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于《大庆市蒙古族史话》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朵兒邊”,蒙古文記作“杜爾伯德”,也讀作“杜爾伯德”,現在用漢文記作“杜爾伯特”。
據《蒙古秘史》記載,朵兒邊部是由成吉思汗的第11世祖朵本•蔑兒幹的哥哥都娃•鎖豁兒的四個兒子組成的。一些漢文史學者在翻譯《蒙古秘史》時,把這個部落的名稱音記為“朵兒邊”。
朵兒邊部是個古老的蒙古部落,據《蒙古秘史》記載,屬“迭爾列勤”蒙古,即一般的、普通的蒙古部落,不屬於後來“尼倫蒙古”的黃金家族系列。
族源
蒙古族是個世界性的民族,歷史悠久,曾對亞歐大陸各民族的形成和歷史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關於蒙古族的族源、族稱,中外史籍有許多記載。很多學者根據中外史籍研究後指出,蒙古族的先民在8000年前就活躍在北中國和蒙古高原的歷史舞臺上。漢文史籍將那個時期的蒙古人記作獫狁(xiǎn yǔn),他們是阿勒泰遊牧民族的一個分支部族。
俄國的蒙古學家俾丘林曾提到,“西元前2500年已經出現了蒙古民族”。(蘇日巴達拉哈:《蒙古族族源新考》第12頁民族出版社)據有學者研究,《突厥史》中的“莫賀咄”、《北狄傳》中的“莫弗何”都是“忙豁勒”的不同音譯,也就是後來標準化的“蒙古”一詞的不同時代的音譯形式。
波斯史學家拉施特哀丁的《史集》中記載,“蒙古”一詞的最初讀音是“munku”,與《舊唐書》的記載讀音基本一致,可見“蒙兀”“蒙古”是同名異記。“獫狁”與“乞顏”也是同名異記。
“乞顏蒙古部是斡難河畔的‘蒙瓦’‘蒙兀’的先民,曾以‘蒙陳’的稱謂出現在《隋書•鐵勒傳》中,也以‘沒歌部’的名稱見於《魏書•序記》中,也有‘沒骨人’‘木骨閭’的記載”。(泰亦赤兀惕•滿昌:《蒙古族通史》第三冊,第429頁,遼寧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看來,“蒙兀室韋”只是蒙古先民中的一個室韋部落,他們起初居住在大興安嶺的山林中。
據《史集》記載,大約距今(指《史集》成書時期)2000多年前,蒙古族先民的部落被同語系的鄰居部落攻敗,向東北逃到人跡罕至的深山中,那個地方叫額兒古涅昆。“昆”,蒙古語意為“山坡”,“額兒古涅”,蒙古語意為“險峻”,這個地方意為“峻嶺”。據考證,額兒古涅昆即大興安嶺。其中,有兩位首領叫捏古思和乞顏。
“乞顏”,在蒙古語中意為從山上流下來的狂暴、湍急的洪流。後來,部族生息繁衍,人口大增,難居深山,便化鐵開山,走進草原,又回到祖先之地蒙古高原。“化鐵開山”如電火石開的天崩地裂,是一次開闢新天地的壯舉,因而,“化鐵開山”成了蒙古族久遠傳說的故事。
據傳說,當時各部落的人聚集在一起,宰殺了70頭牛馬,用其皮做成風箱,堆積了許多木柴與鐵礦石,融化成鐵水,衝開了大興安嶺堅硬的岩石,打開了一條通向新生活的希望之路。剛下山時,有18個分支,即涅古思、兀良和惕(东北君:与金女真兀良哈应有很深渊源)、弘吉剌惕、亦乞剌思、斡勒忽訥惕、豁羅剌思、額勒只斤、弘裡兀惕、斡羅納兀惕、晃豁壇、阿魯剌惕、乞裡克訥惕、嫩真、許慎(东北君:看名字,与肃慎-女真jusen / jurcin有极大的渊源)、速勒都思、亦勒都兒勤、巴牙兀惕、輕吉惕。
金女真铁浮屠
以姓氏为例,女真-满洲最古老的姓氏之一guanggiya/guwanggiyara广吉喇,与蒙古、突厥的弘吉剌特有很深的渊源;最古老的姓氏honggon氏,与蒙古、突厥的汪古有很深的渊源;最古老的姓氏dalamu氏,世居呼伦贝尔;最古老的姓氏bAisute氏,为元代时的别速惕;最古老的姓氏borigit氏,为金旧姓“博勒和”,世居喀喇沁,与蒙古博尔济克氏有很深渊源;最古老的姓氏heseri氏,为唐女真通用30姓之“纥石烈”,与蒙古heseri氏同源。
