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升起的太阳啊, 慢慢遮上了云雾哟。 我的家乡察哈尔八旗啊, 不知离我有多远哟! 如果我是鹰和鸟, 早就飞回了我的故乡。 因为我不是鹰和鸟,只能望着家乡哭泣……”这是一首苍凉忧伤的苏鲁克民歌,唱的是被征调来养息牧场(今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放牧的察哈尔八旗蒙古牧民深切的思乡之情。清朝初年的察哈尔八旗,是彰武县蒙古人祖先的主要来源。清顺治二年(1645年),为了安置蒙古科尔沁十家王公作为顺治皇帝登基贺礼献给朝廷的10000只羊和5000头牛,朝廷决定在杨柽木河(今柳河)流域设立牧场。开始从内蒙古察哈尔八旗调遣来11户蒙古牧民,顺治四年(1647年),又从察哈尔八旗调遣来32户蒙古牧民担任牧丁。 察哈尔部落是北元蒙古大汗的直辖部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蒙古大汗达赉逊因受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俺答汗)压迫,率察哈尔部从内蒙古东部徙牧于辽东边外。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世孙、察哈尔部林丹继承蒙古帝国大汗,驻帐于白城子(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力图称雄蒙古。崇祯元年(1628年)六月,林丹汗为避后金,率察哈尔部西迁到宣府、大同边外。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三月,与林丹汗同岁的后金汗皇太极大举进攻林丹汗,林丹汗兵败西走大板申(今呼和浩特),过黄河,后入青海。天聪八年(1634年),43岁的林丹汗病死于大草滩(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溃散,大部分官员率领部属数万人归附后金,被授以职爵,以其部属编设佐领,隶属于满洲八旗,形成了察哈尔蒙古八旗。但仍有一部分官员拥立林丹汗子额哲驻牧黄河河套。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派遣多尔衮等4贝勒率兵往收额哲,额哲与其母苏泰太后被迫率属下1000余户投降,被后金安置于义州(今义县和阜新市清河门区一带),为察哈尔札萨克旗。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起兵反清被镇压后,该札萨克旗被撤销,其属民分别被迁徙到宣化、大同边外察哈尔故地——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南部及锡林郭勒盟南部一带,将察哈尔八旗又编为察哈尔左右翼各四旗,各旗不立扎萨克,只任命总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朝廷在张家口设都统府,统辖察哈尔八旗。林丹汗率察哈尔部西征时,有一部分属民留在阜新地区,他们的后裔现在居住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的查海村和新邱区长营子镇的北查海、南查海村。(“查海”, 蒙语即察哈尔。)顺治四年(1647年),被征调的察哈尔八旗牧民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历尽艰辛,整整走了两年,于顺治六年(1649年)农历四月到达柳河流域,以“苏鲁克”方式放牧朝廷的牛羊。“苏鲁克”,意思是牧主把牲畜借贷给牧民放牧,因此,养息牧场也叫苏鲁克牧场。当时,每旗调遣两个家族,每个家族调遣两户,共计调遣32户、236口人,分包、白、罗、邰、洪、赵、吴、齐、戴、李、韩、杨12个姓氏,16个家族。在彰武县政协退休的包国相老人,曾经为他的大爷——成吉思汗第34 代孙、养息牧场的牧长扎木沙补遗过一份完成于1930年,用蒙文编写的“黄金家族”家谱。这份家谱不仅记载了成吉思汗22世孙林丹汗的5世孙高勒陶、召勒陶二兄弟到成吉思汗第36代后裔共千余人的家族谱系和当年养息牧场的历史,还详细地讲述了牧场内部的管理机制以及牧场给皇家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专供祭品等诸多事情,给学术界研究蒙古族史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据《彰武县民族志》记载:由察哈尔镶黄旗达西门苏木调遣来的包姓牧民,来时为兄弟两户,兄名高勒陶,弟名召勒陶,系成吉思汗22世孙林丹汗的5 世孙。来苏鲁克时为2户、16口人,落户于萨日图勒(今彰武县冯家镇小沙力土)。如今这个家族主要分布在冯家镇小沙力土和大冷蒙古族乡上三家子等地。 由察哈尔镶白旗希令根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初时落户于今大德乡大德阁一带,后于乾隆四年(1739年)移居今二道河子蒙古族乡五家子一带。现在,其家族已分布在后新秋镇千德木村和兴隆堡乡的牤牛海屯。由察哈尔镶红旗乌音太苏木调遣来的包姓牧民,为一个家族两户,分别落户于今大冷蒙古族乡的六家子和东大板。