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宗教色彩,留传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种以藏族画工为主体的绘画艺术,随着近些年唐卡收藏队伍的壮大,几乎成为了西藏特有的文化象征符号,但唐卡真的只是西藏、尼泊尔地区的专属吗?
实则不然,蒙古族唐卡,其蒙语译音为“布斯吉如格”,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唐卡是在明代之后伴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传入内蒙古地区形成蒙古族唐卡。
在内蒙古当地文化的浸润下,唐卡还衍生出用马鬃、皮革等极具本地特色的高难度绘画、制作工艺,使得这一项巧夺天工的技艺有了地区独有的风格和韵味。
早在元朝统治时期,藏传佛教就开始在蒙古地区传播,那时的藏传佛教一直是以宫廷贵族信仰为主的宗教,未能在广大蒙古民众中扎下根基。但到了明末清初,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社会。
1640年,以俺答汗为首的蒙古族领袖们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并大规模修建寺、召、庙宇等建筑。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历经几个世纪,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蒙古民众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绘画方面也不例外,蒙古人民极其崇尚佛画艺术,所以在蒙古画的创作中,很大程度上吸收唐卡以及藏传佛像画、佛教壁画的技法,于是就诞生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唐卡,蒙古语称为“布斯吉如格”。只不过由于蒙古地区的传世艺术品稀少,并且在地缘上长期隔离,蒙古佛教艺术的真面目及其艺术价值,直至最近才得到了世人的关注。
“蒙古族唐卡大抵以蓝色、青色为主体,佛祖的坐骑大多是马……”布仁扎特尔,中国内蒙古唯一的蒙古唐卡传承人,如此描述蒙古唐卡的特点。
清 蒙古战神唐卡
清代的蒙古战神唐卡,色调上以蓝、青为主体,由于“战神”骑着白马,也有人将其称为“白马天神”。这位“白马天神”,造型颇具游牧民族武士特征,头戴战盔,身穿铠甲,腰挂箭囊、弓、宝刀。
左手牵马缰,右手高举马鞭,全副武装,在头部有飞翔的黑色小鸟。这位“战神”极受蒙藏民族崇拜,有的地方甚至专门设立殿堂供奉此尊,如包头市美岱召就曾有白马天神殿,据称此神可保护草原牲畜不被禽兽侵害。
蒙古战神唐卡
战神又称“敌神”,是专门保护其崇拜者免受敌人伤害,并帮助崇拜者增加财富的一类神灵。此幅唐卡表现的是九尊一组的战神组群,居中为其首领,称巴丹玛奔,其余八位环布主尊周围。九战神身体皆呈白色,骑白马,头戴战盔,身披甲胄,右手持马鞭,右腋夹一面战旗,左手拉缰绳,身体右边挂虎皮制成的弓袋,左边挂豹皮制成的箭袋;同时每一战神头顶有一只铁鹰,他们的身后跟着一群追跑的狗和熊,前面是厉鬼八部作为前导。主尊的上方是金刚手菩萨,说明战神与金刚手菩萨有关。画面构图饱满,用笔粗犷,人物造型生动,形象质朴,体现了清代蒙古地区绘画的鲜明特点。
此外,很多蒙古唐卡中都出现了蒙古族的象征符号和文字。位于内蒙古包头的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检,中国藏传佛教四大名寺庙之一,内蒙古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收藏蒙古唐卡最多的寺院之一,各殿堂共存唐卡 466 幅,时代多为清代。
清 成吉思汗唐卡
譬如这幅描绘成吉思汗戎装画像的唐卡,虽然与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有所区别,但却是蒙古族画师所绘,和西藏唐卡惯有的布局方式大不同,敢于留白,此风格属蒙古唐卡独有,因而十分重要。
在这幅画像右侧,写着“成吉思汗”一行蒙古文字,画面中的成吉思汗为武将装束,身着铠甲,神情威严,面部形象为圆脸八字胡,骑一白马、左腿半翘,身背弓、箭囊,左手牵马缰,右手拿旗,旗中有佛教的“卍”字图案。背景为广阔的大草原,在草原上空是太阳和月亮的图案,象征着成吉思汗与日月同辉,在草原上被永久传颂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赋予成吉思汗为藏传佛教护法神的宗教形象。
清 “山中狩猎图”唐卡
另外,还有幅“山中狩猎图”唐卡,属于历史风俗画一类的唐卡,具有鲜明的蒙古风格。在这幅唐卡中,其中三人站立者指手划脚似在谈论,肩挎或手拿杈子枪,身穿蒙古族长袍、着长靴、戴蒙古族帽,有两人上身半袒露,一人赤足。另一人低头背跪在草地上,不戴帽、露长辫。背景为山峰、蓝天、祥云。天空左右各有日月,前景为河流、山地,树上开着黄红色花。山丘后藏着三只羚羊,正在惊恐地看着狩猎者。从画面看似为春天,画中人物似在追赶猎物中小憩。由于追赶猎物劳累而脱去上衣或卷起衣袖,而背后猎物却藏在近在咫尺图山丘后,望着这些狩猎者。人物刻画颇为生动富有情趣。
以上几幅蒙古族唐卡,世间罕见,极其珍贵,在蒙古族唐卡中也称得上是“孤品”或异数了,并不能说明蒙古族唐卡的全貌。
值得说明的是,当时蒙古族画工或僧人绘制的唐卡,由于没有题记,且不署作者之名,而任何地区的唐卡,所绘制的内容都围绕佛、菩萨、罗汉、护法诸神、高僧大德等,所以有时很难区分是哪个民族所绘。
- 上一篇: 内蒙古工艺美术系列之呼伦贝尔牛角雕
- 下一篇: 【作品选登】赛罕区美术家协会常灵龄版画作品欣赏
发表评论