daikite氏,世居喀喇沁;daibolo氏,与巴尔虎daibolo氏同源;hougiya氏与世居察哈尔的蒙古hougiya氏有渊源;hugiya氏与巴尔虎hugiya氏有很深的渊源;haigiya氏,世居科尔沁……等等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蒙古史學家將這些蒙古部落稱之為“迭兒列勤”蒙古,即一般的、普通的蒙古人,也有起初的、原來的意思。《史集》第一章就寫到:迭兒列勤蒙古是
“從遁入額兒古涅昆的捏古思和乞牙惕氏族所出,在朵奔伯顏(朵奔•蔑兒幹)與阿闌•豁阿時代之前即已存在的宗支和部落,即被稱為迭兒列勤的突厥——蒙古諸部落”。([波斯]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冊,第250頁,商務印書館,1986年)
後來,18支迭兒列勤蒙古人的後裔繁衍發展,又有了許多分支部落,遍佈蒙古高原各地。史書稱“七十二種蒙古”,即指迭兒列勤蒙古的72個分支也。
帶領迭兒列勤蒙古諸部化鐵開山、走進草原的首領叫孛爾帖•赤那,他是在額兒古涅昆生存時期的首領乞顏的後人。在帶領迭兒列勤蒙古諸部走向草原,西進南下的征程中,孛爾帖•赤那與妻子豁阿•瑪蘭勒帶領血緣更為親近的部眾幾經遷徙,來到不兒汗哈勒敦地方(肯特山)的三河之源,即今蒙古國鄂嫩河流域遊牧。
《蒙古秘史》開篇就記載了迭兒列勤蒙古家族的譜系:
“奉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阿•瑪蘭勒,渡過大湖而來,來到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合勒敦山扎營住下。他們生下的兒子為巴塔赤罕。巴塔赤罕的兒子為塔馬察。塔馬察的兒子為豁裡察兒•蔑兒幹。豁裡察兒•蔑兒幹的兒子為阿兀站•孛羅溫勒。阿兀站•孛羅溫勒的兒子為撒裡•合察兀。撒裡•合察兀的兒子為也客•你敦。也客•你敦的兒子為撏(xián)鎖赤。撏鎖赤的兒子為合兒出。合兒出的兒子為孛兒只吉歹•蔑兒幹。孛兒只吉歹•蔑兒幹的兒子為脫羅豁勒真•伯顏。脫羅豁勒真•伯顏的兒子為都蛙•鎖豁兒、朵奔•蔑兒幹。”(餘大鈞譯注《蒙古秘史》第3—7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明初音記、譯注本《元朝秘史》第3、4節記:
“脫羅豁勒真的妻,名孛羅黑臣•豁阿。他有一個家奴後生,名孛羅勒歹•速牙勒必。又有兩匹好騸馬:一個答亦兒馬,一個孛羅馬。脫羅豁勒真生二子:一個名都蛙•鎖豁兒,一個名朵奔•蔑兒幹。”
余大钧譯注的《蒙古秘史》記曰:脫羅豁勒真•伯顏的長子“都蛙•鎖豁兒獨額中生一隻眼,望見三程遠地的勢物。”《蒙古源流》中還記載,都蛙•鎖豁兒有四個兒子,叫托諾依、多克新、額木尼克、額爾克。
余大钧譯注的《蒙古秘史》第9節記:“朵奔•蔑兒幹聘娶出生于阿裡黑•兀孫地方的豁裡•禿馬惕部的豁裡剌兒台•蔑兒幹的女兒阿闌•豁阿為妻。”該書第17節、第42節記載,阿闌•豁阿生有五子,第五子是孛端察兒•蒙合黑。孛端察兒•蒙合黑是成吉思汗的第10世祖,即孛爾只斤氏的始祖。而恢復使用孛爾只斤氏的第二始祖是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汗。
孛爾帖•赤那的第12世孫是都蛙•鎖豁兒與朵奔•蔑兒幹。哥倆原本在一起遊牧,但都蛙•鎖豁兒死後,他的四個兒子分居而去,朵奔•蔑兒幹與妻子阿闌•豁阿過著艱難的生活。對此,餘大鈞譯注的《蒙古秘史》第11節記:
“都蛙•鎖豁兒死後,他的四個兒子不把叔父朵奔•蔑兒幹當親族看待,看不起他,與他分離,拋棄了他,遷走了。他們成為朵兒邊氏,成為朵兒邊部。”