现其家族分布在大冷蒙古族乡的吐力土、拉拉屯,两家子乡的宁卜窝堡,冯家镇的侯贝营子等地。其中有一支早年迁居大冷的套力干土,兄名汪其格,弟名宋其格,后衍化汉姓“王”、“宋”,其后人现居大徳乡的哈拉嘎土。 由察哈尔正黄旗长寿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落户于今二道河子蒙古族乡赏屯河南。现在那里姓白的蒙古人还不少。 由察哈尔正白旗德格得恩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落户于今二道河子蒙古族乡赏屯河北。现在其家族已分布在五峰镇大五喇叭村和苇子沟蒙古族乡的浩力保村、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的新屯子。 由察哈尔正白旗敖赛苏木调遣来的洪姓牧民,落户于今五峰镇固力本花。现在其家族分布在五峰镇的马帐房、大林台、宣女、合不土、大五喇叭等村屯。 由察哈尔镶白旗扎来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落户于今冯家镇北皋皋,后来其家族分布到今两家子乡阿都来屯、二土窝堡以及二道河子蒙古族乡五家子、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的伊和忙海等地。 由察哈尔正蓝旗密和苏木调遣来的齐姓牧民,落户于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地碾子。现在其家族分布在五峰镇的大五喇叭、两家子乡的下窝堡等村屯。 由察哈尔正蓝旗巴吉苏木调遣来的赵姓牧民,落户于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三河岔村海龙窝铺。现在其家族分布在兴隆堡乡的一家子、苏家窝堡,苇子沟蒙古族乡的浩力保、旧屯,二道河子蒙古族乡的平台子以及两家子乡的敖及马窝堡等村屯。 由察哈尔正白旗察嘎苏木调遣来的罗姓牧民,落户于今满堂红乡闹德海和今内蒙古库伦旗的勿克稿(原属养息牧场新苏鲁克)一带。后来其家族分支到大冷的谢林台、大庙和前福兴地乡的大沙力土等村屯。 由察哈尔镶蓝旗昭力格图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落户于今平安乡四家子(时称都本格尔)、今大冷蒙古族乡程沟(时称冲合勒)。直到现在,程沟村的白姓蒙古人也很多。 由察哈尔正蓝旗额尔和图苏木调遣来的吴姓牧民,初时落户于拜兴图(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白山土),后移居于奇乎台(今五峰镇石岭子)。现在其家族分布在苇子沟蒙古族乡的叶喇嘛土村、土城子村,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的哈拉忙海屯。
由察哈尔正红旗乌力吉苏木调遣来的邰姓牧民,当时来哥三个,老大贴记落户于瓦施茫海(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西六家子村),老二贴烈和老三贴慎落户于鄂伦苏(今两家子乡两家子村)。现在这个家族已分布于东六家子镇、两家子乡二土窝堡、双庙乡替克申屯、平安乡的申金花村。 由察哈尔镶蓝旗昭日格图苏木调遣来的戴姓,落户于今苇子沟蒙古族乡岔山稿,后分支到这个乡的土城子和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的四家子。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养息牧场西北隅设新苏鲁克牧场(今彰武县四堡子乡和内蒙古库伦旗部分村屯),新苏鲁克的牧民自义州(义县)调来,初有赵、李、白、何四姓,雍正朝又续一黄姓,均为蒙古族。 清末,为了解决国库空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养息牧场开禁招垦,一时间各地垦民闻风而至,其中大部为汉族,也有少量蒙古人。据资料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养息牧场的蒙古族人口为10200人,招垦后到宣统元年(1909年),彰武县总人口为81922人,其中蒙古族为2529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这些蒙古族垦民分别来自阜新县、朝阳、喀左、北票等地。川岛芳子的老公,曾任伪满通辽军管区中将司令的甘珠尔扎布,就是在他出生的1903年,随其父巴布扎布由阜新县玛拉嘎塔村(今属建设镇)迁居彰武县大冷营子的。他的弟弟正珠尔扎布(伪满海拉尔军管区少将参谋长)则出生在大冷营子。
