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 第33页

草原文化 草原蒙餐 历史与回忆
  • 【历史阜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立

    【历史阜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立

    【阜新历史上的今天】1958年4月7日,阜新县城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立。阜新县居住着蒙古、汉、满、回、朝鲜、锡伯等13个民族。其中,蒙古族占全县总人口的19%以上。阜新县蒙古族源远流长。13世纪20年代,元朝建立初,封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为广宁王,立行帅府驻广陵(今北镇县),划定辽西一带为其领地。明中叶,元臣济拉玛(者勒篾,成吉思汗“四杰”之一)之七世孙朵颜卫左都督花当(和通)率兀良哈部6000户游牧额沁河(大凌河),称“喀喇沁”;1...

    2023-05-17 2177
  • 阜新地区蒙古族探源(下)︱蒙古家乡

    阜新地区蒙古族探源(下)︱蒙古家乡

    阜新地区蒙古族探源(下)“冉冉升起的太阳啊, 慢慢遮上了云雾哟。 我的家乡察哈尔八旗啊, 不知离我有多远哟! 如果我是鹰和鸟, 早就飞回了我的故乡。 因为我不是鹰和鸟,只能望着家乡哭泣……”这是一首苍凉忧伤的苏鲁克民歌,唱的是被征调来养息牧场(今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放牧的察哈尔八旗蒙古牧民深切的思乡之情。清朝初年的察哈尔八旗,是彰武县蒙古人祖先的主要来源。清顺治二年(1645年),为了安置蒙古科尔沁十家王公作为顺治皇帝登基贺礼献给朝廷的10000只羊和50...

    2023-05-17 2131
  • 阜新地区蒙古族探源 (上)︱蒙古家乡

    阜新地区蒙古族探源 (上)︱蒙古家乡

    善巴话说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晚春的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蒙古大军带着家眷从锡林郭勒大草原开向辽西的医巫闾山,为首的将军身材高大魁梧,憨厚淳朴的脸上依然透出几分威严。他叫别里古台,是成吉思汗同父异母的的弟弟,被成吉思汗封为广宁王,是去广宁(今北镇)赴任的。当队伍路过医巫闾山北麓一个丘陵环抱的盆地时,别里古台和他的属民被这里开满黄花的草甸子深深吸引住了,就叫此地为“细河塔拉”( 开满黄花的草甸子)。细河塔拉也就是阜新盆地。后来别里古台的一部分属民就在细河塔拉驻牧下来。这部分属民由于是跟随别里古台这位“汗阿巴嘎”(...

    2023-05-17 2730
  • 阜新蒙古族县历史变迁

    阜新蒙古族县历史变迁

    【蒙古贞部落历史】“蒙古贞”部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数众多的古老而强悍活跃的部落。史书记载为“忙豁勒真”、“蒙郭勒津”、“满官嗔”等,至近代又称为“蒙古贞”、“蒙古镇”等等。现今称为“蒙古贞”。 远在1200多年前,“忙豁勒真”部落的美丽女子与成吉思汗之十三代远祖孛尔只吉歹蔑儿干结发,得姓受氏。后来蒙古贞部落在其领主火筛的统辖下,与土默特部落共处于一个共同体中,为“满官嗔”万户,驻牧于河套地区。后易领主阿拉坦汗,于明代万历年间,迁徙到宣府边外。以两三万之众,同阿拉坦汗之曾孙鄂穆布楚琥尔台吉驻牧。为避林丹汗,...

    2023-05-17 4110
  • 吕常发|土默特右旗大城西村的历史变迁(上)

    吕常发|土默特右旗大城西村的历史变迁(上)

    导语:该文写于十七年前,为尊重历史,文中保留了一些历史名词,如“公社”、“大队”、“供销门市部”等。读者在阅读时既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和历史知识,又可以今昔对比发现社会的巨大进步。大城西公社(办公场所)驻大城西村北的杨万才地村,位于土右旗最西部,东径110°22°,北纬40°303,与旗驻地萨拉齐镇相距18公里。所辖地域北与包头市郊区公积板接壤,西与包头市郊区小巴拉盖相邻,东毗吴坝、明沙淖公社,南以黄河为界,与伊盟达拉特旗隔河相望,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所辖大队10个;小队66个,自然村29个,总耕地面积5...

