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桑却丹画像
罗布桑却丹(1875—1928)生于清朝光绪六年(1875年)卓索图盟喀喇沁左翼旗(今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县万元店乡热水汤村)一个蒙古贫苦人家,原蒙古名巴彦陶克陶,汉名白云峰,字罗子珍,俗称“白三喇嘛”,他是近代蒙古族哲学史、民俗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两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和讲学。1918年完成20万字《蒙古风俗鉴》的写作。是中国近代蒙古族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著名学者。他的蒙文巨著《蒙古风俗鉴》被称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全面反映了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及其历史发展,是蒙古学研究的珍贵文献。该书自始至终贯穿着罗布桑却丹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他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但因时代所限,在当时蒙古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罗布桑却丹的思想及观点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罗布桑却丹仍不愧为一位19世纪蒙古族著名的学者。《蒙古风俗鉴》原蒙文版于198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哲学界的重视,并被当时的苏联、美国、日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蒙古等多个国家翻译出版。
《蒙古风俗鉴》罗布桑却丹(著)赵景阳(译)管文华(校)
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
本书原蒙文版经著名蒙古学学者哈·丹碧扎拉桑教授(文末附有简介)整理,1981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古风俗鉴》(汉译本)扉页
罗布桑却丹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喇嘛,看守本乡热水汤温泉。他勤学好问,靠自学精通了蒙文,17岁时被破格擢用,任苏木章京,不久又被调至北京雍和宫。由于他潜心学习,攻读各种版本经书,又掌握了汉、满、藏三种语言文字,后在理藩院应试,被授予“四种语言格西”职称(藏语“格西”是喇嘛学位学衔职称之一,又称巴格西,相当于博士、教授的尊称;专门从事佛经语文翻译工作)。1890年,被指派为喀喇沁左旗佐领章京。1894年,他又被指派到哲里木盟各旗普查由喀喇沁左旗迁往他乡的人员及户口。这个工作他整整进行了3年时间。3年间,他深深地体验到蒙古族劳动人民身受层层剥削,过着极度艰难的生活,同时也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状况和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其后来撰写《蒙古风俗鉴》这部巨著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罗布桑却丹极力主张普及文化知识,并希望以此来拯救蒙古民族的命运。1898年,罗布桑却丹想到拉萨去学习。但由经费不足,便留在北京雍和宫拜师学习蒙、满、汉、藏4种语言文字。1902年冬,罗布桑却丹参加清朝宫廷翻译考试,曾获"四种语言格西"的称号。同年,罗布桑却丹借驻北京蒙古王公府的机会,递交了一份"广译各种书文,普及蒙地文化"的建议书。并为此东奔西走,花掉了一千多两个人积蓄的银子,但没有取得任何效果。1903年,他听说东北地区发生了日俄战争后,便从北京返回家乡,为蒙古族地区和喇嘛寺庙等不遭受战火的洗劫而四处奔波。1906年,罗布桑却丹应学部邀请,任北京"满蒙高等学堂"的蒙文教师。1907年11月,罗布桑却丹又应邀东渡日本。执教于东京"外国语学堂"(今东京外国语大学)。深得日本佛教界的器重。但他怀念祖国和家乡,任教7年后,于民国3年(1914年),毅然带着家眷离开日本回到祖国。回国后,罗布桑却丹仍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便发愤著书,用将近四年的时间完成了反映蒙古族习俗、佛教、医药等长达几十万字的哲学著作——《蒙古风俗鉴》。