朵奔•蔑儿干与妻子阿阑•豁阿生有二子,叫不古讷台、别勒古讷台。朵奔•蔑儿干(又称朵奔•伯颜)死后,其妻子阿阑•豁阿受“天光之孕”又生下了三个儿子,叫不忽•合答吉、不合秃•撒勒只、孛端察儿•蒙合黑。后来,人们把阿阑•豁阿受“天光之孕”后生的这三个儿子的部落称作“尼伦”蒙古人,以有别于“迭儿列勤”蒙古人。“尼伦”,指出自贞洁之腰,即出自阿阑•豁阿之腰的氏族者,有圣洁、尊贵、正统的、核心的意思。按着这种严格的分别,朵儿边部自然属于迭儿列勤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时,骨干力量就是这些迭儿列勤蒙古部落和尼伦蒙古部落,而核心是乞牙惕尼伦部落中的乞牙惕孛儿只斤。
从以上史籍记载可知,朵儿边部人是成吉思汗第11世祖朵奔•蔑儿干的兄长都蛙•锁豁儿的四个儿子的后裔。朵儿边部人与成吉思汗的共同远祖是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玛兰勒,因而,他们同祖同宗,同根同源。
鄂嫩河,黑龙江流域水系
族称
史载,蒙古族的先祖孛尔帖•赤那与豁阿•玛兰勒的第12世孙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及后裔组成的部落叫“杜尔伯德”部,但汉文史籍起初将这一部落的名称音译为“朵儿边”部,因而,后期史籍都将这一部落人记作“朵儿边”。
10世纪末、11世纪初,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在他们的父亲死后,离开其叔父朵奔•蔑儿干分牧而居,并未走远,仍然游牧在蒙古高原斡难河畔。叔叔朵奔•蔑儿干是个憨厚的人,并未计较侄子们的离弃而去,自己照常过着艰难的游牧、狩猎的日子,分牧而不成仇。起初,托诺依、多克新、额木尼克、额尔克四兄弟离开叔叔朵奔•蔑儿干的时候,并未立即给自己起姓氏名称。后来,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对别人自称“杜尔伯勒”,即“我们四个兄弟”,此名称具有亲切感。此后,附近的人们也都开始称他们那一群人为“杜尔伯德”,即“四兄弟的人们”。因为自称“杜尔伯勒”,人称“杜尔伯德”,慢慢的,“杜尔伯德”成为了他们的姓氏,也成了他们的部落名称。兄弟们推举兄长托诺依为首领,他们在肯特山下、三河之源一带游牧了很长一段日子。
对这个蒙古语称作“杜尔伯德”的部落名称,汉文史籍却先记作“朵儿边”,后来,又把与“朵儿边”部融合后的嫩科尔沁“杜尔伯德”部记作“杜尔伯特”。关于“朵儿边”之名称,在近千年里,汉文史籍有着许多不同的读音译记:汉译《蒙古秘史》记作“朵儿边”;脱脱著《金史》记作“朵鲁班”;宋濂著《元史》记作“朵鲁不德”;《明太祖实录》记作“朵里不歹”;清人屠奇《蒙兀儿史记》中先记为“朵尔边”部,然后解释说,“朵尔边”是指“今嫩江左畔杜尔伯特”;萨囊彻晨著《蒙古源流》记作“杜尔奔”。在蒙古语和蒙古文的表述中,“杜尔伯德”的文字记法与口语是一致的。
今日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杜尔伯特”一词,蒙古文记作“杜尔伯德”,也读作“杜尔伯德”。所以说,汉文史籍中的“朵尔边”、“都尔班”、“朵鲁班”、“多礼伯”、“杜尔奔”、“朵鲁不德”、“朵里不歹”、“秃里不带”、“朵尔别台”、“脱里别歹”、“杜尔伯特”等种种译记,都是蒙古语“杜尔伯德”的同名异记。
嫩江草原开发而成的农场
阿尔泰语系是黏着语,词尾的后缀辅助音节具有语法功能,可使词性、词义发生变化,也能构词,构成新的词汇。举例“德”、“钦”、“惕”等辅助音节的构词功能,如“玛拉”是牛、牲畜的意思,后边加辅助音节“钦”,成“玛拉钦”(malcin),是牧人的意思;“乞颜”是洪流的意思,后边加辅助音节“惕”,叫“乞牙惕”,就是“名称叫‘洪流’的人群”的意思。“杜尔本”、“杜尔伯”是蒙古语数词“四”的意思。蒙古语数词“杜尔本”、“杜尔伯”后加上表现复数形式的附加成分“德”,成为“杜尔伯德”一词,它是蒙古语数词“四”的复数之音译,是指叫“杜尔伯的人群”,原义即“四个兄弟的部落”,现在有人直译为“四”。
“杜尔伯德”氏族形成大约已有一千多年了,其名称见之于史籍也有八百年了。1240 年成书的《蒙古秘史》最早明确记载了这个氏族。道润梯步先生所著新译简注《蒙古秘史》中称:
