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色彩
——蒙古族皮毛服饰
古代蒙古族逐水草而居,迁徒游牧,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恶劣环境中。因此他们多以皮毛做为自己的服装主材。在最初的狩猎时期多以兽皮做为服装的材料,但随着游牧业的发展,五蓄皮毛代替了珍贵动物皮毛。蒙古族皮毛制作的服饰在蒙古族服饰文化中可谓是重墨异彩的华章。它折射出勤劳智慧的蒙古民族对五蓄皮毛的熟练掌握和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基础上节约资源、一物多用的淳朴节约的生活生产方式。
蒙古族利用五畜皮、毛制作的服饰主要有皮毛朝外的“答忽”,毛朝里的“乌土木勒德勒”、吊面的各种“德勒”、毡质的“贺布能”、各种皮帽和羊皮靴、牛皮靴等等。
答忽(毛朝外的皮袍)是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服装, 除羊皮以外,还用各种野生动物的皮毛制作。在过去,貂皮、狐狸皮、松鼠皮等制作的服装在汗王贵族家里都非常珍贵。据《蒙古秘史》记载,年轻的铁木真(成吉思汗)为了与克列部首领王汗结成联盟,送与他孛尔帖夫人的嫁妆——一件貂皮长袍。于是王汗当下就与铁木真结为父子,并为他重振了支离破碎的家园。可见貂皮答忽在当时非常稀有珍贵。因此在当时普通百姓还是主要穿羊皮答忽。在严寒冬季牧马、放牧或打猎时答忽可以抵挡风雪。或者牧人温暖的答忽常常也会让在寒冷中奄奄一息的羔羊从新得到温暖而获得新生命。在蒙古语中关于答忽有这样一句谚语“野马中出骏马,答忽中出英雄”。
乌土木勒德勒是一种毛朝里、不怕潮湿、耐穿不变形,能够防止蛀虫的烟熏皮装。 在草原,乌珠穆沁蒙古人最擅长制作烟熏皮袍。他们制作烟熏皮袍时选用颜色相似的羊皮,裁剪中间部位缝制,因此 8~10张羊皮才能制作出一件袍子。乌珠穆沁蒙古人的烟熏皮手艺非常高超精湛,他们的烟熏皮工艺有时胜过绸缎工艺。他们熏皮时间一般在秋季的早晨或晚上,用秋季的马粪熏制。据说秋季熏皮容易上色并且熏制出的颜色正。他们把熏制出的颜色分为浅黄、深黄、褐色等三个等级。浅黄和褐色是烟熏没到位或过剩的标志。
蒙古人冬季普遍穿着使用的吊面皮袍主要有胡日干德勒、乌珠尔森德勒、僧森德勒、诺黑德勒、亚曼德勒。呼日干德勒是用短毛羔羊皮做的袍子。因美观而大方而成为装饰服饰,一般在婚宴或那达慕等礼节性场合穿着。乌珠尔森德勒是用秋季二次剪过毛的羊皮制作的皮袍,皮薄毛短,诺黑德勒是大羊毛皮制作,亚曼德勒是用山羊皮制做的皮袍,都属于平日放牧时穿着的服装。僧森德勒是长毛羔皮袍,毛长皮厚而适合在风雪天放牧时穿着。蒙古民歌《穗灵妹妹》里这样唱道:
每当寒风袭来之时,
让人想起温暖的僧森德勒
每当知心朋友聚首之时
我想念那美丽的可爱的穗灵昂嘎………
贺布能是从匈奴鲜裨时期传承而来的毡披。平时可当做被子,雨雪天当做雨披。这种服饰随游牧生活而诞生,并且发展至今。蒙古族布里雅特人雨天穿的禅巴楚巴就源自贺布能。
蒙古族冬季皮冒主要用短毛羔皮制作。过去,黑色羔皮冒视为珍贵,因此有官品的人才能戴黑色羔皮冒得传统。关于黑羔皮冒在《藏蒙佛教史》中这样写道:蒙古可汗(孟和汗)赐予嘎日玛(红教创始人)大师称号,并送金顶黑皮羔冒。此后嘎日玛大师因黑冒而著称。
蒙古人最早利用皮、毡子制作的底子和鞋帮相连的靴子,叫做“苏黑”由于制作简单,轻便而不少地区一直流传到现代。苏黑是蒙古族先民们再特定环境中护脚取暖的主要靴子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靴子叫做“宝力嘎日”靴子。历史证明,17世纪的蒙古人加工牛皮的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用黑漆着色牛皮,并压出均匀的花纹,这种美观大方的靴子一直盛行到解放以后。
然而无论制作服装或是制作靴子,皮都需经过要硝熟皮革的过程。硝熟皮是把皮泡在加盐的熟酸奶黄水里若干天,让皮子熟透,然后拿出来晒干,后用“禾德日格”(月牙形木钝刀)鞣皮,使皮子柔软白净。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蒙古人使用各种皮毛制作的皮袍没有 从前多了,年轻人更喜欢各种新型材料及样式的服饰,但在严寒的蒙古高原上,尤其在冰天雪地里放牧的牧人来说,答忽或者各种掉毛皮袍依然是他们的最爱。
图片 高雪峰 和平 李爱武 额日和木图
文字 图雅
设计 张欣
终审 乌日嘎
监制 白音宝力高
- 上一篇: 蒙古族“百礼之首”—— 哈达
- 下一篇: 爱•相随——内蒙古美术爱心义卖活动(版画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