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的合撒儿家族与“齐王”部


如上所述,科尔沁部的统治者为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后裔,系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15世纪形成的科尔沁万户来源于蒙元时期的拙赤-合撒儿后裔所属兀鲁思及其属民,故蒙元时期的拙赤-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齐王”部(爱玛)与科尔沁万户的形成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


拙赤-合撒儿为蒙古部也速该巴阿秃儿次子,系成吉思汗长弟,甲申猴年(1164)出生于斡难河畔的迭里温孛勒答黑,比其兄长铁木真小两岁。14世纪初波斯史家拉施特解释说:“拙赤是其名字,合撒儿是猛兽的意思。由于他是个十分勇猛的人,故用这样的称呼来形容他。他的肩与胸很宽,而腰很细,故他侧卧着时,能让一条狗从他肋下穿过;他力气很大,能用双手抓起一个人,将他像支木箭般地折成两半,将他的脊椎骨折断。”合撒儿在一生中,为兄长成吉思汗“出为前锋,入为殿后”,征战无数,战功赫赫,为统一蒙古各部以及大蒙古国的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206年,铁木真加号“成吉思汗”,建立“也可-蒙古-兀鲁思”(汉译为“大蒙古国”)之后,分别将开国有功的贵戚功臣,任命为千户长,并对亲族中分配了“份子”(蒙古语“忽必”,意为应得的分额,即人户和牧地)时,成吉思汗分给合撒儿的千户数目为四千人,由扎剌亦儿氏者卜客来管理合撒儿的宫帐事务。其后,合撒儿虽然在建国后的权利斗争中,遭受阔阔出的暗算,被铁木真所怀疑,甚至失去大半部属民,但他的功勋却没有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成吉思汗镇压阔阔出叛乱之后,合撒儿仍继续参加大蒙古国的对外扩张战争,大约在1215-1216年间进行的伐金战役或1219年西征以前的某一次战役中战死在战场上。合撒儿去世之前,即2014年成吉思汗将蒙古东部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呼伦湖和海拉尔河附近的水草丰美的草原地带分封给合撒儿,为后来合撒儿后裔的强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成吉思汗所说的“有别里古台之力,合撒儿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便是对合撒儿一生功绩的最公正评价。


拉施特《史集》记载:“拙赤-合撒儿有许多子女,据传,他的子女有四十人左右,但其中著名而享有盛誉者只有三人:也苦、脱忽和移相哥。”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数字谚语中,“四十”一般表示众多的意思,而并非表示具体数字“四十”而言。所以,这里我们只能相对理解合撒儿有较多的子女,而不能机械地理解合撒儿确有40个子女。


移相哥为合撒儿次子,是个高个子,两颊绯红、长脸,留着长胡子。他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晚年时期,历经五代可汗(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一直效劳于蒙古汗廷。蒙古黄金家族诸子们称他为“移相哥-阿和(长兄)”。自蒙古大军西征开始移相哥成为成吉思汗最可信的侍卫,元太祖八年(1223)他向窝阔台、拖雷传达军令,还参加了翁浑答兰忽都黑地方举行的秘密忽里勒台(大会)。1225年,蒙古众贵族及诺颜于布哈速吉盖之地(今俄罗斯所属布里亚特境内)设置大金帐,举行大忽里勒台,并在聚会期间进行射箭比赛时,移相哥从335步(一步约1.5m)之远射中靶。为了纪念这一罕见的射程,成吉思汗降旨刻碑,以示纪念。此碑便是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碑”(又称“移相哥石碑”)。


有元一代,合撒儿、别里古台、哈赤温、斡赤斤等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后裔所属领地及其属民便形成了“东道诸王”。1259年8月蒙哥汗在征讨南宋战场上的突然去世,引发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的战争。在漠北“监国”的蒙哥汗幼弟阿里不哥,首先在蒙古都城哈剌和林继承蒙古大汗之位。蒙哥长弟忽必烈则要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取汗位。而以塔察儿、移相哥为首的东道诸王在这次政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260年四月,忽必烈在以塔察儿、移相哥为首的东道诸王的支持下,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夺取蒙古大汗之位。