    2023-05-11 1762
  • 【边疆史地】德·萨日娜/都仁|关于西土默特人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历史的调查

    【边疆史地】德·萨日娜/都仁|关于西土默特人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历史的调查

    ☞欢迎访问“内亚草原文化论坛”!▶土默川▶本文原刊于《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17.5);引用论文,请以原文为准。▶关于西土默特人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历史的调查作者|德·萨日娜/都仁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草 原 文 化 研 究 所...

    2023-05-11 813
  • 土默特蒙古人

    土默特蒙古人

    “呼和浩特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友爱和谐的城市。据2006年末统计,呼和浩特全市户籍总人口215.8万,少数民族人口27.55万,其中蒙古族人口20.83万,大部分属于土默特蒙古族。“土默特”是历史上蒙古族部落的名称,“土默”是蒙古语“万”的意思,“特”是万的复数词,所以“土默特”是个吉祥词,有祈望人丁兴旺、强盛发达的寓意。呼和浩特市的土默特左旗是土默特蒙古人居住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内蒙古革命运动的摇篮和圣地。土默特左旗的塔布赛村(蒙古语“五家村”的意思)是已故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同志和...

    2023-05-11 1130
  • 土默特历史人物 — 官布扎布 (蒙古文)
  • 阜新历史上的土默特左旗

    阜新历史上的土默特左旗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附近有个土默特左旗,在阜新历史上也有个土默特左旗。然而这两个旗的牧民却并非来源于同一个部落。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的牧民是土默特部落的 ,而阜新历史上土默特左旗的牧民却主要来自蒙古贞部落。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居住着蒙古、汉、满、回、朝鲜、锡伯等13个民族。其中,蒙古族占全县总人口的19%以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源远流长。13世纪20年代,元朝建立初,封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为广宁王,立行帅府驻广陵(今北镇县),划定辽西一带为其领地。明中叶,元臣济拉玛(者勒篾,成吉思汗“四杰”之一)之七世孙朵颜卫左都...

    2023-05-11 1661
  • 【朔方论丛】土默特历史档案的沿革及其构成

    【朔方论丛】土默特历史档案的沿革及其构成

    土默特清代以来的档案被大量保存下来,这些档案内容丰富,反映了清代以来土默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土默特历史的十分珍贵的史料。一、土默特历史档案的沿革土默特历史档案着重反映了清代以来这个地区的历史变迁及重大事件。归化城都统衙门是清代以来为管理土默特旗事务而专门设立的机构。明隆庆年间,土默特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后兴建呼和浩特城,即归化城,归化城副都统衙门就设在此,乾隆初年,于城东北50里地方建绥远城,右卫建威将军遂移驻绥远城,并改称绥远将军。土默特在清入关前就归顺清政府,被编为右左两旗、各设都统一员、副...

    2023-05-11 1082
  • 历史悲壮的土默特部

    历史悲壮的土默特部

    土默特部是个源远流长的蒙古部落。诞生于亚洲北部贝加尔湖畔的森林之中,史籍中称为“林木中百姓”的“秃马惕”部;在大蒙古帝国时受命镇守过阿尔泰山12关口,被叫做“十二土默特”;15世纪开始徙牧于阴山和土默川富饶的土地,成为赫赫有名的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  17世纪初,由于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率领的察哈尔部与后金进行战争,土默特部一部分留住大同边外土默川一带,一部分东迁辽东地区,故有东、西土默特之称。1632年(后金天聪六年),皇太极征讨林丹汗,西土默特部归附清廷。1636年(清崇德元年),清廷将西土默特部编为左、右二旗,...