“都娃•锁豁儿有子四人,如是居间。其兄都娃•锁豁儿殁矣。都娃•锁豁儿殁后,其四子们,不以亲齿其叔父朵奔•蔑儿干,鄙薄之,离析之,弃置而迁徙之矣。遂为朵尔边氏,朵尔边百姓者即彼等也”。(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卷一,第8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蒙古]策•达姆丁苏荣先生的蒙古文转写本《蒙古秘史》中则记为:
“都娃•锁豁儿有四子,都娃•锁豁儿死后,其四子对朵奔•蔑儿干不以亲叔来看待,弃而迁之,成为杜尔伯特氏”。([蒙古]策•达姆丁苏荣蒙古文转写本《蒙古秘史》第35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
《蒙古秘史》中所说的这个朵尔边氏、杜尔伯特氏,就是指《蒙古源流》中记载的“托诺依、多克新、额木尼克、额尔克”四兄弟,即由他们四兄弟组成的蒙古部落。朵尔边氏虽说1240年见诸于文字记载,但是,这个氏族的产生却远远早于这个年代。
据《大蒙古国源流黄金史》记载,“甲寅年(774年)孛尔帖•赤那29 岁生子巴塔赤罕”。上溯29 年为745 年,正是《蒙古秘史》中开篇的蒙古始祖孛尔帖•赤那的生年。成吉思汗生于1162 年,是孛尔帖•赤那的第23 世孙。从孛尔帖•赤那生年到成吉思汗生年共417 年,其间间隔21 代,平均每代20 年。而从孛尔帖•赤那到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共13代,其间间隔12 代,共240 年。根据这一推算,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大约生于公元985 年前后,正是辽圣宗统和三年左右。
《蒙古秘史》中还有“薛赤兀儿自豁罗剌思、抹其别都温亦自朵儿边来亦”的记载。(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卷三,第8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抹其别都温,有的史料记作抹其布敦,他是朵儿边部中最早投奔成吉思汗的一支的部落长。由此可以说,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形成的朵儿边部落,“在10世纪末至11 世纪初叶就已经开始活动于人类社会历史舞台”。(波•少布何日莫奇著《黑龙江蒙古部落史》第2页,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4月)
原来的“朵儿边”(杜尔伯德)之名,已随着历史脚步逐步演变成“杜尔伯特”之名。杜尔伯特之名最早是以氏族的姓氏出现的,后来成为部落的名称,又由于此部落长期驻牧于嫩江左岸中下游地区,因而成了地域的名称,在一定历史时期,此地以杜尔伯特之名建制,又演变成国家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这里所说的部落名称,即指古代的朵儿边部落和后来占领此地的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所说的行政建制名称、地域名称,即指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立的杜尔伯特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建立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黑龙江大庆杜尔伯特的草原湿地
- 上一篇: 姜喜:北元时期蒙古部落状况
- 下一篇: 兀良哈三卫到底去了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