种由桦木为骨架外包黑色丝绸,上面装有各色羽毛的帽冠);并装饰有金银、玉器、玛瑙制作的首饰,如头饰、簪子、耳环、发卡、项链等,还有各色的手镯、戒指等。如鄂尔多斯的妇女戴的头饰上镶有许多红珊瑚、绿宝石和流苏等物;身上穿的衣物方面:夏秋季的蒙古袍五颜六色,冬春季则是绸面皮袍,色调深沉;腰带多为蓝、黄、粉等色;蒙古男子还喜欢在腰带上挂有用各种颜色的玉石、玛瑙等制作的鼻烟壶、蒙古刀、火镰等物;蒙古靴则多用牛皮制成,一般为黑色,也有用镶牛皮制做的饰有花纹的紫色或黄色的蒙古靴。夏季,乌珠穆沁草原上的妇女喜欢穿白色的蒙古袍,在绿色的草原上显得格外醒目。 在宗教信仰方面,元朝以来,大多数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草原上建有许多喇嘛庙宇,寺庙的装潢雕栋画樑、五颜六色、金光闪烁。哈达是蒙古族信仰的藏传佛教中常用的吉祥物、礼仪之物。是草原民族精神生活的圣洁美好的象征。哈达主要分白、黄、蓝几种。白色哈达,表示崇高、纯洁、富庶、福禄;蓝色哈达,代表苍天、象征着自然和社会的永恒。民间常用白色和蓝色哈达,黄色的哈达则是佛教中用的礼仪之物。
在禁忌方面:蒙古族在办喜事时忌晦黑色和黄色;而在办丧事时则禁忌红色和白色。
现代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各民族的团结与相互学习,无论在生产或生活中,蒙古族的色彩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变,色彩世界将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李 守 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