    2023-05-11 2399
  • 蒙古之土默特的前史今历

    蒙古之土默特的前史今历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的土默特地区是多民族活动的地方,在历史上各有其名,魏晋时称敕勒川,隋唐时称白道川,辽金元时称丰州滩,明代(即北元时期)因蒙古土默特部的入居而得名称土默川。一、部落的历史沿革远古时代-黄帝时期匈奴称“荤粥”。(音:xūn yù熏育)上古时代-尧舜时期称“荤粥”、“山戎”、“玁狁”。(音:险允)夏朝-荤粥。《史记·黄帝本纪》记载:“(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商朝-鬼方。“鬼方”上古部落名。《周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为殷周西...

    2023-05-11 4531
  • 科尔沁左翼后旗博物馆珍贵文物展览

    科尔沁左翼后旗博物馆珍贵文物展览

           科尔沁左翼后旗博物馆位于科尔沁左翼后旗甘旗卡-金宝屯(305省道)公路4公里处。筹建于1995年,1998年落成开放,是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科左后旗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馆内建筑具有清代建筑特点,前廊后梢、飞檐翘壁、金碧辉煌。现有正殿15间(3个展厅),东、西厢房各5间、长廊100延长米,有门厅、耳房。僧格林沁铜像在正殿前威严耸立,青石蟠龙碑立在博物馆门前。馆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

    2023-04-26 2140
  • 卜和克什克的文化苦旅

    卜和克什克的文化苦旅

    文字|由乌顺包都嘎整理图片|由奈曼旗宣传部提供蒙古文化学会会标蒙古文化学会使用的石版印刷机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家族和所生长的环境、家庭条件、所受教育有着紧密联系。卜和克什克晚清时期生于奈曼旗。当时,蒙旗的诸王均在京师驻守满洲扎萨克,由旗扎萨克协理和管旗授权包办日常旗务。其中,旗协理择选自王室家族之人。管旗是从全旗才能双全的学者中选拔任用。卜和克什克之父乌凌嘎就是当时的奈曼旗札萨克助手,管旗章京。1941 年初,瓦·海西格到开鲁采访卜和克什克(右)时拍摄的照片。据老人们说,乌凌嘎通晓蒙、汉、满文,是遵纪守法、廉洁从政的明...

    2023-04-12 1240
  • 【奈曼名人】民族文化事业的先驱卜和克什克(二)

    【奈曼名人】民族文化事业的先驱卜和克什克(二)

    民族文化事业的先驱卜和克什克(接上期)1927年1月23日,正值农历丙寅年(红虎年)腊月二十日,卜和克什克与同在北平求学的绥东县(即原奈曼旗和库伦旗)的同乡共8人在北平宣武门内国会胡同大众公寓10号房间,即他的宿舍内一起议事。卜和克什克说:“我早就想成立一个蒙古文化学会……研究蒙古语言文字,提高蒙古民族的文化水平,推动蒙古民族的教育事业。如果可以的话,今天就算成立。”大家一致赞同,于是蒙古文化学会正式成立。第一批会员有奈曼旗的卜和温都苏(梁玉岗)、吉莫(陈树堂)、恩和宝老(鲍庆章)、卜和克什克(梁玉岚),库伦旗的赵...

    2023-04-12 932
  • 【奈曼名人】民族文化事业的先驱卜和克什克(三)

    【奈曼名人】民族文化事业的先驱卜和克什克(三)

    1民族文化事业的先驱卜和克什克(接上期)1933年春,卜和克什克应在伪满洲国蒙政部任职的好友、原北平国立师范大学毕业生那木海扎布(汉名陈封)之邀,到沦陷后的原热河省开鲁县(当时开鲁已成为兴安西省省会)。9月,卜和克什克接替哈丰阿任伪兴安西省民生厅教育科长(事务官)。如此选择,可能是源于当地的有利于兴办蒙古文化学会的条件:这里蒙古人聚居,易于募捐;识蒙文的人多,稿件来源丰富;出版物的读者群广大,而且靠近服务的主要对象——贫苦的蒙古族群众。在省长诺勒格尔扎布的支持下,他多方募集资金,在开鲁北街租赁房屋,购置石版印刷机,...

    2023-04-12 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