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 传承


机器化生产制造出千篇一律的东西,产出的东西冰冷而廉价,在使用中是我们去适应它们。但手艺人所做的却恰恰相反,每一个使用者都能感受到手艺人最直白的诚挚。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认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木雕的旗级传承人孟和乌力吉,就是一名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匠人精神的手艺人,他制作的蒙古族摇篮车安全又舒适,成为很多蒙古族小孩生活的起点。






蒙古族使用摇篮车的历史要追溯到蒙元时期。相传,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也速该外出征战,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夫人,在思念丈夫的时候忽然感觉腹中疼痛,来不及回帐篷就在斡难河畔产下长子。此时精通多国语言、智勇双全的老者札儿赤兀歹,正好从此路过,看见婴儿那攥着血肉的小拳头大为惊叹。三天之后,札儿赤兀歹制作了“乌鲁格伊”送给诃额仑夫人。


于是,蒙古族就有了一个别样的习俗:新生的婴儿三天以后,要睡在摇车里,摇车蒙古语叫“乌鲁格伊”,“乌鲁格伊”就是蒙古族人一生的起点,它倾注了长辈对新生儿全部的希望和祝愿。





摇篮车是用开花结果的上好山丁树、桑树、杏、柞树等树木制作,体现着繁荣兴旺之意。“乌鲁格伊”长约一米左右,长方形,四个角都有把手,把手上一般雕刻有龙凤或者图腾,下面有两个横过来的弓形木条,使之更容易摇荡。


襁褓布铺在炕口袋上,上面再平铺一层不凉不热的细沙,能起吸湿作用,放好婴儿,包好,系上达塔尔。孩子的母亲唱起摇床曲,轻轻摇动“乌鲁格伊”,婴儿甜甜入睡……这样的画面世世代代相传,成为每个蒙古族人流淌在血脉里的记忆。





时至今日,数字化与机械化逐渐取代人工劳动,它们让生活变得舒适便利,但传统赋予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却无法传承。


幸运的是,仍然有人愿意忍受孤独,数十年如一日只做同一件事,在岁月的流逝间,一点点打磨着自己的手艺,传承着民族精神。生活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的孟和乌力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木雕的旗级传承人,就一直身体力行的坚守着制作“乌鲁格伊”的好手艺。





从小就喜欢木工活儿的孟和乌力吉,在念书时没有工具,就能凭着自己的想法,用一把最简陋的钢锯条做一个小推车。


做木匠的舅舅看到这孩子的一腔热情,就将做木工活的工具交给了他,同时允许孟和乌力吉跟着自己学习三个月手艺。孟和乌力吉做摇篮车的手艺,就是那时候跟舅舅学的。





从十六岁进生产队当木匠,到现在坚守着木匠和雕刻手艺,只要有人委托,孟和乌力吉总是做的仔仔细细。


“我不能偷工减料,不能稀里糊涂,不管是做摇篮车还是其他物件,都是一心一意的做”,孟和乌力吉对自己的手艺一直保持着高标准,“哪怕时间上慢一点,数量上少一点,但是质量不能差,精神要传承”





- END -




视频出品 | 大草原微视

商务、内容合作 | 微信号 Gutul2014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