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桑诺尔布与近代蒙古族历史之最贡桑诺尔布是近代蒙古族的一位杰出人物,这位有着浓厚传奇色彩的亲王在蒙古族历史上写下了一页页重要的篇章。他文治武功,创下了许多近代蒙古族历史之最。
创建新式军队
1900年,即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贡桑诺尔布上书清廷,“要求训练新军”,清廷批复“就现有兵力,进行训练”。1901年,通过袁世凯的介绍,贡桑诺尔布聘请原保定武备学堂毕业生周春芳为教官,同车载归。
回来后,贡桑诺尔布在旗内选拔青年和王府卫兵整编为正规军队,采用北洋新军的教范与操典进行正规训练。这是蒙古族第一支正规训练的新军,后来这支新军在保卫蒙旗治安、剿灭地方土匪的行动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贡桑诺尔布训练新军的同时,他的福晋善坤也开始召集侍女成立娘子军进行训练,这也是蒙古族历史上第一支正规训练的女子新军。
创办新式学堂
1902年10月31日,对喀喇沁旗王爷府来说,可谓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天,近代蒙古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式学堂在这里开学授课。在隆重的开学典礼上,喀喇沁旗扎萨克亲王贡桑诺尔布即兴致辞。他说:“我身为王爵,位极人臣,养尊处优,可以说没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可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因为我看到了我的旗民子弟入了新学堂,受到教育,将来每个人都会担当起恢复成吉思汗伟业的责任。”
崇正学堂设在喀喇沁王府西院,教室、宿舍、图书馆应有尽有,门前是操场,后院是桑园,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贡桑诺尔布亲任校长,他不惜重金聘请江南名士陆韬、钱桐和本地知名人士为教员。
在这所学校里除开设蒙汉文《四书》、《五经》等传统课程外,还教授日语、算术、地理、历史、书法、绘画、音乐、体育等课程。崇正学堂开班后,很快就由1个班扩展成为4个班。开办数年间,崇正学堂向国内外派出的一批批学生,成为了蒙古族近现代历史上的优秀人才。
开办女子学堂
1903年,贡桑诺尔布到日本访问,会见了东京实践女学校校长下田歌子,由此引起了他对女子教育的浓厚兴趣。回国后,贡桑诺尔布于1904年在王府创办了“毓正女学堂”。女学堂由王爷的福晋善坤主持校务,在日本陆军次长福岛中将的推荐下,学堂聘请了河原操子为教授。
在女学堂的开学仪式上,福晋善坤说:“男子和女子本来就是平等的人,之所以在中国男的高贵,女的卑贱,就是由于学习和不学习造成的。通过学堂的学习,蒙古族的妇女也可以和各国的妇女一样进步的。”
学堂开学之初,很多旗民不理解。为了增强学校的号召力,贡桑诺尔布令其妹妹兰珍一起就读学堂,以示垂范。随着学堂的开学以及规范化教育的推行,一些旗民逐步了解到了学习的好处,学堂的生源慢慢增加了起来。女学堂开办的课程主要有读书、日语、算术、地理、历史、习字、画图、歌唱、体操等。
1907年,贡桑诺尔布咨呈清朝学部,要求将毓正女学堂正式立案。经学部奏准清廷,受到嘉奖,并再获“御书匾额”。
毓正女学堂成立后,也向日本输送了留学生。据统计,20世纪初,中国女子出国留学只占男子的百分之一,她们在国外意志坚强,学习刻苦,成绩优良,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人赞叹中国女留学生:“行止自由,论学讲学,一如男子。”赤峰地区留日女学生中著名的就有何惠珍、于葆贞、金淑贞等。
创立军事学校
1903年7月,贡桑诺尔布在其叔父公诚位于大西沟门村的空闲官邸办起了蒙古族地区第一所军校“守正武备学堂”。教官是由访日时结识的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次长福岛中将介绍的日本陆军大尉伊腾柳太郎和少尉吉原次朋,由姚子慎为翻译。学科用日本操典,由日本教官用日语授课,操练时也用日本口令。因此,守正武备学堂也是一所完全日本化的军事学校。
守正武备学堂在课程设置上完全采用日本教法,分文、术两科,文科学习算术、日语、测绘、地理等课程,术科主要是体操、骑术、步伐、兵器等。为了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贡桑诺尔布还特地从学生中选拔了乌尔固木吉、铁丹、纳木其格等3名优秀士兵到日本驻军内部和日本士兵一起学习器械、体操和军乐。守正武备学堂先后培养了100余名优秀的军官和士兵。