如果说忽必烈政权的建立与东道诸王的支持相关,那么刚刚即位的忽必烈就以优遇和大量赏赐来回报东道诸王,使其势力迅速膨胀。就合撒儿之子移相哥来说,中统三年(1262)四月元世祖忽必烈“赐诸王也相哥金印。”

有元一代,合撒儿等东道诸王兀鲁思的主要属民为蒙古人,尤其是东道诸王及其后裔部众与忽必烈后裔蒙古汗廷关系密切等原因,东道诸王兀鲁思没有象成吉思汗诸子及其后裔所属西道诸王兀鲁思那样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而成为后来蒙古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元二十四年(1287),斡赤斤后裔乃颜、合撒儿后裔势都儿、哈赤温后裔哈丹联合谋叛元朝,后又协助海都叛乱,但不久被镇压。忽必烈便将参与的东道诸王的军队分给了其他人。但后来的元朝诸皇帝将成吉思汗诸弟的后裔依然封为“王”,允许他们管辖自己的属民。但“内属四夷”的地位从此似乎有所降低,并最终分别划入到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


忽必烈晚年时期合撒儿后王势都儿去世,他的三个儿子为齐王八不沙(《史集》写成“马米沙”)、必烈虎大王、黄兀儿王。势都儿另有一女,名也立干,系塔剌海王之妻。八不沙多见于《元史》等文献。元贞二年(1296),八不沙因参加平定海都之乱立下战功,受到元成宗帖木儿的重赏。元成宗七年(1303),朝廷特准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酿酒。是年,因八不沙等诸王在合撒儿后裔的食邑即五户丝户分地—般阳路等处围猎扰民,被朝廷禁止。


大德十一年(1307),八不沙被元武宗海山封为“齐王”,其明年武宗赏赐八不沙黄金五百两、银五千两。八不沙的“齐王”封号源于他们家族在山东的食邑地。这是因为早在1236年窝阔台汗按照蒙古体例,把所得中原汉地城子百姓分配给宗亲时,也苦等合撒儿家族成员分得了部分汉地民户作为其食邑即五户丝户。其中,把山东的益都、济南二府所属莱州、淄川、长山、新城、蒲台县等般阳路的24493户封赐给也苦为首的合撒儿家族。《元史》中又称也苦为“淄川王”。而这些地区在战国时期系齐国之地,所以元代的合撒儿家族首领受封为“齐王”。从此,“齐王”爵号成为合撒儿家族的最高世袭王位。其后月鲁帖木儿、失列门等合撒儿的后裔都相继承袭“齐王”位。15世纪中叶,合撒儿第十二代世孙孛罗乃仍用“齐王”这一称号,以此来显示他在科尔沁万户中的最高统治地位。


综上所述,以移相哥为首的合撒儿后王拥立拖雷一系蒙古大汗,尤其对元世祖忽必烈完成大一统元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故蒙古诸汗让拙赤合撒儿的后裔坐于宗王之列,将崇高的官位和封号授予他们。据文献记载,在忽必烈汗统治的晚期,合撒儿兀鲁思强大而富有,由原来的四十人繁衍到八百人。元朝末年,红巾起义遍及各地,蒙古地区社会经济衰退。在这危难时刻,齐王失烈门仍献马15000匹资助朝廷,这证明合撒儿后裔所统辖的“齐王”部直到元朝末年仍保持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土崩瓦解后,合撒儿后裔所统治的科尔沁部之所以在哈喇温吉敦山阴地区形成为相对独立而强大的政治力量,是与蒙元时期的合撒儿及其后王所属“齐王”部的繁荣发展、相对独立的历史地位以及合撒儿受封领地有利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呼日查)


 看更多精彩  请点这里↓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