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美稷文化公司整理】




金银器在草原文化体系里异常重要。游牧民生活中最广泛且最珍贵的器物和饰物是银器。


纯银是一种美丽的银白色金属,她具有很强的杀菌功能,也具有很强的延展性。

925代表银的纯度,正如999是黄金的纯度一样。

←银舍利瓶 →


银舍利瓶(辽代)
高9厘米、腹径2.8厘米
1989年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相轮樘出土


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细长颈,溜肩,椭圆形腹,平底。有盖,盖顶呈花叶形,花蕊形钮。素面。瓶内装有舍利子。

←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鎏金银板 →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鎏金银板(辽重熙十八年
长101.3厘米、宽9厘米,重168克
1989年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佛含利塔出土


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长条形,正面鎏金。阴刻93行汉字,“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陀罗尼咒银板→


陀罗尼咒银板(辽重熙十八年)
长21.2厘米、宽1.6厘米、厚0.032厘米
1989年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


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银板呈长方形,单面竖刻汉字12行103字,所载内容为“相轮樘中陀罗尼咒”安置劝世说教的“功能法”。

←凤衔珠鎏金法舍利银塔→


凤衔珠鎏金法舍利银塔(辽重熙十八年)
底径10.7厘米、通高40.5厘米
1989年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塔刹相轮樘出土

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银板锤鍱,焊接、插接成形。塔表鎏金。由塔座、塔身、塔檐、塔刹组成。塔座圆形重台式,錾刻覆莲纹,座上有六边形勾栏。塔身六边形,正面辟门,门楣上有祥云缭绕,两侧四面对称鏊刻供养人、侍女各2人,背面刻1赤足力士。塔檐、塔顶覆钵联体,塔刹与其铆固。檐出瓦当排列有序,滴水以线条刻饰显示。塔顶以莲台做刹座,上置覆钵、宝珠,刹杆上装三重华盖,顶端立1凤鸟,喙衔24颗珍珠编缀的璎珞。自第一华盖下分六根刹链与塔檐六角垂脊前端相连。华盖、塔檐转角和刹链上都悬系方形风铎。塔座前单独嵌置1染金立像,左手托钵,右手扶杖。塔内藏银板陀罗尼咒。此塔造型典雅,工艺精湛,反映出契丹皇室崇佛兴教的炽盛。


←“至正七年”银铤→


“至正七年”银铤(元代至正七年)
宽9.8厘米、厚2.5厘米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征集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藏
///亚腰形,面上铸刻花纹。正中刻“至正七年”四字。


← 八思巴文金字银牌→


八思巴文金字银牌(元代)
长29厘米、宽8厘米
1999年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下城湾古城征集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银质,文字鎏金。薄银板打制,圆角长方形。上部有一圆形系挂穿孔,孔内嵌一圆环,可旋转活动。圆环一侧刻有“丁字八十号”五个汉字。银牌一面刻有两行、另一面刻有三行八思巴文,共计30字。据考释,意为:借助长生天的力量,皇帝的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尊敬服从的人将会被定罪致死。此牌是元代官府的身份牌,即元代四、五品职官所佩带的“素金牌”。


←双龙纹鎏金银项圈→


双龙纹鎏金银项圈(元代)
直径16.8厘米,重86克
1988年通辽市奈曼旗苇莲苏乡窖藏出土


通辽市奈曼旗博物馆藏

//锤打成型。环状,正面锤錾相对的双龙,呈浮雕形。


←龙形银饰 →


龙形银饰(元代)
长96厘米,重287.8克
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征集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藏
//用细银丝编结成形。两端相对处接一龙首,龙口内有一弯钩,可相互勾挂。链身上还系接两挂饰。


←金花银杯 →


金花银杯(元代)
口径9.1厘米、高2.6厘米
1997年包头市达茂旗巴音脑包苏木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直口,弧腹,平底。杯外沿下饰一周缠枝花纹,杯内中心饰花卉纹。纹饰鎏金。


金花银盘 →


金花银盘(元代)
口径16.8厘米、高0.8厘米
1997年包头市达茂旗巴音脑包苏木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平沿,浅盘,平底。盘沿和盘内底边缘、中心饰花卉纹。纹饰鎏金。


←银玉壶春瓶→


银玉壶春瓶(元代)
口径7.8厘米、底径8.8厘米、高27.5厘米
20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黑岱沟出土


内蒙古博物馆藏
///喇叭口,细长颈,垂腹,圈足。盛酒器。



待 续
|“駭馹HAir”
|"很特"
-扫码关注《美稷》服务号-





往期回顾





内蒙古珍宝 | 银器(一)
内蒙古珍宝 | 银器(二)
内蒙古珍宝 | 银器(三)
内蒙古珍宝 | 银器(四)
内蒙古珍宝 | 银器(五)
内蒙古珍宝 | 银器(六)
内蒙古珍宝 | 银器(七)


【资源来源《内蒙古珍宝•金银器卷》】

编辑:果果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