他在日本生活、工作的4年间,接受了西方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回国后,原先利用普及文化来拯救民族命运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了。罗布桑却丹在北京继续任教。又一次呈文,重申自己的主张。可是他的建议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在封建保守的国度里,他的主张虽然找不到知音,甚至几遭劫难,但他始终矢志不移。到了公元1914年,他调到奉天南满铁路办事处后,又找到奉天巡捕张元和哲盟各旗的头面人物,建议改良草场,改进畜牧方法,提高民族经济。这项建议一开始得到了有关各方面的大力赞同,但后来,由于罗布桑却丹本人受到嫌疑,建议随之中止。
罗布桑却丹一生坎坎坷坷。但他利用4年时间编纂而成的《蒙古风俗鉴》却为人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蒙古风俗鉴》,成书于公元1918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蒙文著作。《蒙古风俗鉴》共10册,凡60章,计约20余万字。其内容包罗极广,从蒙古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物产以及风俗民情,到蒙古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无不分门别类,一一加以详述。这部书对于了解和研究蒙古族风俗习惯的发展变化状况是十分难得的,也是现今民俗学、蒙古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著作。
原卓索图盟喀喇沁左翼旗、现凌源县万元店乡热水汤村的罗布桑却丹故居
《蒙古风俗鉴》原序(蒙文汉译):
宇宙变化之道,日落则星出,四时变化之理,按日月累计为年。政局安定则和平。因人们的欲望无边无际,有两种必然现象:和平和幸福达到极点就要生乱;而乱世达到极点则又回到和平与安宁的状态。文明之邦并非不出恶人,乱世之中也并非不出现圣贤。好人与恶人,在于其本身的智与愚。善恶之报乃是必然的。凡败事者,都是在时运较佳时依仗有财有勇,一时高兴而为,其事必无成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事全在于自始至终的周全安排。因为史志上已有记载。已知蒙古族曾盛于世界,然而蒙古族的兴盛也为两点所决定。即没有文化也不懂农业对人们的好处,然而,因为蒙古人所居住之地水草肥美,自古多出英雄豪杰;而且现在还在出现。但文人却不多。聪明的智者到底会出现于何地,无固定之说,但人的生长环境却极为重要。如今,世界上的人都在往更加开化的方向发展变化。为了蒙古人自古至今的源流不被抹掉,我概要的写了此书。如果有哪位先生研究民族学说,能对本书作出补充,则为万幸。基于这种想法,从藏、蒙古史书与传说中仔细选择,并观察了现实,依次列出了我的看法。
罗布桑却丹 作
大正七年四月,用蒙古文写完。祝安
(注:大正是日本明治后昭和前的年号。大正七年为公元一九一八年,作者在日本国写成。)
《蒙古风俗鉴》后记(蒙文汉译):
我从小就是一个苦命人,十来岁就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境贫寒,没能很好的学习。正在家为维持生活而勤劳时,得以当了本旗苏木章京。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九年)十月,家乡遭受了社会之乱,房屋、家产全部被烧毁,母亲也得病去世。次年,父亲病逝。
光绪二十年春,为调查本旗人到外旗居住的男丁入册之公事,去哲里木盟各旗奔走,于光绪二十三年回到本旗。对所去各旗情况有了了解后,产生了新的思想,下了落发去西藏当喇嘛的决心,走到北京雍和宫学习经书,待挣了钱以后再去西藏。住雍和宫时二十四岁,在这里拜了教经书的老师,天天下力量进一步学习着。我自幼学习了满、蒙、汉三种文字。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夜,“红帽子”义和拳火烧了在北京的外国住宅,见外国人就杀。因此,有关外国联合军队于八月初占了北京,皇帝与太后逃往长安。那时,日本军队占领了北京顺天府衙,由于顺天府衙和雍和宫很近,我领头与几个喇嘛商议,与旺希尔巴拉坦二人找外国军官高桥川岛和俄国的可亚夫,要求保护雍和宫。除了为护庙做些有益的事以外,也为市民做了些好事。
光绪二十八年冬天的中月,在蒙古六部的福兴尚书的当亭考选“格西”时,我考取了四种语言文字的“格西”。
光绪二十九年冬到三十年日俄战争时,我去穆克顿(今沈阳)、昌图、八虎门等地,为蒙古旗寺庙和喇嘛而奔波努力,我曾穿过日俄交战双方之间。