创建近代工厂
1903年,贡桑诺尔布出访日本期间,考察了正在大阪举行的第5次工业博览会。其间所见所闻,令这位大清王爷深感中国的落后,对民族地区粗放的经济深为忧虑。1904年,贡桑诺尔布派崇正学堂4名学生前往天津北洋实习工厂学习织布、染色等技术。4人学成后,贡桑诺尔布在王府东坯场子村设立了一个综合工厂,请他们作技术员,并招收青年旗民为学徒工,他自己曾多次亲临工厂视察。后来,贡桑诺尔布又从天津高薪聘请了一位织地毯的老师傅传授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厂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工厂生产的“洋布”、“洋腊”、“洋胰子”、地毯等日用品小量投放市场,受到民众的青睐和欢迎。从此,喀喇沁旗的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创办近代邮电
喀喇沁旗在20世纪初还是一个十分闭塞的山区,为了及时接收和传递信息,1904年,贡桑诺尔布派人专程赴围场县接洽。双方协议,由王府出资架设从喀喇沁旗到围场县县衙所在地克勒沟的有线电报线路,王府设电报收理处。届时,喀喇沁人就可以把电报从王府拍发至全国各地。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贡桑诺尔布亲自督工。砍伐树木,埋置电杆,架设电线,很快,一个颇具现代通讯速度的对外联系窗口便建立了起来。通过这个窗口,喀喇沁旗还与驻北京的外国使馆取得了联系,得到了许多的科技新知识,使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状态的塞外荒野有了对外联络的便捷通道。
在创办电报收理处的同时,贡桑诺尔布还设立了邮政代办所。他从旗内精壮蒙古族青年中挑选3人,分三班往返于本旗和北京之间,定期邮递报刊、信函。邮政代办所的建立,使喀喇沁地区与京津等各大城市间有了经常性的联系。
创办《婴报》
由贡桑诺尔布创办的《婴报》是内蒙古地区历史上第一份蒙文报纸,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
1907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刊载了《教育·各省报界汇志》,上面记载了赤峰喀喇沁旗在当时的这件盛事:“蒙古喀喇沁亲王近就该王府创办一蒙文报,系汇选各报译成蒙文。总馆设在京师,凡内外蒙古及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处均设分馆,专为开通蒙人风气,以期自强。”
贡桑诺尔布的门生吴恩和在其所著《贡桑诺尔布》一文中,对此事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冬季,贡王为了启发民智,宣扬新政,曾在崇正学堂内副设了个报馆,每隔一天石印一大张,名曰《婴报》,并责成崇正学堂的师生源源投稿,除刊登些国内外重要新闻外,有科学常识、各盟旗的动态以及针对时局的短评等。由送报员送到人烟稠密的村落,大量散发,不收报费。”
此外,报馆内还设有一个小型图书馆,藏有《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珍贵书籍,供校内外师生和旗衙门内的行政人员等读者阅览。当年在学堂任教的邢致祥(教务长)说:“贡王办教育、办报纸,不但蒙藏尚在梦中,就连热河全省也未闻一处。”
《婴报》大约出版六七年之久,辛亥革命时期终刊,对宣扬新政、启发民智,对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发展、民族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婴报》被称之为“蒙古族新闻传播百年之源”。
【责任编辑:云松】
来源:正北方网|凯风内蒙古|内蒙古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不代表蒙古智库观点立场 尊重版权
蒙古智库相关阅读
专家解读蒙古族近代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蒙古族先进人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