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服饰

        鄂伦春族世代生活在深山密林,特有的生活环境,以狩猎、捕鱼为主的不定居游猎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衣着穿戴具有适应游猎环境的民族特色。

鄂伦春少女的头饰

        很早以前,鄂伦春族男女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所不同是男人头上没有头饰,而女人头上戴有精美而别致的头饰。

       头饰是鄂伦春族姑娘必备的嫁妆品。这种头饰和其它民族头饰不同,它由一尺半长,宽约二寸的黑底布精制而成。头饰布上排列四行花扣,正中间前方镶有一个铜币,铜币两边各镶有一个精制而大小相似的贝壳,贝壳左右都是花扣。头饰的两侧,耳朵前面,各有两串用贝壳做底坠的玻璃珠子穿的穗子,下垂到肩部;耳朵后面,也各有一条穗子,是用犴筋穿起来的,所有的穗子均挂在头饰上。

       鄂族姑娘除戴头饰外,还戴有各种颜色的绸子,编在长辫子上或系在头发中间,以表达女孩子天真而幼稚的仪表。鄂族少女和已婚妇女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未婚少女梳一条辫子,已婚妇女则是梳有并列的两条辫子,虽然已婚妇女也戴头饰,但已婚妇女比未婚少女少两条穗子。每逢猎获丰收和出远狩猎,妇女都爱戴头饰和项链,以表达对男人的尊重和迎送。

鄂伦春妇女的衣着穿戴

      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鄂族妇女也和其它民族一样,善于用华丽的服装美化自己。

      妇女夏天主要是穿旗袍,鄂族叫“乌布”。这种旗袍是用各色绸缎缝制的,有左开襟的,也有右开襟的。旗袍的开襟、脖领、袖口、托领和下摆的边缘,都要用黑底缎布衬底并沿上黄、红、绿色的镶边,再绣上各种云纹图案。在旗袍肩关节处,开襟上端同髋关节相连处用金银线绣上约碗口大的图案,鄂语叫“车波”。穿好“乌布”后,系上十来尺长的红或绿腰带,腰带端头向下垂约二尺长。在腰带上挂有烟荷包袋,上面绣有云纹图案。还挂有同烟荷包大小的石头火柴包。此外,妇女平时还戴二三尺长的各色绸子,叠成几层系在头上,鄂族叫“西瓦”。出于游猎生活的需要,鄂族妇女也带猎刀,刀盒上刻有各种图案,刀柄多是木把铜箍,上面有五角花样,猎刀是鄂族男女的必备品。

       鄂族妇女冬天穿的是熟狍皮、鹿皮和犴皮加工而成的旗袍,鄂族叫“苏因”。这种旗狍是用犴筋或狍筋缝制而成的。既美观保温又结实耐用。旗袍的装饰图案和装饰颜色大体和夏季旗袍相同。沿襟、袖口、下摆等处的衬底和镶边是用极薄的犴皮和狍皮染色而成的。


       妇女冬天戴圆形白毡子帽,帽围用黑缎子布沿上两寸宽的各种颜色花边,一般是花边上再沿出小花边,上面绣有各种野生植物图案。帽顶上缝有一撮黄色的穗子。

       鄂族妇女冬天穿的靴子,靴腰是用狍皮爪子缝的,靴底是熟犴皮,鄂族叫“奇克密”。夏天穿的靴子,是把犴爪子皮泡在水中,趁湿软的时候很快缝好靴底和靴面,然后装上沙子,晒干后靴底硬而挺,不怕扎,狩猎钻山,一点也不觉得硌脚。

鄂伦春男子的衣着穿戴

       鄂伦春男子的社会分工,主要是狩猎。出于狩猎的需要,鄂族男人的服装,除了随季节变化外,还要随着动物的活动习性而变化。

       春天和秋天,是狩猎的好季节。鄂族猎民主要是穿“小毛红岗子”,它是用熟好的犴皮和狍皮加工的,用犴筋缝制的,狩猎时毛向外,毛的颜色和春秋的树叶相似,被猎动物很难辨认真假。

       夏天男子主要穿旗袍,不过男人的旗袍要比妇女的旗袍结实些。用绸子和各色布加工的过膝旗袍,有左开襟结扣和右开襟结扣两种。冬天男子主要穿“狍皮大哈”,鄂伦春人叫“树因”,工艺较夏季穿的旗袍简单些,狍皮的颜色又和冬季的枯草相似,狩猎时动物很难发现。

        鄂伦春人的被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夏天用的短毛或无毛的犴和狍皮被,鄂语叫“嫩莫罕”;冬天用的有毛犴皮和狍皮被。鄂语叫“乌拉”。这种被多数是缝成半开口或筒式的,野外狩猎睡觉很方便。褥子是用狍爪皮连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凹”型的,美观、轻便、保暖。

        鄂族老人和小孩的服装和青年人一样,只是老年人和小孩的衣服一般不装饰,而青年人的衣服要装饰,这主要看母亲的手工缝纫能力了。


来源:塔河县档案馆(县委史志研究室)。选自《塔河文史资料》(第二辑)。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