光绪三十二年,被北京文部请去,在满蒙高级学校当了蒙文教师。我虽于光绪十七年醒悟,但认识我的人不多,我命也如此。由于以前遍走蒙古各地所知,如果兴教育必有益于蒙古族。光绪二十八年冬蒙古王公都来北京时,我为各位蒙古诺彦做翻译时,表达了办教育这个想法。喀喇沁公汗如孔卜,把我的想法拿去和各位蒙古诺彦们商议时,部分人不同意,部分人对于办教育不懂,部分人犹豫。正当议而无结果时,光绪三十三年我被日本东京外国语学校聘为教师。
宣统三年七月回到北京,又从事翻译文字。蒙古王公们因混乱的时局无心办事。又于中华民国元年八月,受聘于京都本愿寺佛学院。中华民国三年回国,住在穆克顿(奉天、即沈阳)。我这回要提经济方面的事,按照蒙古习俗结合蒙古人的经济生活,提出了用新方法发展畜牧业,饲养牛、马、羊。把此事提向奉天巡按使张其銮和哲里木盟的头领们,他们都很赞成。这时袁世凯夺帝位的各种消息传出来了,因日本国和中华民国议定,日本商人到蒙古东部各盟经商,汉族官员对我这个发展畜牧业的想法都不相信,怀疑是日本的阴谋,因此我这个建议未成。没有办法,有日本知名人士介绍我到南满铁路事务部门做有关蒙文的工作谋生,便利用闲时把蒙古自古以来的风俗编写成册。蒙古诺彦们也有好的一面,坏的方面也很多。我看如今的中国人,不管蒙古人、满洲人,还是众多的汉人,很难出现有识之士。
我尽力阅读了古来的智者留下的书典,虽然事物在进步,但古人们所做的事,有分量而道理深刻,对后人很有教导之意。
现在我觉得还没有能超过古典文化的人。虽然有深通古文者,在著书时总应选福祸二门指出真理,如快刀斩乱麻似地指出恶者,引向善路,写明自己的意见。汉文《三国演义》,到了明代名人金圣叹译写的本事上,把曹操说的很坏。曹操虽有许多文武之才,但金圣叹却说他是奸恶之人。
到了现在推翻了满清政权,袁世凯掌权,怀着当皇帝的心理,国人别说撰文抨击,只是敢怒而不敢言。由此看来,事情过去后著书赞扬,还是批评,乃是以后作者的自由了。袁世凯死后,从人们毫无顾虑的议论来看,对古代的曹操研究就应该像现在人们研究写的关于袁世凯的书。
现在我之所以忙于考虑这些事,铁路已经伸到如蒙古心脏的科尔沁(达尔罕)旗地,蒙古人说话可以,但不会搞商业竞争,怎么能抵住日本人和汉人的商业攻势。成吉思汗与众文武官员所创立的基业和民族,被毁后连个证据也没有。想到这些,非常忧愁。生来就有毁掉祖业之福的王、公、贝勒、贝子、台吉、哈拉楚子、塔不囊、协理和管旗章京们,你们以为死后反正什么都不知道了,把你们活着时候的所作所为真实的指出,专心决心写下。早年为发展文化教育和经济花银千两有余,花在你们身上了。我为自己生为蒙古人而悔恨!
喀喇沁南旗罗布桑却丹著、中华民国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开始
大正(注:日本年号)七年(公元一九一八年)写完
《蒙古风俗鉴》汉译本目录:
《蒙古风俗鉴》汉译本序:
罗布桑却丹年表:
罗布桑却丹是我国近代蒙古族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国际上有十多个国家在研究他的著作和思想。国内研究者颇多,根据现已掌握的资料辑成此年表:
1、罗布桑却丹同治末年(1874)出生于卓索图盟喀喇沁旗阿尔善艾里(今辽宁省凌源市热水汤村)的一个贫苦蒙古族农民家庭。
2、罗布桑却丹17岁(1890)时被喀喇沁左旗扎萨克破格擢用任其为“苏木章京”职。
3、光绪年十七年(1891)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发生金丹教之乱,其家房屋被烧毁,同年其母病故。
4、光绪十八年(1892)其父病故。
5、光绪二十年(1894)春,为调查本旗人到外旗居住的男丁入册之公事,罗布桑却丹被旗衙派往哲里木盟走访调查3年之久。
6、罗布桑却丹24岁,光绪二十三年(1897)从哲里木盟回到本旗。对所去各旗社会、民情有了了解后,产生了新思想,下了落发去西藏当喇嘛的决心,走到北京雍和宫住下,决心住雍和宫学习经书。
7、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皇帝与太后逃到长安。日本军队占领了北京顺天府,由于顺天府和雍和宫很近,罗布桑却丹与几个喇嘛商议,与旺希尔巴拉丹二人找日本军官高桥、川岛和俄国军官亚可夫交涉,为保护雍和宫做出了贡献。
8、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月,经清廷考试,罗布桑却丹被授予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文字“格西”(喇嘛学位名称之一,专门从事佛教经文翻译工作)。这年冬,蒙古王公来北京时。罗布桑却丹借为蒙古王公作翻译之机,提出了“如果兴教育必有益于蒙古民族”的主张。喀喇沁公汗如扎卜把罗布桑却丹的想法和各位王公商议时,部分人对办教育不懂,部分人犹豫。
9、光绪二十九年冬至三十年(1903—1904),日俄在中国东北因争夺势力范围发生战争。这期间,罗布桑却丹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交战双方,去沈阳、昌图、八虎门等地,为保护蒙旗寺庙喇嘛们而奔走呼号。