有些汉族垦民和蒙古族通婚,其后代也有不少改为蒙古族的。 养息牧场的大部分地区是由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奉旨献纳的,彰武县的蒙古族很多人是科尔沁部的后裔。 科尔沁部,牧地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哲里木盟)、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成吉思汗把二弟合撒儿分封在今呼伦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成吉思汗扩编带弓箭的“豁儿臣”(科尔沁)护卫军,合撒儿为指挥官,负责大汗营帐的警卫重任。“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合撒儿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科尔沁部。明嘉靖三年(1524年),合撒尔14 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一系为躲避战乱,从世袭领地南迁游牧于嫩江流域。科尔沁部为最早归附清朝的蒙古部落。 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叙蒙古诸部征明功绩,封奎蒙克塔斯哈喇曾孙洪果尔为札萨克、多罗宾图郡王,率领部属驻牧科尔沁左翼前旗。札萨克驻地伊克岳里泊(今属科尔沁左翼后旗),后来先后迁至今彰武县后新秋、四合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与土默特左翼旗贝勒又奉旨献出部分土地给养息牧场,科尔沁左翼前旗土地有所减少,南北约三百里,东西仅五十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科尔沁左翼前旗又称东科前旗,伪旗公署初设西札哈气(今康平县境),1934年8月迁至今彰武县后新秋,1943年秋又迁至今彰武县章古台。1945年东北光复后,八路军在此地建立人民政权,仍称科尔沁左翼前旗,旗政府先后驻敖力营子、花果窝堡、后新秋、扎兰营子等地。1949年3月10日科尔沁左翼前旗建制撤销,旗地分别划属彰武、法库、康平三县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其中,章古台、后新秋两个区划给彰武县。因此,彰武县章古台、后新秋、大四家子、四合城、阿尔乡等5个乡镇的蒙古人,其先祖主要来源于科尔沁部落,他们同通辽市的蒙古人渊源相同,同出生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大清孝庄皇太后和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属于同一宗族。
棍楚克苏隆,是清末和民国初年科尔沁蒙古贵族的代表人物。棍楚克苏隆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于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王府(今彰武县四合城乡东升村),曾任科尔沁左翼前旗札萨克。 棍楚克苏隆10岁时朝廷赏戴花翎,后去北京贵胄学堂读书。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月,其父敏鲁普札布病故,棍楚克苏隆随即袭宾图郡王爵,时年18岁。他关心文化教育,袭爵不久即在后新秋开办一所小学,选蒙旗子弟入学读书。 宣统二年(1910年)冬,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企图搞外蒙古独立,派人来王府,勾结棍楚克苏隆在内蒙古起事,以响应外蒙古独立。当时棍楚克苏隆表示赞同,并于第二年农历五月到北京,怂恿在北京居住的一些蒙古王公、活佛支持外蒙独立,并提议在哲里木盟起事。这年11月,哲布尊丹巴活佛在帝俄的怂恿下,宣布外蒙“独立”,自称“大蒙古国皇帝”。1912年2月12日,清末代皇帝溥仪宣告退位,棍楚克苏隆即离京回到科尔泌左翼前旗。后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电请棍楚克苏隆进京,拟任他为蒙藏院总裁,他对此未加理睬。他野心勃勃,想成为第二个成吉思汗。不久,即率随从数人到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投奔哲布尊丹巴活佛,被任命为哲布尊丹巴王朝的副总理大臣。这年8月,民国政府颁布《蒙古优待条例》,赞同共和的蒙古王公封爵升一等,受到蒙古王公的欢迎。他们纷纷表态“赞助民国”。这时,在库伦的棍楚克苏隆见机则以“母病危”的假电报骗过哲布尊丹巴,离库伦回东北。途经哈尔滨时,才知道他的弟弟丹伦•巴达尔斋已袭了宾图郡王爵,棍楚克苏隆遂返回库伦继续任哲布尊丹巴王朝的副总理大臣。 1915年春,棍楚克苏隆一日赴某大臣宴会,回寓所时刚到院内就大叫一声倒地而死。对其死因,有的说被人毒死;有的说因羊痫疯发作而死。死后,其灵枢运回原籍入葬,时年28岁。 出生于科尔沁左翼前旗扎兰营子(今属彰武县大四家子乡),曾任共产国际情报员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的朋斯克,姓孛尔只吉特,汉名包凤岐,出身于蒙古台吉(贵族) 家族,其家族乃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之后裔。
出生在彰武县大冷营子的正珠尔扎布与嫂子川岛芳子(左)合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