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文化瑰宝,其中一些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初冬时节,走进草原,与淳朴、执着的“非遗”传承人接触,被他们精湛的技艺深深吸引。


  蒙古族金银铜器制作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这些纯手工打造的金属制品包括蒙古刀、银碗、鼻烟壶、头饰、小挂饰以及各种马具、鞍花等,透过这些精致的艺术品,能够领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祖传的手艺


乌拉特金银铜器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斯庆巴特尔


  斯庆巴特尔,1967年出生于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自8岁开始,跟随父亲朝格扎布学习蒙古族传统首饰、日常用具的手工制作技艺。


  “小时候,总喜欢在父亲工作的时候搞破坏,那些制作工具都是我儿时的玩具。”斯庆巴特尔说。斯庆巴特尔从做一枚戒指到一个摆件,经过多年的磨练,终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银匠。


  父亲去世后,他不断提高所学技能,期间还多次去蒙古国,和那里的传统手工艺大师们进行交流。


铜银挂饰“十二生肖”


  为了丰富金银饰品的款式,拓展加工渠道,斯庆巴特尔搜集了国内外与蒙古族金银饰品有关的书籍和材料,研究传统纹样细节上的变换,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在款式、图样以及审美需求上推陈出新,使蒙古族饰品兼具传统和时尚特色。


  如今,斯庆巴特尔已是行业内公认的大师,不仅荣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还被评为乌拉特金银铜器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欣赏斯庆巴特尔的作品,第一反应一定是精美,但具体精美在哪儿?外行人恐怕只能看个热闹。


  斯庆巴特尔拿起一只银碗,向记者讲解制作工艺:“这个鎏金银碗是利用坚硬树根旋挖成碗形,碗口周边和碗底通体镶裹纯银。碗底座周边雕刻16条龙纹,四周镶嵌有珊瑚和绿松石。碗底镂雕一条大龙,配以蒙古族传统八宝图案,整个银碗一气呵成。”


蒙古族镶银乐器


  蒙古族妇女传统头饰是斯庆巴特尔这几年制作比较多的,他说:“头饰制作是高度艺术化的组合,需要复杂的工艺制作技巧,不仅要掌握多种雕刻技术,还需要宝石镶嵌和金、银、铜丝缕的编嵌技术。”


  作为乌拉特金银铜器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斯庆巴特尔对待自己的作品十分苛刻。他说:“头饰上的珠子必须是一个一个搓出来的,这样分量才会轻,手工比的就是精致度。另外,头饰也不是越重越好,最重不能超过6公斤。我做的这个乌拉特头饰只有3公斤,可以灵活拆分佩戴是它的独特之处。”


用心才能尽善尽美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有一个疑问:用模具要比手工制作效率高多了,为什么要在一件作品上花费数月时间呢?


鎏金镶嵌银碗


  斯庆巴特尔的回答意味深长,他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是家里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我不能丢。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手工制作蕴含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他接着说:“你看,这只碗底刻的这条龙,我把它的眼睛、爪子稍微敲的不一样,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


  经过多年学习,斯庆巴特尔对掐丝、镶嵌、錾刻、制胎、鎏金等工艺已经非常娴熟,对蒙古族传统的蒙镶技艺也有准确的把握,并继承了蒙古族民间手工技法的多种形式。他的妻子苏雅拉格日乐说:“不管是加工头饰、佩饰,还是生活用具,斯庆巴特尔从来不用模具,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


铜银五畜挂件之一


  手工制作金银器的工序是一个复杂而繁缛的过程,工艺多达几十种。斯庆巴特尔说,能把一种工艺学好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工艺复杂到什么程度?斯庆巴特尔给我们列举了几种他常用的技法:制胎工艺,是用锤子(木锤、铁锤)在金、银板上打制成胎形,要求在敲打的过程中各部位薄厚均匀;錾刻工艺,是运用錾与戗的手法,把金、银器中亮与暗的对比凸显出来,展现出多层次的艺术效果。


  “看似简单的抛光工序,如果是多种金属制成的器具,还要讲究前后顺序,不然其他部分就会变色。”斯庆巴特尔说。


  最考验耐心的部分,当属花丝工艺。不同品种的金银丝制成各类纹饰,用掐、填、攒、焊、编织、推垒等加工技法,将花丝掐制成各种造型。在掐制时要求花丝软硬适度,纹样弧度圆滑自然,线条流畅。填丝时要求花纹规矩,疏密适当,在组攒和焊接中不留任何痕迹。


  “每一种金属制品都有一整套独特的处理手法,只有用心才能做得尽善尽美。”斯庆巴特尔说。


传承民族文化

  

  经过几十年的学习、摸索和研究,斯庆巴特尔手工制作了蒙古族部分部落的头饰、金银首饰、民间手工艺品等。


铜制鎏金酒具


  2000年至2007年,斯庆巴特尔为中国民族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等复制了大量头饰作品,有巴尔虎头饰2套,乌珠穆沁头饰2套,乌拉特头饰5套,达尔罕和茂明安头饰4套,科尔沁、克什克腾头饰共4套,苏尼特、察哈尔、阿巴嘎头饰共9套,乌审、鄂托克、达拉特、准格尔头饰共13套。


  不仅如此,斯庆巴特尔还为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定做紫铜浮雕历届蒙古可汗像6尊。后来又为内蒙古博物院复制唐代铜鎏金摩羯纹盘45个。多年来,他为自治区及各盟市博物馆修补文物不计其数。


纯银镶嵌配饰


  从2013年开始,他承担起为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制作蒙古族传统医疗所需金、银、铜制器械(包括金针、银针、铜罐、放血器等)的工作。


  他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继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获得了业内同仁和社会的认可,很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他前后培训出了包括来自青海、新疆等地以及蒙古国的徒弟60多名,有些学徒已经获得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资格。


  除了带徒弟,斯庆巴特尔还在内蒙古博物院进行“蒙古族头饰传统工艺方法”讲座,还被邀请到内蒙古农业大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授课。


  “我一直在为蒙古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而不懈努力着,今后,我会继续金属工艺事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来。”斯庆巴特尔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像斯庆巴特尔一样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坚信民族文化是有生命力的,他们肩负传承人的使命,不断地丰富着民族文化的肌理,决心把优秀的民族文化推上新的历史高度。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徐跃


0
0
打赏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