10、光绪三十二年(1906)罗布桑却丹被清廷文部请去,在满蒙高级学堂当了蒙文教师。
11、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三年(1907--1911)八月,罗布桑却丹应聘在日本“东京外国语学堂”(今东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此间,他着手《蒙古风俗鉴》的写作。
12、宣统三年(1911)七月,罗布桑却丹从日本回到北京,又从事翻译文字工作。
13、中华民国元年至三年(1912--1914),罗布桑却丹再次应日本大谷光瑞教授之邀,到京都“本愿寺” 佛学堂任教。此时寄居在刚本山下的二乐庄。其间他不单给大谷光瑞教授蒙文,每周还给刚本的武库中学上一次蒙语课,用蒙、汉、日三种文字授课。二渡日本期间与日本女士(姓挂田,称挂田夫人)结婚。
14、中华民国三年(1914),罗布桑却丹从北京迁居到奉天(沈阳),偕挂田夫人回故乡探亲,夜遭明火抢劫险些丧生。这期间罗布桑却丹提出了“用新方法发展畜牧业,饲养牛、马、羊”的建议,得到了奉天巡按使张其銮和哲理木盟的头领们赞成,但因汉族官员怀疑这是日本的阴谋,而遭拒绝。同年,经日本知名人士介绍到南满铁路事务部门做有关蒙文的工作谋生。
15、中华民国四年(1915)罗布桑却丹利用在南满铁路事务部门从事蒙文工作闲时,又重新开始了《蒙古风俗鉴》的写作。
16、中华民国七年(1918),罗布桑却丹将《蒙古风俗鉴》写完。
17、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罗布桑却丹于大连去世,享年56岁。罗布桑却丹与挂田夫人有三男一女。长子豹太郎、次子龙太郎、三子叫海山(早夭)。女儿莫格登格(沈阳,可能以出生地而命名)。罗布桑却丹去世后,挂田夫人偕长子豹太郎回日本东京定居。次子和女儿不详。
《蒙古风俗鉴》(蒙文版)
该书经我国著名蒙古学家、民族民俗学家和诗人哈·丹碧扎拉桑教授校阅整理后已于198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哈·丹碧扎拉桑教授(1933—2004)简介:原名丹碧扎拉桑,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中共党员,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院教授,是著名的民俗学家和诗人,在蒙古族民俗研究、文学研究及诗歌创作方面享有很高声誉。1957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 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巴林左旗敖尔盖完小教师,林东师范教师,内蒙古师范大学蒙文系教授。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内蒙古民俗学会会长。 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开始校订审阅整理罗布桑却丹1918年完成的蒙文版《蒙古风俗鉴》并于198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荣获内蒙古文学创作一等奖、内蒙古首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二等奖,获1983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一等奖。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教育部表彰少数民族文字优秀教材一等奖。出版作品有《故乡》、《英雄的摇篮》、《哈·丹碧扎拉桑诗选》、《哈·丹碧扎拉桑儿童诗选》、《苍榆之韵》,《神圣草原的儿子》,《鲜艳夺目的一朵花》,民间故事集《骑牤牛的狼》,史诗《乌赫勒贵灭魔记》;出版专著有《蒙古民俗学》,《哈·丹碧扎拉桑文集》。2009年4月14日,由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哈·丹碧扎拉桑文集》首发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罗布桑却丹故居
2013年10月,罗布桑却丹纪念馆落成揭牌仪式
2013年10月,罗布桑却丹纪念馆开馆
注:本文材料均来源于网络,老米整理,并做了核实订正,添加注解。
- 上一篇: 贡桑诺尔布与近代蒙古族历史之最
- 下一篇: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蒙古族先进人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