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赛音朝克图:用一生去歌颂的诗人

【人物】他被称为“蒙古族的鲁迅”,他的《狂欢之歌》在国内引起轰动... 第1张

    纳·赛音朝克图,原名扎格普日布,又名赛春嘎。20世纪中国蒙古族一代文豪、著名诗人,被誉为 “蒙古族的鲁迅”。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开辟了新的纪元,对蒙古族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蒙古族群众当中享有崇高声誉。如今,浑善达克沙漠腹地的牧民们仍传诵着他的诗歌。来到正蓝旗,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纳·赛音朝克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他赤诚的情怀。

少年才子

    “一朵楚楚动人的无名小花/生长在青岩的缝隙之间/蔚蓝色的花瓣让人心旷神怡/随风摇曳的风姿/使人充满遐想……你不在众目之下,而躲在闭塞的森林/你甚至没有名字,悄无声息/可你给我寂寞的旅程增添惊喜/你成为我心中快乐的源泉。”这首名为《无名小花》的诗歌,是纳·赛音朝克图创作的,虽然不是他的最著名诗篇,却莫名地打动人心。用察哈尔土语朗诵的蒙古语版本,更是韵味悠长、引人入胜。

    5月2日,在正蓝旗政协文史委原主任、民俗学者蒙古勒扎布的办公室里,记者听到了这首蒙古语短诗的朗诵。朗朗的声音,仿佛将记者带到了纳·赛音朝克图的故乡——辽阔雄浑的沙漠和草原。

    1914年2月23日,纳·赛音朝克图出生于原察哈尔盟正蓝旗第二佐(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扎格斯台苏木希热图嘎查)一户普通牧民家。15岁时,他进入正蓝旗小学接受启蒙教育。1936年,他升入张北察哈尔盟蒙古青年学校学习。期间,他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蒙古族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确定了一生追求的基本方向。

    1937年至1941年末,他赴日本留学。1937年7月,他写了《清见寺的生活》(是至今发现他的最早的作品)。接着,他又创作了《如此青年人》等诗文,并于1941年出版了诗集《心侣集》和日记体散文集《沙原,我的故乡》。

    1941年回国后至1945年,他任苏尼特右旗家政实习女子学校教师。期间,他出版了编译成册的名言录《心之光》(1942)、《家政兴旺书》(1942)、《蒙古族振兴之歌》(1944)等文集。1945年,他赴乌兰巴托市学习,出版了诗集《乌兰巴托》。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纳·赛音朝克图生活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旧社会,内心孤苦无依,渴望着自由民主的新生活。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著名的《窗口》、《压在篱笆下的小草》等诗歌,在惆怅中期盼着崭新的生活。

【人物】他被称为“蒙古族的鲁迅”,他的《狂欢之歌》在国内引起轰动... 第2张

▲纳·赛音朝克图读过的书籍

《狂欢之歌》引起轰动

    蒙古勒扎布对纳·赛音朝克图的评价是:“用一生去歌颂的诗人。”这也是多数学者对纳·赛音朝克图的定义。

    1947年,从蒙古学成回国的纳·赛音朝克图投入到人民解放战争当中。之后,他一直用自己全部的智慧、才华和诗人特有的激情,歌颂党和人民、歌颂祖国的欣欣向荣。

回国后的纳·赛音朝克图到刚成立的内蒙古日报社工作。他从内蒙古日报社调到内蒙古出版社,后又调到内蒙古绥远分局宣传部和内蒙古文联等单位工作。这个阶段,他一边工作,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我们雄壮的歌声》、《狂欢之歌》、《正蓝旗组歌》等多部诗集,同时有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大量作品问世,在翻译和学术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

1956年1月,他以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第四届会议,他与老舍、侯宝林等艺术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他写了诗歌《我握着毛主席的手》,在宴会上朗诵。

195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了在前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被评选为亚非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会中方联络委员会委员。这是中国蒙古族诗人第一次参加国际性作家会议。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他创作发表了当代蒙古族文学的巅峰之作——抒情长诗《狂欢之歌》。这部长诗于1960年6月出版单行本,同年出版汉译本,在中国文坛上引起了轰动:

你们雄狮般/勇猛的/健儿们/穿上镶有/金花的摔跤服/威武地奔过来/用我们北方/盛大的那达慕/热烈地欢庆!/欢庆给我们带来/明媚阳光的/建国十周年!

你们燕子般/矫健伶俐的/孩子们/把打扮好的/追赶黄羊的良驹/拉过来/在这平凡的人们/享受幸福的/建国十周年/让它在这/金色的大地上/扬尘飞奔!

你们莲花般/美丽端庄的/年轻的姑娘们/像欢快的孔雀般/用优美的舞姿/尽情地舞蹈/用我们艺术的/卓越技巧/狂欢、庆祝/庆祝给我们/带来繁荣升腾的/建国十周年!

你们天才的艺人/蒙古族人民的心声/著名的歌手们/把你们悠扬的/铮铮动听的马头琴/调好音弦拿来/让它像四只劲蹄的/闪着火焰的/千里驹/来盛赞我们/飞跃发展的/建国十周年……

时隔半个多世纪后,这首素以时空联想著称的宏伟长诗,仍能让人心潮澎湃。纳·赛音朝克图大开大阖的宏大抒情,展开了纵情奔放的时空联想、从高山到草原、从戈壁到海洋、从牧场到农田、从南国到北方、从矿区到渔船、天南海北纵横万里。这是对党和祖国讴歌的反复咏唱,处处洋溢着他炙热的感情,注定永留史册。

【人物】他被称为“蒙古族的鲁迅”,他的《狂欢之歌》在国内引起轰动... 第3张

▲纳·赛音朝克图的雕像

未曾走远的诗

一年前,记者第一次到正蓝旗采访,因为不了解纳·赛音朝克图的诗歌,宣传部的哈斯和木其尔说:“你是蒙古族的孩子,怎么能不会吟唱纳·赛音朝克图的诗歌?”于是,他们带着记者来到位于希热图淖尔畔的纳·赛音朝克图纪念馆和雕塑旁,帮助记者“扫盲”。纳·赛音朝克图的诗歌被编入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蒙古语教材中。因此,蒙古族孩子都对他的文学作品很熟悉。

今年的5月1日,记者再次由哈斯带领,来到希热图淖尔畔。这里依旧宁静,迁徙的候鸟半个月前刚刚飞走,青年纳·赛音朝克图的汉白玉雕像静静地凝望着远方、凝望着自己的家乡。

在此等待的希热图嘎查党支部书记满都呼告诉记者,纳·赛音朝克图去世40多年了,但是他的诗歌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草原。

1973年5月13日,年仅59岁的纳·赛音朝克图因胃癌去世。弥留之际,他写下了自己的最后一首诗歌《人民 我的母亲》:人民/哺育我成长的母亲/我多么想/为您多做一些贡献/我多么想/为您多写一些诗篇……

虽然他离开了,但是他以自己诗文的魅力和赤子之心,在人民心中获得永生。

1984年,纳·赛音朝克图家乡的牧民自发为他立了纪念碑。1999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纳·赛音朝克图全集》,共8卷150万字。他成为第一位出版全集的蒙古族作家。

2014年,正蓝旗举办庆祝纳·赛音朝克图诞辰100周年的一系列庆祝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来自中国、蒙古、日本等国家的3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纳·赛音朝克图的诗歌作品的艺术特点、对文学及蒙古族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了研讨。纳·赛音朝克图的纪念馆和雕像也在家乡希热图淖尔旁落成。

如今,每逢纳·赛音朝克图的生日,总会有群众自发到纪念馆举行纪念活动。嘎查每年还要举办诗歌朗诵会,朗诵纳·赛音朝克图的诗歌。

纳·赛音朝克图在草原上播种了文明的种子,它萌发的力量,正在草原上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转自:北方新报(ID:beifangxinbao)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